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
1.5.1 第一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渊源

第一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渊源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尼塞(U.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既受到早期心理学各种流派的影响,也受到相邻学科的影响。

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早期的心理学

(一)早期实验心理学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感知觉、反应时、注意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此外,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批判性地改造了冯特提倡的实验加内省的方法,提出了“口述报告法”或“出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中的内容。比如,内克森、西蒙等人对口述报告的记录采用了多种分析技术,在认知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行为主义学派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对传统行为主义严格的环境决定论的不满,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产生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反对的只是行为主义者单纯注重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把人的心理活动仅仅视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完全忽视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的片面观点,却完全接受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原则。他们也尽可能地把各种现象的观察建立于实验室的控制条件下,把对外部世界的分析依据于实验室中得来的结论。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在“刺激(S)→中间变量(O)→反应(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操作相类似的认知模式。也就是说,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从研究对象上是对行为主义的否定,但从方法论上则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尤其是对那些放弃了极端观点的新行为主义,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更是继承多于批判。比如,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的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罗曼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

(三)格式塔学派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人的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他们采用综合的方法强调模式、组织、结构的作用,这正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强调人对感觉输入的组织和解释的主动论,这也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看法。

在方法论上,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的材料同实验室的数据结合起来。例如,他们重视被观察者直接描述自己的知觉内容,并把这种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既不同于冯特等人的严格训练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只重视实验室研究的行为主义,这个原则正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

(四)皮亚杰学派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尽管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都不赞成行为主义,但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的S→R模式。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幑幐SR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R单向活动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S→AT→R公式,认为刺激是被纳入认知结构而引起反应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则提出“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模式。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当然,由于皮亚杰主要受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而信息加工理论更多地受到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所以他们分属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在具体的研究成果方面各有侧重。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邻近学科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受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邻近学科,如语言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影响。

(一)语言学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根据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句子的结构可以分成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指由词法、句法构成的单词之间的联系,深层结构表示一种内在的、潜伏的、抽象的逻辑和语意表征。深层结构可以用某种核心的判断句来表示,这一深层结构的语意又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的句子来表示。此外,他还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天赋的,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可能在语言关键期的几年中使母语的听、说能力获得迅速发展。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关于人类语言的产生和形成的理论提出了直接而尖锐的批判。由此,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开始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导致了当今已被认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研究领域——心理语言学的产生。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作为一种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理论思维的方法,启示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和控制的角度考虑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另一方面,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借用这些理论中的一些科学术语,如开放系统、反馈控制、信息过滤等来描述人的信息加工。

美国科学家申农(C.E.Shaunon)在关于通讯效率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信息论。信息论是一种给信息和它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它能够说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某种关系,并可以用来确定一定情景下信息量的大小,它涉及通信信道、信道容量和传递函数等一系列问题。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比拟,人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环境信息,这相当于通信信道接受了输入;人根据他所接到的信息而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相当于通信通道的输出;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作出特定的反应,这可以用某种传递函数来表达;人把所接受的外界信息转换成了某种内部表征的形式来进行传递,这类似于通信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

控制论主要研究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过程,认为系统的控制是通过信息反馈而实现的,反馈是把系统运动的信息再返还到系统之中从而控制系统运动的方法。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N.Wiener)本人曾直接论述过人类神经系统与计算和控制机器之间的类比,还谈到了神经生理学研究对控制论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控制论的思想很快就被心理学家所接受,例如,无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还是米勒等人提出的“计划与行为结构”,都含有行为的目的控制思想,也正是反馈控制理论使得这些目的行为主义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以控制论为基础的系统论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心理学家就倡导把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后来苏联心理学家也开始大力提倡吸收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应当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包括他周围的环境一起来进行研究,从生理的、神经的、心理的和行为的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计算机科学的思想对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发挥了直接的作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之所以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是因为他们看到人脑与计算机在处理符号的功能方面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计算机的控制部分控制整个计算过程的操作,包括从输入、存储逻辑运算到输出。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信息的输入、编码、输出的信息加工过程,因此用计算机类比和模拟人的认知过程是完全可行的。利用计算机模拟来探讨人脑的内部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精髓,这不仅是研究方法上的一次突破,也是理论方面的创新。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结合,形成了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丰富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又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