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7.1 第一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第一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被称为“仕”或“君子”的社会精英,是“修己治人”的治世贤才。 “学而优则仕”是这一目标最形象的表述,而科举制则成为它最有效的手段。简单说来,中国古代教育最终要造就“官”。这种思想被演化沿袭到现代。教师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高考时,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们勇闯“独木桥”,待“金榜题名”时,举家欢庆。更有甚者,“状元”披红戴花,受到极高礼遇。

如果说中国古代教育致力于造就“官”的话,西方教育的源头——古希腊教育要培养的就是“民”了。为了行使农、工、商,以及“官”等各种社会职能,“民”必须文武双全、多才多能,这就形成了以大众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古希腊的大众教育培养的是普普通通的公民,因此不会出现古代中国“金榜题名”时那种鱼跃龙门、身价百倍的一考定终身的事情。事实上,在古希腊,尤其是在雅典,每一个公民都同时行使着、或者可能会行使不止一种社会职能。平日他也许是田间的农民商铺里的小贩,养家糊口;外敌入侵时,他拿起武器成为战士;公民大会上他用辩论发表政治意见、靠表决参与国家大事,一跃成为政治家;一旦被大会任命,就立刻变成城邦官员甚至最高领导人,而几年后任满到期,则复为平民。

阿根廷与西班牙合拍电影《夕阳人生》中,主人公大学教授费尔南多曾经说过,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著名的专家、学者,而是有知识、有能力的普通人。这正体现了西方大众教育的教学理念。有中国的孩子去国外念书,使她母亲感到新奇的是,她每次遇到校长,校长从没有问过“你女儿最近学得怎么样”之类的话,而是问“你的女儿快乐吗”。于是她转而去问女儿,女儿重重地点了点头并说:“我觉得上课好像在玩游戏。我们上课时,学了怎样看病,还有买东西;老师还教了好多歌呢。 ”这个孩子一周只需要做一次家庭作业,你说她快乐不快乐?学校里不但不歧视差生,反而给差生“开小灶”,所以连差生也是快乐的。开家长会也不是一件令人胆战心惊的事情,它的气氛通常会热烈而融洽,老师对学生都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成绩单评语也多为建设性的,从不会有中国式“排行榜”的尴尬,而且还尽可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相互合作联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