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19.3.2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是如此之众多、学识如此之渊博,但是亚里士多德恰恰也是古往今来犯错误最多的人之一。我们还记得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为的就是要证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说法错了。亚里士多德说过:物体自由下落时的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这大约是亚里士多德看到羽毛落地比石块落地慢而想当然地提出来的。类似的错误在亚里士多德的书里还不少。但就是这样的理论牢牢控制着西方人的思想达千年之久,而自文艺复兴以来,新的思想巨人们,从伽利略到哥白尼,在提出他们的新思想时,几乎总是把亚里士多德当作靶子,同时也是把他当作自己继续攀登的垫脚之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命运。

img50

在比萨斜塔上,伽利略抛出的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落地。

(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用来表达抽象内容的。由于在他的著作集里,把表达这些抽象内容的著作放在表达具体之物的著作之后,所以“形而上学”也称“在物理学之后”。他的“形而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名字相同,但根本不是一回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是相对于“辩证法”而言的,是指在研究世界状态的时候,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研究世界本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

【知识链接】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比如“雪人” ,“雪”就是质料,“雪人”就是形式。

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士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说,伦理学不是一门理论的学问,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所以他把他的伦理学规定为所谓“实践哲学”。他的伦理学也可以换个名字来说:“幸福生活指南”。他关注能够实践和实现的“我们的(人类的)至善”,这与柏拉图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的至善有明显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他认为穷光蛋是谈不上幸福的,他只会成天愁吃愁穿,为了填饱肚皮而不择手段,哪有时间去追求什么幸福?相反,人有钱了便可无忧无虑、有闲情逸致去追求知识智慧,也就是去追求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人所具有的德性,但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的时候,主要看的是他的行为,这就是说,道德是一种实践活动,因此幸福并不排斥快乐,不过快乐并不等于幸福,只有呵护最好的、最完善的德行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最好、最高尚、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重视个别情境,认为伦理学是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最高原则是中庸,也就是避免在“情感和行为中”的“过与不足”,伦理实践中的最高智慧是明智。

处理情感和行为的伦理德性,在这里存在着“过度”、“不足”和“中间”。例如,在恐惧与自信之间的中道是勇敢,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怕,过于自信,就会变得莽撞。如果过度恐惧且自信不足,则会变得怯懦。所以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不同的,理论是不变的东西,而实践知识的对象则是生活中经常变动的事情,我们要对之深思熟虑,以便判断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

亚里士多德特重视友谊,把它看作幸福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友谊不但可以助人获得幸福,而且与好朋友分享幸福可以使业已获得的幸福成倍增长。

人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有三点是要保证的:一是要真诚,一个不真诚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朋友的;二是要性格合得来,性格合不来的人即使成了朋友,也难免争争吵吵,最后拉倒;三是要注意不要找那些有求于自己的人做朋友,那些因为好处和恩惠而交来的朋友不是真朋友,就像一座用沙子筑地基的房子,迟早要垮掉。

到此为止,我们总算找到了人的幸福之道,那就是:有够花的钱,有德行,走上了中庸之道,并且有好朋友分享幸福。

一个人找到了幸福,也就找到了最高的善。

(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在亚里士多德所有成就之中,逻辑学是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一种,当亚里士多德的大量论断被一条条驳倒时,其逻辑学却一直影响至今天。

在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中有很多人是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工具的,所以他们说话不时有点前言不搭后语或者胡搅蛮缠的诡辩。但有的哲人,像苏格拉底,已经开始致力于把自己的话说得清楚明白了,例如他老是向人家要“定义”,其实就是为了让人弄清楚自己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便是在这些背景之下创立其逻辑学的。

凡人都会死。小A是人。所以,小A会死。

它由三句话组成,从上往下分别叫做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就是三段论,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主要内容。

(四)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个人与国家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个人应当服从,除服从国家外,还要服从两个对象:法律与君主。亚里士多德认为稳定第一。

亚里士多德在世时,正值整个希腊各城邦之间冲突不休,处处一片混乱。雅典已经被斯巴达征服,而它的被征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当时腐朽的雅典民主制所导致的恶果。因为在雅典民主制下,乌合之众动不动就起来造反,将军都经抽签产生,只要有了一点儿错就随便地被撤职、放逐甚至处死。痛心于这种现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府首要的职能是保持政治的稳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而不平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不平等不是以血缘或出身为基础的,而是一种自然的不平等,并且基于这个自然的不平等,导出了其他的不平等。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差别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蠢,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这些都是天生的。有了这些天生的差别,就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后天的差别:社会地位与分工的差别。那些天生就聪明勤劳的人,他们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会成为领导者,用头脑去统治别人,是主人;相反,那些天生就愚蠢懒惰的人,则注定只能受人指使,凡事听命于那些天生聪明的人,他们只能干体力活儿,是奴隶。

女人与男人之间,就像奴隶与主人之间,或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一样,是完全不平等的。应当承认这种上帝造就的不平等,并且应当根据这种不平等来行事。怎么行事呢?当然就是女人要服从男人,就像奴隶服从主人一样。男女之间互相吸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之间有这种差别,吸引力的大小与差别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为了男女之间能相互吸引,应当将这种差别加大,而不是缩小。因此,亚里士多德特别反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人,说那些女人是假小子、男人婆,一点也不值得爱。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至上。

通过教育,让大众,特别是容易冲动的青年人,懂得国家与法律都是好东西。要通过教育让大家懂得,人之所以比阿狗阿猫高级,就是因为人有了美德与理性,但美德与理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文明人,否则就与阿狗阿猫没什么差别了。要用教育来告诉人民,革命不是好东西,大家千万不要起来闹革命。总之,唯有通过教育,国家才能成为好国家,人民才能成为好人民,国家才能得到稳定,人民才能得到最高的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共有六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君主制就是国王称老大的政体,并且国王常是世袭的,老子死了儿子当。贵族制是一帮贵族当老大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帮贵族并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但血统高贵,而且品德不错。立宪制则是介于民主制与贵族制之间的政体,它平常由一帮子不是很有钱,但有品德的贵族来做主,而人民有很大的权力,能够对贵族们施加影响和控制。僭主制则是凭武力或阴谋诡计夺取了统治权的家伙做老大的政体,僭主不是君主,但他的权力往往和君主一般大。寡头制则是由阔佬做老大的政府,这家伙凭着有钱而夺取了统治权,成为寡头。民主制就不用说了,像雅典的民主制一样,谁当将军、执政官、法官都干脆由全体公民通过抽签来决定,机会均等,人人有份儿。

那么民主制呢?亚里士多德虽说民主制坏,但也说了它不少好处。他说,民主制是为反对寡头制这个更坏的制度而产生的(他是把雅典作为了样板,当斯巴达强加给雅典一个寡头制后,雅典人起来反抗,重建了民主制)。他说人民一个个比起来,自然不如贵族寡头们聪明,但要是他们能团结起来,那可是不会差了。就像我们一句老话说的: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而且,一个或几个人容易变坏,就像一小杯水容易变脏,一大桶水就不容易弄脏了。一小撮人当政的话,一旦变坏,国家就糟了。但人数多了就不容易变坏。这样看来,民主制比君主制和寡头制更能维持好政府。亚里士多德最后认为,还是立宪制最好。

五、亚里士多德的天文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这种思想曾经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宇宙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首先把整个宇宙天体分成好多层,各层天体都是完美的球形,越往上天体就越神圣,创造世界的神自然处于最高一层的天体上。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等所有天体都在绕地球转圈子。以月亮为界,月亮以上的所有东西都是无死亦无生的,月亮下面的东西则有生有死,地球上的万物,包括我们人,是月亮下面的,自然都在有生有死之列。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分别是:水、火、土、气和第五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