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9.3.2 二、厌诉心理与法为武器

二、厌诉心理与法为武器

中国传统礼法都不是以保护民权为目标,而是以维护王权为目标,因此必以圈定公民行为范围为基调,以刑罚为表征,于是礼法与安分守己过日子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并无关系;传统礼法制度依据封建等级制度设立种种不平等条件,尤其维护“忠”、“孝”等级,官官相护,利益相倾,即使惹上官司也只有百姓遭殃,故而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对法律的冷漠与疏远,另一方面是对温文尔雅的礼治的接受和依赖。国家法律制度缺乏对公民权利的规定与保护,而社会生活中的民事纠纷却不能因此而不存在,于是调解这些纠纷的乡规民约和中国特有的家法就显得特别发达。中国隆礼尚和的士人阶层长期以来也排斥法律的规范方式,两相呼应渐渐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厌诉心理。

西方的法律宣称保护人们不被剥夺、不能转让的天赋权利;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激烈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中,在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种族矛盾面前,在复杂的社会民事纠纷中,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便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既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也符合西方民族争强好胜的文化心理。希腊人能言善辩,罗马人擅长打官司,这差不多已成了希腊人、罗马人的个性特征。经过长期的发展继承,西方世界逐渐形成了以法律为武器,坚信社会正义的力量,不惧怕权贵、富豪、恶势力的社会风气。当然西方的法律制度也清楚地表现出它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公正地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1787年美国就颁布了宪法,但直到1865年,在第13条修正案中才申明“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在黑人一次次的反抗斗争后,才有了1870年的第15条修正案:“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黑人才有了运用法律捍卫自己权利的可能。在欧洲和美国,妇女为争取自己与男人平等的就业、教育、同工同酬的权利也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公平自由的权利是通过斗争获得的,法制并不是一开始就公平正义的,直到现在也还存在着它不公平的地方。但西方民众并不把社会对自己权利的侵犯视为合理,他们要奋起反抗,法律就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最好武器,他们依赖法律,每一次的斗争都最后指向法律的修改。实质上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制建设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社会对公民权利积极主动的争取与实现。

2000年上映的电影《永不妥协》,改编自真实事件,描述了一个没有法律背景的单身母亲,历尽艰辛,以永不妥协的勇气和毅力打赢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民事赔偿案。埃琳·布罗克维奇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在一次十分无奈的交通事故之后,这个一贫如洗、既无工作也无前途的可怜妇女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埃琳只得恳求自己的律师埃德·马斯瑞雇用她,在律师事务所里打工度日。一天,埃琳在一堆有关资产和债务的文件中很偶然地发现了一些十分可疑的医药单据,这引起了她的困惑和怀疑。在埃德的支持下,埃琳开始展开调查,并很快找到线索,发现了当地社区隐藏着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一处非法排放的有毒污水正在损害居民的健康,是造成一种致命疾病的根源。可怕的是居民们对此并未察觉,甚至起初对埃琳的结论表示怀疑,但是不久他们就被埃琳的执着和责任感打动了,大家在一个目标下紧紧地团结了起来,埃琳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全体居民的信任,成了他们的核心和代言人。埃琳挨家挨户的做动员工作,终于得到了600多个人的签名支持。埃琳和埃德在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机构的帮助下,终于使污染事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赔偿,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同类民事案件的赔偿金额之最,达3.33亿美元。谈到这部电影,法律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因为一方是600多人的诉讼团体,而另一方是身价达200亿美元的太平洋电力公司,而向当地居民支付的3.33亿美元的赔偿,成为美国迄今为止同类案件最大金额的民事和解。本片淡化了法庭戏,而更多了突出了寻找证据、联系诉讼者、与太平洋电力公司的代理律师对峙的场景,特别是在协商过程中,主人公的智慧被完全释放,每每于此,对方律师都被说得无言以对,悻悻而逃。而他们的不放弃和不屈服于大公司的挑战和威胁,也最终为她们争取到了公正的赔偿。这充分折射出西方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的强烈、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司法系统的公正性,换句话说,充分表现出法律在西方社会的至上性。

img5

电影《永不妥协》

课后思考:

1.中国的“性善论”和中国传统的德治社会有何联系?

2.中国法治建设有没有地方需要向西方学习?如果有,我们该如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