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观经济学
1.7.4.4 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

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由于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与之对应的概念是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指的是厂商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规模经济和不经济是生产理论中的规模报酬在成本理论中的对称。规模报酬递增的基本特征是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在生产要素价格给定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获得同样的产量只需要较少的要素,进而也只需要较低的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水平是下降的,这实际上就是规模经济。反之,规模报酬递减时,其基本特征是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同样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时,意味着获得同样的产量需要较多的要素投入,长期平均成本水平是上升的,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通常使用成本的产出弹性Ec来衡量规模经济。成本的产出弹性(cost output elasticity)是指产量变动1%所引起的长期成本的变化量,用公式表示就是:

img160

上式经过适当变形还可以写成:

img161

这样,成本的产出弹性就可以表示为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之比,这一表达式在实践中更易于利用。从前面分析的关于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中也可以理解上述表达式。当LMC<LAC时,成本的产出弹性小于1(Ec<1),LAC处于下降的阶段,即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这时存在着规模经济。当LMC>LAC时,成本的产出弹性大于1(Ec>1),LAC处于上升的阶段,即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这时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当LAC与LMC相交时,LAC=LMC,成本的产出弹性等于1,这时既不存在规模经济也不存在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和不经济的原因,与上一章介绍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的原因是一致的。

2.范围经济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厂商并非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服务,往往是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可能是某些产品与其他产品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在生产中可以共用一定的生产工艺、机器设备,或者所需要的劳动者技能相似,这种情况如生产轮胎的厂商,可以生产汽车用的轮胎,同时也生产摩托车用轮胎,两种产品的生产是相似的。另一方面可能是某些类型的生产存在着副产品,生产一种产品时附带地就会生产出另一种产品,例如,石油冶炼可以同时生产出汽油、柴油、煤油和沥青。或者如果不附带生产另一种产品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如有色金属冶炼中,往往涉及共生矿石,这些矿石中含有的几种有色金属都有相当的价值,为获取一种金属而抛弃另一种是非常不经济的。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就是说明上述多产品生产时带来的成本节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这些产品成本更低时,这时存在着范围经济;反之,如果多产品的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成本更高时,这时就称存在着范围不经济。

通常,范围经济用下列表达式表示:

img162

上式中,S表示范围经济的程度,c(Q1)表示单独生产第1种产品Q1单位的成本,c(Q2)表示单独生产第2种产品Q 2单位的成本,c(Q1+Q2)表示联合生产Q1单位第1种产品和Q2单位第2种产品时的成本。当S大于零时,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上式可以变为:c(Q1)+c(Q2)>c(Q1+Q2),即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大于联合生产。反之,当S小于零时,表明存在着范围不经济,c(Q1)+c(Q2)<c(Q1+Q2),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小于联合生产。当S等于零时,有c(Q1)+c(Q2)=c(Q1+Q2),单独生产两种产品与联合生产没有差别,既不存在范围经济也不存在范围不经济。

对于企业而言,判断是否存在范围经济以及哪些产品或服务间联合生产会产生范围经济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在几种产品或服务的联合生产中存在范围经济,生产者就应当把它们组合起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反之,如果生产者发现现有生产过程中存在范围不经济,那么就应当明智地将其拆分开来,单独进行生产,也能降低成本,即范围不经济反过来说明,单独生产要优于联合生产。

3.学习曲线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形,当某一项业务重复进行了多次后,再一次进行的时间会缩短,成本会降低。例如,一家提供市场研究服务的公司在第一次承接某类消费品市场调研时,花费了几个月时间,费用支出庞大,而且最终效果也不一定好,但进行第二次同类业务时,时间缩短了,费用节约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同样的市场调研业务有相当多的环节上是一致的,可以将第一次的成果现成地搬过来即可,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次从事这类业务时,往往缺乏经验,在许多问题上走弯路,比如设计的调研问卷问题太多,重复进行设计等,第二次设计问卷时就可以大大减少这类错误。这类成本的节约反映的就是学习曲线概念。

所谓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又称经验曲线,指随着生产的累积产量的增加或者生产过程的重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能会因熟练而提高,由此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随着产量的累积而逐步下降。如图6.13所示,横轴代表厂商累积的产量,纵轴代表成本,则学习曲线Le就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图6.13中,当累积产量达到Q1时,平均成本为AC1,累积产量提高到Q2时,平均成本下降到AC2。不过,不同行业的学习曲线的形状差异较大,有些行业学习曲线比较平坦,累积产量很高,平均成本也没有多大的下降,这样的行业往往是单件生产,单位产品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行业学习曲线则比较陡峭,随着累积产量提高,平均成本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还有些行业累积产量在很小的范围内,学习曲线就会直线下降,即行业的诀窍传播相当快。而还有些行业累积产量在很大的范围内,学习曲线仍然有效,这样的行业往往技术含量较高。

img163

图6.13 学习曲线

学习曲线可用下式来表示:

AC=αQ-β+γ

式中,AC表示累积产量为Q时厂商的平均成本,α、β和γ为大于零的常数。α表示第1单位产量的平均成本,β是反映学习曲线效应强弱的一个参数,β值越大,意味着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速度越快,学习曲线的效应明显;反之,β值越小,学习曲线的效应越不明显。参数γ的经济含义是不受学习曲线效应影响的平均成本部分,即学习效应带来的成本节约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降下去。

产生学习曲线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对设备和生产技术有一个学习与熟悉的过程,生产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也容易在生产中获得一些诀窍,从而带来成本降低。二是厂商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线配置、生产管理等方面,随着累积产量的提高会逐渐进行调整适应,也能带来成本节约。三是厂商的外部的供应商随着累积产量的提高,合作的默契程度越来越高,协作更加及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