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18.1 第一节 听天由命,还是把握命运?——《哈姆雷特》的命运观

第一节 听天由命,还是把握命运?——《哈姆雷特》的命运观

《哈姆雷特》是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负盛名的戏剧,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仇,无数次被世界各地的戏剧人搬上舞台。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态度几经变化,甚至看似前后矛盾。哈姆雷特起初认为,命运变幻无常,既不扬善,也不惩恶,反给高贵之人带来灾祸。他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咒骂命运为“娼妓”,并在一次独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但在经历一次“突变“之后,哈姆雷特转而完全信靠天意。鉴于哈姆雷特最初对命运的强烈不满和愤怒,这种突变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的前后变化,究竟蕴含着莎士比亚对命运的何种思考?尽管咒骂命运的哈姆雷特看起来像马基雅维利,但莎士比亚随后就彰显了二者的差异。通过展现哈姆雷特的两种命运观,莎士比亚不仅否定了对待命运的两种极端看法,而且暗示了对待命运的正确态度:人的不幸,不应归咎于任何外在偶然性,而应归因于个人的天性和选择。优秀的人必须经受的考验,是学会正确应对此世的诸种不幸,并理解命运在人世中的作用。为此,莎士比亚以整部剧的篇幅,试图让哈姆雷特学会如何恰当地对命运之变。

img36

戏剧《哈姆雷特》剧照

开场,命运给哈姆雷特带来了致命的创伤。在第一幕第二场,哈姆雷特以一名哀悼者的身份出现。丹麦老王的死让他无比悲痛。在他眼里,父亲何等高贵,哈姆雷特无法接受先王的猝死,以致心事郁结。然而,尤其令他难以接受的是,母亲竟如此快地抛弃旧爱,“钻进乱伦的襟被”。经历这一连串家庭变故后,哈姆雷特变得悲痛而忧郁,显得不堪一击。在痛苦的打击下,哈姆雷特萌生了轻生和厌世的念头。

第二幕第二场当中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开始转变,他最猛烈地攻击了命运(第一幕第二场中的哈姆雷特尽管悲伤,却没有流露出对命运的怨愤)。哈姆雷特赋予命运意志,但在他眼里,命运女神像妓女那样变化无常,毫无正义可言,这为他攻击命运提供了正当性——她本来就是娼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对哈姆雷特命运观的转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遇见鬼魂。哈姆雷特认为,命运就是如此极端,如此“暴虐”,没有一个逐步改变和完善的可能。在一系列变故的打击下,哈姆雷特变得对命运失去耐心,并急于将命运当成敌人,他甚至要挺身反抗命运。从一定程度上讲,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就是对命运的反抗。他的“戏中戏”成功刺激僭主克劳狄斯,并使之暴露。在这点上,戏剧的确助了哈姆雷特一臂之力。然而,哈姆雷特接下来的行动似乎暗示,戏剧赋予他的力量毕竟有限。哈姆雷特本可以就地结果僭主的性命,但他对复仇的极端看法使之放弃了这次良机。相反,戏剧在哈姆雷特身上的潜在作用,对他错误理解命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荷马史诗》刻画的普里阿摩斯的悲惨命运,更加使哈姆雷特认定命运无常。剧中人物对哈姆雷特的评价,让我们觉得,哈姆雷特王子曾是命运的宠儿,奥菲丽娅对哈姆雷特的美好回忆,提醒我们哈姆雷特王子本可以如何之好。然而,当命运转身时,哈姆雷特却变得无所适从。

在该剧最后一场,命运曾眷顾过哈姆雷特。经历那次海上之旅,先前咒骂命运为娼妓的哈姆雷特,对命运的看法发生了一场“突变”。但在前往英格兰的途中,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了克劳狄斯写给英格兰王的信,由此得知了克劳狄斯谋害他的诡计。有评论家表示,经历这次事件后,一度“迷路”的哈姆雷特找回了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哈姆雷特的海上之行,确实纠正了他的愤世嫉俗。但不幸的是,哈姆雷特依然没能恰切理解命运,反而表示,自己之所以能脱离险境,完全是由于某种冥冥中的力量预先安排好一切。由于没能看清真正的原因,从这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偶然事件中,哈姆雷特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他认为,存在着某种能够安排未来祸福的力量,并完全相信,这种力量就是人的祸福际遇的根源。我们看到,哈姆雷特开始变得听天由命。在某种意义上,哈姆雷特的这次新生之旅,反倒成了他的“葬礼”。哈姆雷特表示:“准备好就是了。 ”上下文清楚地表明,他所谓的准备好,并不是做好行动的准备,而是做好就死的准备,既然无人能从他必须离开的人世看出何时离开最好,那么就随它去吧。不过,哈姆雷特作出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定,并非出于纯粹的理智,而是基于他理解的天意:人事皆靠天意。哈姆雷特的准备好显然不是最好的准备,这种准备好其实是在剧末给哈姆雷特以灵魂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