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第三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第三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尽管中世纪常被视为宗教统治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并非只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活动在这个时代同样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流传。在当时西欧的不同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歌曲形式。

最早被记录保存下来的世俗音乐是拉丁文歌曲。11、12世纪,已经出现汇编成册的《戈利亚德歌曲集》。所谓“戈利亚德”(Goliards),是指一群不守规矩的学生和四处云游的僧侣。在住宿大学成立前,他们到处求学,生活漂泊动荡。歌曲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酒、女人和讽刺。尽管他们受到正统人士的鄙视,但是他们的歌曲却为人喜爱,被广泛流传。最具影响力的为保存下来的著名手稿《卡尔米拉·布拉纳》(Carmina Burana)。20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年- 1982年)创作的《博伊伦之歌》(Carmina Burana)就是以此为素材而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影响更大的世俗歌曲是使用各地语言创作的方言歌曲。在西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曾经普遍使用拉丁文。12、13世纪,随着各地方言(即非拉丁语言)的兴起,音乐也随之有了新的现象。

最早的一种方言歌曲类型是“英雄业绩歌”,叙述民族英雄功绩的叙事歌曲,然而这种歌曲大多是口耳相传,因此其音乐几乎没有被保存下来。最著名的英雄业绩歌是《罗兰之歌》。这些歌曲常被称为“戎格勒”或“流浪艺人”的人所传唱。这些人是职业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依靠卖艺、玩杂耍、驯兽等过活,他们自己并不创作,多演唱和改编他人作品,这很大程度传播和推动了当时世俗歌曲发展。

一、游吟诗人

11世纪末西方发生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骑士阶层因此受到更多瞩目。随之而来的骑士文学不仅出现充满英雄气概的描写,也在表达着冲破禁锢,对现世生活和爱情的渴望。

img9

图2.3.1 游吟诗人画像

游吟诗人也可以被称作法国游吟诗人,是诗人兼作曲家。他们被称为“特罗巴多”(troubadours)和“特罗维尔”(trouveres),这两个词都是创造者、发现者的意思。特罗巴多活跃于法国南部,说奥克语(即普罗旺斯语)。特罗维尔指生活在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说奥依语。

游吟诗人大多出现在贵族圈子中,里面有贵族(甚至国王)和骑士,此外许多出身较低但颇具才华的音乐家也被接纳其中。游吟诗人自己创作诗歌、谱写音乐,也能自己演唱,但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邀请流浪艺人来演唱。流传下来的有近五千首诗歌和一千多首旋律曲调。

游吟诗人歌曲大多是单声旋律加上乐器伴奏。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如对美丽贵妇的仰慕、对爱情的表白等。此外还有一些较长的叙事歌曲,北方游吟诗人更多创作这类歌曲。

【作品选介】《我看见云雀扑打翅膀》

谱例2.3.1:

img10

《我看见云雀扑打翅膀》

这首歌曲出自法国南部游吟诗人贝内特·德·文塔多恩(Bernart de Ventadorn,1150年- 1180年)。采用分节歌形式,即诗歌的每一节都唱同样的旋律,旋律采用多利亚调式,旋律的开始音和结束音都是D音。诗歌内容表现出对贵族妇人的单相思情感,诗中描写出云雀充满激情的翻飞与贵族夫人的冷漠,二者形成鲜明对照,这不禁让人惊叹于作者巧妙的构思,诗歌营造出一幅穿越时空的画面。

诗歌共七段,歌词大意如下:

I.我看到云雀扑打翅膀,

它欢快地迎着阳光,

随后便下落……

II.啊!我自持深解爱情,

其实却知之甚少,……

她带走了我的心和一切……

……

二、恋诗歌手

在法国游吟诗人出现的时候,德国也产生了歌曲,称为“恋诗”(minnesang),创作和演唱者就被称为恋诗歌手(minnesinger)。恋诗繁荣于12至14世纪期间。德国恋诗歌手演唱的爱情歌曲比法国的抽象,宗教色彩较为浓重。

世俗单声歌曲在德国存在时间较长,一直到16世纪,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恋诗歌手才逐渐被生意人、手工业者等组成的名歌手(meistersinger)行会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