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13.1.1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越来越清楚地向我们证实,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东亚大陆上多源头、多方向、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价值融合凝聚而成的结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老的文明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冲积平原上。从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辽河流域到中原的渭河、黄河流域、南方的江汉、江淮流域和珠江三角洲都留下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足迹。尤其是横贯东亚大陆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更以其源远流长的坦荡襟怀播下了众多的文明火种。因此,尽管我们已不再囿于黄河是中华民族摇篮的一元发生论,我们仍可以毫不迟疑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江河的儿女,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兴起离不开大河的赐予。

首先这块古老的华夏大地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而且如上所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在这块纵横5000余公里,其面积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东亚大陆上,从东西南北中各个不同的区域进行着艰难的开拓,创造着文明的果实。而这辽阔的土地不仅为中国的先祖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中国文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自如。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得益于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其次是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这里不仅有上千条巨川大河,也有绵延的崇山峻岭,其中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面积就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近五分之一。此外还有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总之,不同地区间地理地貌差异甚大,这就导致它们在物产、经济生活、民俗风情、语言及文化心理上的差异至今仍约略可辨。

第三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东亚大陆上这块华夏文明的诞生地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2万余公里的陆上边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处在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孤立状态。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太平洋是那样地浩渺无际,望着它,缺乏远洋航海技术和工具的华夏先民只能望洋兴叹。因此,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海洋的那一面,只有幻想中遥不可及的蓬莱仙山。他们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而另一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南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森林,它使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在我们与唯一邻近的古老文明之邦印度之间,矗立着更加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在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西北边陲,则是浩瀚无垠的漫漫黄沙。而在这片文明沃土的正北方,则是冰雪覆盖,寒冷荒凉,见不到文明痕迹。总之,这块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在地理上是远离世界其他的文明中心,长期处在难以与外界交流的隔离机制中。这固然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