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
1.7.5 第五节 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及前景

第五节 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及前景

一、初期研究及评价

波特和韦斯雷尔《话语与社会心理学》一书首次较为明确地界定了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对其与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区别作了充分的介绍,并且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态度、自我、情绪、范畴、规则和归因等社会心理学的传统领域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话语分析的基本要点——话语是建构性的,本身即可建构事物与范畴,人从一个场合到另一个场合的言行不能保持一致,他的言说是根据谈话的功能而发生变化的——从而完成了对传统社会心理学某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解构。然而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作者们受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对新研究范式的处理还是显得有些保守。

早期的考察更多地是集中于语言内容的变化,波特和韦斯雷尔更多地关注话语中的观念部分或者说概念的意义部分,而没有全面考察作为语境中的整个话语,所以在前面提及的著作中,他们并没有能够触及到其他意义更宽泛的人际间向度,也未触及语言形式的相关方面。事实上,在他们关于自我的界定中,已暴露出其分析框架的局限。与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的传统论述相比,他们虽采取了一种建构性的立场,但是并没有能够在其话语分析中恰当地运用和呼应这一立场。因为不同的自我是通过语言(以及身体行为)的许多不同特征的结构含蓄地用符号表达出来的,所以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需要有比波特和韦斯雷尔的方法更加丰富且带有某种批评性的分析方法来描述。

另外,波特和韦斯雷尔提出的方法在他们讲述社会的话语向度方面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他们的话语分析中,存在着对言谈者修辞策略的片面的个体的强调,他们对于自我的讨论仅仅是它们文本中的一个例外,因为关于自我的建构性观念必然强调意识形态,强调自我在话语中的社会构成。但是在他们的分析中,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实现,毕竟这与主导他们研究的个人取向并不相符。

最后,在关于范畴和规则的使用过程中,拥有传统社会心理学中“自我”这一范畴的功能,但是却具有去主体性的行为趋势需要被提出,以作为“自我”这一概念的替代物。但是出于对个体的强调,自我这一范畴的存在与去主体性这一行为趋势很难在他们的框架中充分地融合。

当然,这两位勤耕不辍的学者在他们后来的研究中不停地追问,在语言哲学和话语分析对传统社会心理学体系显而易见的冲击下,在新的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建构社会心理学的新的体系是否可能。

二、新的进展和深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特别是在研究上又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研究主题的深入

随着话语分析被引入态度研究领域,由一系列的经验研究找出了一个可以替代传统方式的研究思路。学者们进行了一些相关的考察,探讨互动中的评估是如何被组织的。波特和韦斯雷尔分析了社会地位是如何通过借用一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加以维持的(Potter & Wetherell,1992)。

贝林格的研究表明,态度至少是在存有争论可能性的环境中才能够得到表达的,而且评价的组织方式往往是悖论式的:作出一个评价赞成某一事物,通常也作出一个评价去反对另一事物(Billig,et al.,1988)。

态度和评估研究有两项最新的进展。其一,更加关注评估特定的角色,牵涉到诸如“良好”和喜欢一类字眼的各式各样的实践,以及“这个蛋糕很可口”和“我真的喜欢这个蛋糕”一类的陈述之间的区别。这里的问题是,人们用态度建构来做什么?其二,关注态度等研究对象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程序——如量表、问卷或者焦点小组——而被生产出来。与许多其他社会心理学的传统概念一样,用话语术语对态度进行重新研究以后,它作为一个范畴就变得难以被接受。

在脚本与图示的社会心理学的名目下,规则及其与活动的关系的议题依然被保留下来。爱德华兹对这种研究进行了批评和再阐释,他说明了用互动中的实践性的、情境性的构建来对脚本进行再阐释所具有的分析上和理论上的两大优点。他指出,行动和互动中的秩序性或非秩序性是在互动中,同时也是为了互动而被建构的,而且脚本的建构可以用来与将行动呈现为内在心理意象之产物的做法相对照。认知心理空间之中并不存在驱动着行为的脚本。如果说脚本存在的话,应把它视为行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介入可被我们揭示的实践世界和道德世界。事实上,爱德华兹倒转了脚本指引行动这样一个通常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脚本是人们在谈话中构建秩序的一个副产品。另外,他也指出了传统研究中的混乱状态,在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中,对脚本的作用下了判断,却没有讨论互动的语用学的问题(Edwards,1994,1997)。

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归因理论忽略了描述中的建构主题。人们在他们的谈话和文本中控制着因果关系,这种控制是一种叙述实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机制。于是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颠覆了归因理论家对于人类行为理解的基本方式,以及对这种研究十分重要的认知主义假设。话语分析的研究关注人们在做什么,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怎样制造出各种形式的实在与认知。人们描述这个世界,塑造出各种相关的细节,阐明它的道德意味,说明它所具有的因果影响力;人们也描述认知,塑造出一种信念、动机和感觉的内心活动,从而使他们的行为能够被理解,这些描述所采取的形式看起来仿佛就是它们在执行一个行为。(Edwards & Potter,1992,1993)

在心理学中,情绪一般被建构为某种与生理学相关的事物,它对认知具有因果性影响,且往往是扭曲性的影响。在话语分析的研究中,情绪这一范畴被谨慎地对待。爱德华兹发展出一种新的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阐释情绪这一范畴的研究思路(Edwards,1999)。它更多地关注:①情绪范畴的使用,②情绪被定为“情绪的”事物和行动,③情绪的展示。他说明了情绪如何被理解为某种互动和关系的事物、被联合建构和控制的事物,而当把它视为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时,这一事物就只能局部的前后一贯。同样的,话语和被建构为某种与生理学相关的性别问题也是过去20年中被关注的领域,在当前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话语和两性气质的研究和讨论正在饶有兴趣地进行着。

(二)引入新的研究思路

许多学者在话语分析上引入了其他思路。沃克丁、郝威合著的《变化着的主体》(Changing the Subject)一书使用了更加宽泛的话语观念,在他们的研究中,将福柯式的对广大社会历史进程的关注引入了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Walkerding & Hollway,1984)。另一位心理学家罗斯也同样采用了福柯的研究思路,来考察和理解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他更加激进地指出,社会心理学并非一个致力于发现的学科,在历史的进程中,它在建构着所谓的心理,塑造了人们对于人为何物、人该如何被测量、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病态等等问题的看法。

一些研究者对巴赫金关于心灵的组织的思想感兴趣,并对心理动力学的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比利希对无意识的概念提供了一个颇有挑战性的全面的言说重构。这个领域虽然非常深奥和复杂,但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外,心理学家已经涉及德里达、巴特勒、德勒兹以及其他在广义上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家的研究。在这些不同的思想家之间、在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之间以及后结构主义和谈话分析对语言的观点之间,都存在着相当的张力。

今天的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与其发展初期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其理论取向的激进性、研究思路的多元性以及研究范围的广泛性,都远远超过了波特和韦斯雷尔那部开创性的作品。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积累,一个以话语、语境、语库、话语实践、规则秩序、主体建构和社会功能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将会被建立起来并不断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