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第一节 早期歌剧及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第一节 早期歌剧及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歌剧的诞生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现象之一。歌剧不仅仅是歌唱的戏剧,它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是包含诗歌、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早期歌剧吸收了前人的诸多遗产,例如古希腊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和田园剧、文艺复兴的牧歌剧和幕间剧等等。而歌剧在这时的诞生,则可以视为人文主义者在试图仿照想象中的古希腊戏剧,创作出新体裁。

最早的歌剧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Camerata)社团。当时,在贵族巴尔第伯爵(Giovanni de Bardi,1534年- 1612年)家中,常聚集一群作家、艺术家、音乐家探讨艺术理论。后来巴尔第离开后,另一位贵族柯尔西(Jacopo Corsi,1561年- 1602年)继续成为这个团体的主要领导。团体中的主要成员还有诗人里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1562年-1621年),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1562年- 1633年)、卡契尼(Giulio Caccini,约1545年- 1618年),以及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之父文森佐·伽利莱(Vincenzo Galilei,1520年- 1591年)等等。卡梅拉塔的成员们的初衷是想恢复古希腊的音乐戏剧,但是由于古希腊的戏剧音乐毫无留存,大家只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创作。这最终的结果是创造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新体裁———歌剧。

1598年里努契尼作脚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Dafne)上演。只可惜作品的大部分音乐都没有保存下来。第一部音乐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是佩里和卡契尼作曲、里努契尼作脚本的《尤丽狄茜》。这部歌剧是贵族柯尔西送给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婚礼的礼物。音乐中使用单声歌曲形式,即歌手在乐器伴奏下,演唱介于说和唱之间的宣叙调风格的曲调。此外,罗马也于1600年上演了卡瓦里埃利(Emilio de Cavalieri,1550年- 1602年)作曲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一、蒙特威尔第和《奥菲欧》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年- 1643年)是一位横跨两个时代的作曲家,他的创作被认为是连接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早期的桥梁。蒙特威尔第称得上是地道的意大利作曲家,他出生在意大利克雷蒙那,从小在当地大教堂接受音乐教育。后来,他在意大利曼图亚宫廷中服务了十多年。在此期间写出了其第一部歌剧《奥菲欧》。1613年,蒙特威尔第被任命为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乐长,在此工作达30年之久,直至逝世。

img23

图4.1.1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追求在音乐中表现歌词的情感内容。在作品中为了表现情感内容,他运用了各种手法。例如通过突然的调性变化,展现戏剧性情感转折;使用多种体裁、乐器展现不同场景等等。在他的歌剧中,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性的力量。

【作品选介】《奥菲欧》

蒙特威尔第于1607年创作了歌剧《奥菲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早期歌剧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奥菲欧是诗人兼歌手,他的音乐可以说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力。故事中,相爱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在举行婚礼时,尤丽狄茜被毒蛇咬伤身亡。奥菲欧决定去阴间救妻子。奥菲欧的歌声感动了冥王,答应如果在到达尘世前,不回头看尤丽狄茜,她就会获得生命。但是,奥菲欧违反了诫命,冥王再次夺去了尤丽狄茜的生命。最后,太阳神阿波罗将奥菲欧带上天堂。

在第二幕中,当奥菲欧得到尤丽狄茜死讯后,演唱了著名的悲歌“你与世长辞”(Tu se’morta)。歌词大意:你与世长辞,我的妻子,而我还留在世间?你离开了我,不再回来,而我却仍在这里……

这段旋律充满着情感。在歌词“你与世长辞”开始,旋律音使用向下跳进,人的情绪也随之下沉。歌词“你离开我”处,旋律使用相似时值音符的同音重复,刻画出沉重状态下人的特殊情感。和弦中偶尔出现的不协和音、变化音,都是为了增强悲剧性情感张力。

二、蒙特威尔第之后的意大利歌剧

意大利歌剧在17世纪20年代后,开始在罗马得到发展。罗马歌剧主要通过教会人士的兴趣和赞助发展。著名的作曲家有兰迪(Stefano Landi,1586年-1639年)和罗西(Luigi Rossi,1597年- 1653年)。

威尼斯于1637年建立了圣卡西亚诺剧院,这是第一座公众歌剧院。此后又有若干所剧院相继建成,这些剧院的运营完全依靠观众上座率,歌剧面对的观众不再局限于宫廷而转向公众,促使创作者和参演人员想方设法去吸引听众。蒙特威尔第还为威尼斯创作了最后两部歌剧《尤利西斯返乡》(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2年)。

蒙特威尔第之后,威尼斯歌剧的领军人物是其学生卡瓦利(Pier Francesco Cavalli,1602年- 1676年)和切斯蒂(Antonio Cesti,1623年- 1669年)。卡瓦利的作品继承了老师的戏剧性,同时强调咏叹调的作用。作品中咏叹调与宣叙调逐步分离开来。

切斯蒂尤其擅长抒情性的咏叹调。他最著名的歌剧是《金苹果》(1667年)。这部歌剧是为庆祝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与西班牙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礼而作。作品宏大、豪华,各种复杂的机关布景令人叫绝,效果壮观堪称当时之最。

17世纪后半叶开始,威尼斯成为了意大利歌剧中心。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戏剧则成为音乐的附庸。歌剧开始逐渐追求豪华的舞台布景和舞台效果。

img24

图4.1.2 切斯蒂的《金苹果》上演示的豪华布景

img25

图4.1.3 斯卡拉蒂

到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了那不勒斯。这时期,那不勒斯歌剧的形式逐渐固定下来。宣叙调分为了两种:干唱宣叙调(用羽管键琴或低音乐器伴奏,用于对白中)和带伴奏宣叙调(用乐队伴奏,用于戏剧性场景)。此外发展出独特的返始咏叹调。

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代表是亚历山大·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年- 1725年)。斯卡拉蒂擅长创作咏叹调,尤其偏爱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的结构为ABA三个部分,但是在反复时,不将A段再写出来,而是在B段结束处标记da capo,意思是从头反复,在A段结尾标记Fine(终止)。此外,斯卡拉蒂的乐队中乐器日益完善。乐队序曲采用“快—慢—快”的形式,这种序曲被称为意大利序曲,是后来交响乐的前身之一。斯卡拉蒂代表性的歌剧是《格丽塞尔达》。

三、法国歌剧

法国有着悠久的芭蕾舞和古典戏剧传统。而法国歌剧的发展则得益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支持和一位非法国人的歌剧创作。

img26

图4.1.4 吕利

法国早期歌剧的代表是吕利(Jean Baptise Lully,1632年- 1687年)。吕利是意大利人,14岁就来到巴黎。深得王室宠幸的吕利,在异国他乡开创了自己的音乐事业,也开创了法国的早期歌剧。吕利称自己的歌剧为抒情悲剧。这些作品多为神话题材,主旨往往涉及对国王颂赞和效忠。歌剧中大量使用国王喜爱的芭蕾舞,注重豪华场面和娱乐性。

吕利的歌剧中十分注意挖掘不同乐器的特殊效果。他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这种序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慢速,附点节奏,刻画出庄严的帝王气派。第二部分开始为快板,采用赋格形式,富于动感,之后简短再现第一部分。

拉莫(Rameau,1683年—1764年)是吕利以后最出色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特点是趣味典雅、表情细腻、手法丰富,他的歌剧较多田园牧歌气息,有着更典型的宫廷“罗可可”(Rococo)风格,舞蹈具有重要地位,更注重装饰性和娱乐性,代表作为《豪华的印度》(Les Indes Galantes)。

四、英国歌剧和德国歌剧

英国在17世纪兴起了“假面舞”,它类似于法国宫廷的芭蕾舞。后来形成一种叫“半歌剧”的戏剧形式,其中包括有独唱、重唱、合唱和器乐音乐。

普塞尔(Henry Purcell,1659年- 1695年)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歌剧代表作是《迪多与伊尼》,作品中显示出作曲家对音乐戏剧把握的非凡能力。音乐受到法国歌剧序曲和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影响,音乐旋律性和抒情性又带有英国本民族的特点。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是迪多临死前演唱的悲歌咏叹调“当我长眠在地下”。

img27

图4.1.5 一出英国假面舞

img28

图4.1.6 普塞尔

德国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德国的歌剧中心是北部城市汉堡。18世纪初德国出现“歌唱剧”(Singspiel)一词,是一种由对白和分节歌组成的戏剧。德国早期歌剧的代表是凯泽(Reinhard Keiser,1674年- 1739年),他把意大利音乐和德国音乐巧妙结合,创作出具有德国特色的歌剧。

五、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还出现了其他大型声乐体裁,其中以清唱剧和康塔塔最具特色。

清唱剧(oratorio)也诞生于意大利,最初使用在教堂的仪式中,目的是吸引更多会众。到了1650年以后,清唱剧成为大型声乐体裁。清唱剧与歌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清唱剧采用宗教题材,使用一个叙述者,合唱十分重要,此外它没有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和动作表演。创作清唱剧的作曲家有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年- 1674年)、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年- 1672年)、亚历山大·斯卡拉蒂等人。到了巴洛克晚期,清唱剧在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新的高度。

康塔塔(cantata)与歌剧、清唱剧同样是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康塔塔一词最初泛指声乐作品,与泛指器乐演奏的sonata(奏鸣曲)相对。它一般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组成。演唱中也没有舞台布景、动作表演,但是在题材上可以采用宗教的,也可以采用世俗的。亚历山大·斯卡拉蒂是最重要的康塔塔作曲家。

此外,声乐领域还出现各种演唱形式,例如世俗领域的各种歌曲,宗教音乐方面的协唱手法的运用,德国路德教派的众赞歌、受难乐等等。声乐体裁得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