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17.1 第一节 儒与道的融合——走近北京四合院

第一节 儒与道的融合——走近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这种民居模式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从陕西省扶风地区周原考古出土的情况看,西周时期,庭院式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建筑格局,不仅仅是民居,即便是宫廷、衙署乃至以后的寺观、坛庙,都基本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四合院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除去历史悠久、构成独特等因素,更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是中华传统哲学的载体,体现了中华传统“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完美融合。

img26

北京四合院示意图

首先,北京四合院反映了《易经》哲学理念的主导。 《易经》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起着主导作用,《易经》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对立两分法的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中,因此衍生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建筑形式都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据此形成的易理建筑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北京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易理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易理来进行。北京的胡同多为东西走向,胡同两侧均建有四合院,处在胡同北的院落,宅门开在东南角;处在胡同南侧的院落,宅门开在西北角。不论宅门开在哪个方位,宅院均以北房为正房。北京四合院建筑较为敦实厚重,淡雅质朴。以正房、厢房、倒座房为四正向,四角耳房及大门为四偏向,形成八卦方位,以此推定吉位。通常在东南角(巽位)设大门,《易经》中巽位有入的意思。若以巽位为伏位按顺时针大游年歌诀推演,则南(离位)北(坎位)东(震位)均为吉位,北房、南房、东房皆要高大以取吉方,东北方次吉,可设厨房、杂用房。独西南方为凶方,只能建厕所。因此北京四合院方位皆为朝南(座坎朝离),巽位开门的布局。北京的四合院虽然是严格按照易理建造的,但是今天我们从客观角度来看,它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如从华北地区的大地势看来“坎宅巽门”布局亦甚合理,西北高,东南低,院内排水由东南角门屋下排出至胡同,不影响居室。因此可以说,易理中包含了历代先民在居住环境及建筑营造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地区习用的民居择地及形制要求是一致的。

其次,北京四合院折射了儒学哲理的浸润。在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占正统地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哲学精神主轴,儒学渗透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主张“中正”、“仁和”、谐调统一、不偏不倚、包容万物的中庸之道。其中心思想是承认事物是有对立面的,对立面是可以统一的,对立之中无优劣之分。以此观点来观察居住建筑空间文化的内外、封敞、遮露、人工与自然等对立因素,都不是绝对的,是可互相转化的,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北京四合院正是这种协和圆通思想的反映。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北京的四合院强调对称的平面布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中间设有多个庭院,反映严格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全宅分为内外院,中间以垂花门隔绝,外宾、仆役不得随意入内院,内眷不轻易到外院,反映出封建家庭关系中内外有别的观念。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正房不仅是实际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是家族精神的象征。此外对各种朝向、质量、面积不同的住房皆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使用。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左次间住祖父母,右次间住父母。正房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子侄等晚辈居住,大哥住左厢,二弟住右厢,而仆役等只能住在外院从房内。

img27

北京四合院

由此可见,北京四合院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撑和影响,“道”家哲学为北京四合院的选址、排列、开门、设廊等提供了必要的哲学支撑;而院落的装饰、分配、居住等等,又深深渗透着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可以说,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儒”、“道”哲学相融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