1
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
1.10.3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取向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取向

一、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热衷于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们,是凭借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视界来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进行反叛和解构,对其原则立场和研究法则进行扬弃和超越的。解构昭示着重构,反叛意味着创新,扬弃预示着确立,超越代表着完善。

第一,他们从后现代科学视野和后现代哲学理念出发,敏锐地觉察到了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认识到了在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中“只用现象的不变性和恒常性来解释现象”的实证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理应受到抨击和反叛。他们明确地感受到了,伴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视阔步及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与撞击,传统心理学画地为牢、躲避现实、禁锢于狭小实验室里零打碎敲的小作坊式的研究模式,已明显地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呼吁心理学家拓宽视野、直面人生、投身现实生活、贴近社会文化、应合时代潮流,为心理学顺利地搭上驶向后现代的末班车而献计献策。

第二,他们利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思维方式和解构利刃,对传统的心理学体系予以消解和摧毁,并以崭新的思路和视角建构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们更为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则不感兴趣;他们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固执、褊狭与窄化,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和解构式等研究策略和方法得到肯定,而现代社会心理学一味标举和张扬的客观观察、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抑制、冷落和悬置。他们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要求恢复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处于象牙塔之中的传统心理学终将会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

第三,他们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原则立场进行了扬弃,确立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向。现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客观现实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直接观察而不受观察者的影响,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则认为一个真正客观的、舍弃一切主观性的世界是无法进行观察的。他们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和环境等诸层面入手来考察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机制;他们渴望终结严格意义上的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反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因袭的以方法为中心的取向;他们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反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物质与意识、事实与价值、道德与真理的判然二分与对立及价值中立的立场。他们认为人的价值和态度可以决定什么东西有可能成为事实。现代社会心理学孜孜以求的琐碎的事实与数据,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些无关宏旨的假定;他们宣判了“机器化、动物化”的人的死亡,提出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理性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自由、幸福和尊严。他们希望在新的后现代背景下重新对人进行定位。他们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和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他们以后现代的视域超越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法则。他们以整体论和系统观取代了原子论和机械观,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他们以建构论取代了还原论,认为若以还原论、简约性和拟畜性的研究结果来推论人的心理活动,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冒险性,并且往往无功而返;他们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和历史文化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他们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取代现代社会心理学客观论的研究法则,他们对大量微观的控制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资料感到厌烦,认为把客观性、实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本身就是荒谬的;他们运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线性因果律,承认和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人不再是雕塑家手中一块任意揉捏的泥巴;他们恢复和肯定了社会心理学的质化研究的地位与价值,以弱化现代社会心理学对量化分析的过分倚重。他们主张在心理学研究中,尽量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出发来真切全面地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面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不少心理学家从各自的专业和立场出发,探讨了后现代话语对心理学的适用性,分析和审视了心理科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所应采取的姿态和行动。他们一致同意:固守现代实证模式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在新形势下必须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和及时的转向。因此,现代社会心理学所奉行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遵奉价值中立的立场,量化和实验的方法)首当其冲地成了他们质疑和抨击的目标。倡导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从四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心理学所信奉的原则立场进行了批驳与扬弃,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取向。

(一)重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考察

现代心理学家从新、老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可被观察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他们所谓的观察分为两类:一类是指通过感官所进行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一类是指通过内部知觉所进行的内部感受或自我观察。冯特将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感觉、感情)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及门弟子铁钦纳认为可被观察的事实只有内省所及的感觉。华生的行为主义则主张心理学应以可看得见、听得到和摸得着的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认知心理学继承了行为主义的衣钵,坚持从观察行为入手来进行所谓客观化的研究。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则几乎继承了科学心理学的一切研究法则,而成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清醒地意识到,不管是向内观察以研究心灵还是向外观察以研究行为,实际上都是假定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特定的研究领域。从后现代的视角来看,占领这样一个领域绝非易事,并且这一假定充溢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评定方面的偏见。从事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探索的学者们,对现代社会心理学过于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提出了反击,认为由于其他一些后现代思想更为流行的学科,比如人类学、文学评论、传媒研究和社会学等提供了关于当今人类生活境遇的许多新的更富启示性和挑战性的见解,所以社会心理学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视野和成果,以更开放的眼界和胸襟,投身到对处于后现代时期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之中,以获取更符合时代精神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由于坚持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而不可避免地将本属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很多内容舍弃了。所以他们主张社会心理学研究不能画地为牢、顾此失彼,而应扩大视野、直面人生,通过多种途径,启用多元思维和方法来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理世界。

(二)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

实证主义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或者说元理论,所奉行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用现象的不变性和恒常性来解释现象,以取代以往对现象的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解释,具体说来就是坚信客观的普适性真理。现代社会心理学家体现了实证主义的主旨,强调自己的理论观点与学术主张及所得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视为具有高度普遍性(即高度概括性)和高度普适性(即高度解释性)的知识,并以之作为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作出统一性解释的基础。

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所谓“普适性”真理的存在。他们建议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各自的研究时,都应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选择这一课题的根据何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多大?它要证实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对什么?对后现代的学者而言,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文化境况是否具有强烈的反省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和前提。伴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本质主义、表象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和客观普适性真理的抨击,社会心理学也由对抽象的、普遍的和客观的知识的追求转向了对社会有用的、局部的、知识的追求,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应用型知识比抽象的普适性知识更被看重,具体的、实际的、情境性的和前展的知识及其价值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认识到,现代社会心理学在追求客观普适性真理的同时,相应地忽略了对感悟、目的、价值、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探究。他们也意识到了改造心理学现有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倡导多种方法并举

现代心理学从传统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那里承继了物理主义与机械论的观点及其实证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科学的理论规则,标举科学主义的大旗,将客观、实证和实验的研究方法推向了极致。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上,现代心理学坚持认为,要想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实验的分支,就必须采用曾经使自然科学获得巨大成功的研究范式。这便导致了心理科学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盲目照搬简单移植,走上了“以方法为中心”的道路。这是现代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通病,社会心理学当然无可避免。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认识到,鉴于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因此单纯靠实证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揭示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本质,所以应采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多视角地看问题,并主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多元化。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比万指出,就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言,现代社会心理学以实验和实证为主,轻视其他的研究方法,认为别的方法不科学、不合法。在他看来,这种认识本身便是不科学和不合法的。他主张要想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正视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潜在价值,注意吸收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努力发现或发明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全新的方法。在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定性的、互动的、协商的、领悟的、释义的、积极参与的,以及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方法也多元化,如叙事的、阐释的、建构式和解构式等方法得到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认可,并已有研究成为热点。

(四)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

随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与对峙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越来越专注于探索事实而相对忽视了价值追寻。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只关注自然事实,在道德上和价值上应当是完全中立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受到了价值中立观念的影响,其价值中立倾向的典型特征是:强调研究方法、程序和结论的客观性,认为所探讨的是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事实与规律,所达到的目标是真实地反映社会心理的本质,实验的设计、进行及结果的分析都不应涉及个人的任何主观倾向与价值判断。

而以格根等人为代表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后现代思想,强烈呼吁取缔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要求消解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所谓的“价值中立”的观念,这为社会心理学直面大众、参与现实生活扫清了道路。格根在1994年发表的《探索后现代》一文中明确地指出:“心理学家回避对文化利益的思考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心理学家应该在鼓励下将其声音加入关于‘应该怎样’的对话之中。在一些情况下,这意味着政治上拥护——拥护表明一个人相信文化的利益;在另一些情况下,又可能意味着文化的批判——对有碍人类福利的运动或政治的谴责。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自我批评的评价标准也建立起来了。所有这一切尝试和努力都可反映和折射出各种理论与实践的隐匿的价值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