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第二节 16世纪民族风格与器乐的兴起

第二节 16世纪民族风格与器乐的兴起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世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直接体现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对人间幸福和生活的热爱,表现人的情感。而民族个性似乎也可看作是某种层面上的凸显自我个性。民族风格在各国音乐中开始兴起,打破了之前法-佛兰德一统天下的国际化语言,16世纪的声乐体裁日益丰富起来。与此同时,器乐音乐开始逐渐摆脱对声乐、舞蹈的依附,开始独立发展起来。

一、意大利牧歌

16世纪,民族音乐风格的发展在意大利最为明显。15世纪末意大利就出现了世俗歌曲弗罗托拉(frottola)。这种歌曲有鲜明的节奏,四个声部中最高声部是演唱的,其余声部由乐器演奏,主调风格的织体与法-佛兰德复调十分不同。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意大利牧歌。

牧歌是16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牧歌的歌词多为著名诗人创作,文学性较高,歌曲采用复调织体,注重音乐对歌词的情感表达,性质严肃、高雅。

牧歌的产生与意大利诗歌中的“彼得拉克运动”有着密切联系。当时在著名诗人、主教本博(Pietro Bembo,1470年- 1547年)倡导下,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 1374年)的诗歌受到人们的重新推崇。本博曾深入分析彼得拉克的诗歌,并指出其诗歌对情感的表现尤为明显,并对诗歌中字词的声音和节奏等十分关注,且诗歌中种种手段的使用都是为表现不同情感。本博的倡导,引发了意大利作曲家对这些诗歌的兴趣,投入到牧歌的创作中。

意大利16世纪牧歌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早期代表作曲家有阿卡代尔特(Jacob Arcadelt,约1505年- 1568年)、费斯塔(Costanzo Festa,1490年- 1545年)、维拉尔特(Adrian W illaert,约1490年- 1562年);中期代表有罗勒(Cipriano de Rore,1515年- 1565年)、维森蒂诺(Nicola Vicentino,1511年- 1576年);晚期有拉索(Orlande de Lassus,1532年- 1594年)、蒙特(Philippe de Monte,1521年- 1603年)、韦尔特(Giaches de Wert,1535年-1596年)、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1553年- 1599年)、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约1561年- 1613年)和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年-1643年)。

其中罗勒注重歌词对韵律节奏和词义的情感表达,深入探索各种创作手段,从而为表现歌词内容服务。维森蒂诺则是半音体系的倡导者,他不仅在理论方面对半音和声加以研究,而且自己设计出能演奏半音和微分音(小于半音的音程)的乐器。马伦齐奥以田园诗为歌词,作品情感表现十分细腻。杰苏阿尔多则通过极端半音风格、节奏和音型对比,表现强烈的情感冲突。蒙特威尔第不仅关注音乐对歌词的表现,而且更强调作品的整体构思,被认为是牧歌技巧的大师。

【作品选介】《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

谱例3.2.1

img17

《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

作曲家杰苏阿尔多是意大利韦诺萨的亲王,他最初的盛名与音乐毫不相干。他的第一任夫人与某个公爵私通,被他发现后,当场双双被杀死。后来他又娶了费拉拉公爵的女儿。这首《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是杰苏阿尔多的第六集牧歌中的作品,作品为一个女高音、两个女低音、一个男高音和一个男低音而作。

歌词如下:

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

她能给我生命,

但却宁可杀死我,不给我生命。

痛苦的命运啊!

她能给我生命,

但给我的却是死亡。

歌词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力量。作品开始使用半音化和声、主调式织体、长长的音符来哀叹悲惨的死亡。之后采用模仿式复调织体、自然音表现生命。象征死亡的半音和象征生命的自然音,在作品中形成对比、碰撞,强烈的情感冲突贯穿音乐。

二、法国尚松

16世纪上半叶开始,在巴黎或巴黎附近工作和生活的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种新型尚松,被称为“法国尚松”或“巴黎尚松”。这类作品题材广泛,词曲都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充满民族个性。

法国尚松一般按音节谱曲,节奏鲜明,常常以一长两短节奏开始,四声部织体,旋律在最高声部,各声部同步演唱歌词,偶尔会有模仿手法出现。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法国作曲家是塞尔米西(Claudin de Sermisy,约1490年- 1562年)和雅内坎(Clement Jannequin,约1485年-约1560年)。塞尔米西的尚松多为高雅精致的抒情歌曲。雅内坎也写了许多这类作品,但却以描绘性的尚松闻名。这些作品活泼、粗犷,充满情趣。著名的代表作有《战争》、《鸟之歌》、《狩猎》,这些歌曲以生动的手法表现出战争、狩猎、鸟鸣等现实生活场景。《鸟之歌》带有强烈的幽默感,使用声乐颤音,模仿鸟的各种鸣叫声,好似口技表演,常常使听众忍俊不禁。

三、其他国家的世俗歌曲

德国的世俗歌曲称为利德(lied)。15世纪中下叶开始,德国出版了许多歌集。创作利德的主要作曲家有伊萨克(Heinrich Isaac,1450年- 1517年)、芬克(Heinrich Finck,1445年- 1527年)、佛兰德作曲家拉索(Orlande de Lassus,1532年- 1594年)和16世纪末德国的重要作曲家哈斯勒(Hans Leo Hassler,1562年- 1612年)。

西班牙的世俗复调体裁是维兰西科(Villancico),旋律在上声部,类似意大利的弗罗托拉,常常为田园或爱情内容。

英国的牧歌可以看作意大利牧歌的翻版形式。著名作曲家有托马斯·莫利(Thomas Morley,1557年- 1602年)、托马斯·威尔克斯(Thomas Weelkes,约1575年- 1623年)和约翰·威尔拜(John Wilbye,1574年- 1638年)。此外,英国还盛行琉特琴歌曲,这种歌曲使用琉特琴和维奥尔琴作伴奏,注意用音乐模仿歌词的朗诵音调,主旋律清晰。琉特琴曲的主要作曲家是约翰·道兰德(John Dowland,1562年- 1626年)。

四、器乐的兴起

文艺复兴是器乐兴起的重要时期。16世纪,随着城市音乐生活的日渐丰富,器乐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描述乐器或器乐演奏指导的书籍。米夏伊尔·普利托利乌斯(Michael Praetorius,1571年- 1621年)的《音乐全书》被认为是对文艺复兴乐器的总结。最被广泛运用的乐器是琉特琴、大管风琴及其他键盘乐器。16世纪是琉特琴的“黄金时期”。琉特琴琴身为半梨型,属于拨弦乐器,用于独奏、重奏和歌曲伴奏中。弦乐器中的维奥尔琴已接近近代提琴,形成了从小到大的维奥尔琴家族。在键盘乐器中,管风琴的结构与今天的管风琴已在本质上相同,用于教堂之中。出现了古钢琴:羽管键琴(harpsicord)和楔槌键琴(clavicord)。羽管键琴有两排键盘,使用拨弦发音。楔槌键琴使用金属楔槌敲击琴弦发音。此外管乐种类也已经很多,主要有竖笛(recorder)、肖姆管(shawm,双簧乐器)、横笛(transverseflute)、小号(trumpet)和萨克布号(sackbut,近代长号的前身)。

器乐音乐体裁在这时开始逐渐形成。有些是从舞蹈音乐中分离出来的,人们把一些广泛流传的舞曲组合起来,例如帕凡舞曲(pavane)、加亚尔德舞曲(galliard)、阿勒芒德舞曲(allemende)、库朗特舞曲(courante)等,形成新体裁———组曲(suite)。还有的与声乐相关,在伴奏中即兴加入装饰,或将声乐作品直接移植为器乐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即兴创作的器乐体裁,如前奏曲(prelude)、利切卡尔(ricercare)、幻想曲(fantasia)和托卡塔(toccata)。

img18

图3.2.1 《音乐全书》中的乐器插图

1.羽管键琴;2.长号;3.蓬巴德双簧管;4.低音维奥尔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