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8.3 第三节 多元信仰与一元信仰

第三节 多元信仰与一元信仰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特征。在西方,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中国人对待宗教信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精神与终极关怀,因此在对待宗教和神灵的态度上也缺少西方文化中那种固执一端的宗派意识,因而他们对待各种不同宗教的态度也较为宽容。在辗转于尘世的宗教信仰体系中,这种未发育完全的自然宗教意识则一直保持其原始的低水平状态。在上古文化当中,人们就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述神,比如“神”、“帝”、“天”、“龙”、“风”等等。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这样一来,中国的宗教崇拜就变得异常热闹了。有源自儒家传统的三皇、五帝、尧、舜、禹及祖先崇拜,对天、地的崇拜,对社稷的崇拜,甚至于龙、凤崇拜。道教则有三清、四御、八仙、九天玄女和盘古真人等神仙崇拜。佛教的三世佛、四大菩萨、四大金刚或天王、诸罗汉、诸天等神佛在中国民间也大有市场。总而言之,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习俗中,以上三教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来自不同宗教的各路神仙为广大民众同时膜拜。所谓见庙烧香,见神磕头。只要是泥塑的偶像,不管是佛、菩萨、神仙还是圣人,甚至小小的土地爷、财神爷,或者由民间英雄而神化的关公、钟馗,只要能保佑平安、驱除灾病、生财降福,一概设以灵位,供奉香火,顶礼膜拜。

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一个从多神信仰向一神崇拜发展的过程。在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沿岸的开始兴起并流行一种新的普世性的宗教——基督教,这是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结晶。希腊文明,尤其是肇始于柏拉图的唯理主义传统,给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希伯来文明则将犹太教传统中的救赎理论带给了基督教。早在希腊化时代,这种犹太传统(即《旧约》传统)就开始与希腊文明接触和交融,最后作为一种关于基督的信仰体系得以确立,并传入到古代西方的民族当中。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因为对《圣经》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形成了许多宗派,主要有三支: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又称为基督教)。但是无论哪派,既然同为基督信仰,在基本的宗教观念上是一致的。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是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上帝。相信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唯一的神,这是宗教信仰上的一个重大变化。西方在基督教之前,大多信仰多神教;即便有一神教,那个神所统治的范围也是极为有限的。基督教并没有用新的上帝观来代替《旧约》中犹太人关于上帝的观念,而是加以继承和发展了。基督教宣扬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信条,并把上帝的权能推向了无限的领域,宣称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和决定的。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