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17.2 第二节 生存智慧与园林建筑——走近苏州园林

第二节 生存智慧与园林建筑——走近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还是具有一定的模式的,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

img28

苏州园林代表建筑1

风水佳穴与生态科学。苏州园林主要为宅园,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宅园“风水”,苏州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寻找“风水佳穴”。中国风水是地景崇拜的体现,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用得较多的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苏州园林选址也以四神兽模式为最佳。苏州耦园,东(左)为流水,南(前)有河道,北(后)有藏书楼,楼后又为水,西(右)有大路,自然为大吉之地。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两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住宅大门偏东南,也避开了正南的子午线。避开正南开门的现象多见于明代和清代前期的建筑,到清代中、后期就不大讲究了,如耦园大门朝正南而开。苏州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逐渐拂去了构园活动中浓重的迷信色彩,而强调了构园中符合人们的环境生态、环境心理的科学性和实际性,选取的自然环境都是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

img29

苏州园林代表建筑2

仙境神域与科学养生。海中神山和壶天仙境,自秦汉至今,始终是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水对人类恩威并施,随之产生了对水的感恩、敬畏和原始崇拜,并刺激了人类的神秘主义幻想,居住在沿海水滨的先民,还偶尔见到海上“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的海市蜃楼幻景,遂产生了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万里,顶平旷可九千里,洪波万丈的黑色圆海成为天然的护山屏障,山上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有赏玩的苑囿,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长生不老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物质生活富裕华贵,精神生活充实纯洁,而且这种生活是一种永恒的享受。这种山水结合的仙境灵域,对地处水乡的苏州私家园林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于是,园主们也在有限的空间凿池筑山,以仿蓬莱仙境。拙政园中部水中,自西至东安置了三“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留园水池中小岛径名“小蓬莱”,园主颇为自得地说:“园西小筑成山,层垒而上,仿佛蓬莱烟景,宛然在目。 ”

净化、诗化的环境与艺术养生。苏州园林创造的净化、诗化环境,是一种艺术养生模式,它建立在中国哲学重人生、重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基础上。园林追求“外适内和”,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环境并重,返璞归真,陶然忘机,体现了中华先人对生命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比如苏州是诗文书画渊薮之区、人文荟萃之乡,苏州园林的字画陈设,包括匾额、楹联、挂屏、字画、书条石等装饰构成因子和家具、陈设等,集自然美、工艺美、书法美和文学美于一身,集中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精雅文化的艺术体系。

由此可见,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的人文环境与“心斋”、“坐忘”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最优雅的生命情蕴和“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中的生存智慧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