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中西文化与艺术
1.5.1 第一节 中国精神的“中”与“和”

第一节 中国精神的“中”与“和”

中国文化从自己的集体价值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要达到“和”,自然需要每个人都“抑其血气之刚”,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允执其中”,这便是儒家所说的“修身”。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故《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程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又进一步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可知,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 “中庸”、“中和”的原则在统治者身上实现,就能做到“隐恶而扬善”。用它来引导百姓,通过礼乐教化可使民不苟、不争、不怨、不乖、不越、不怠、知足、慎德、兴功,从而达到以睦相守。而居于其间的士人君子则应当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并具备五美德“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方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然早期儒家所提倡的“中和”,并非无原则的随波逐流、一团和气,而是强调“和而不同”,即协调中保持差异、个性与原则性,以求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补充,以达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至境。

与儒家中庸思想相应的是道家守弱、处下、不争、无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知足者富”、“知其荣、守其辱”等思想,在人生态度上的消极因素更为明显。

儒道两家的思想长期影响、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一方面,汉民族性好和平,不尚征伐,不喜穷兵黩武的扩张侵略。在处理民族关系中,通常优先采用的是“修文德以来之”、“和抚四夷”的怀柔政策,如“和亲”、“顺俗施化”等。解决民族间冲突时也多采用以防御为主的绥靖政策,或先礼后兵,攻心为上。只要对方不相侵扰,即可不动刀兵。故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大多是被迫抗击侵略的。遇到强大异族侵占领土甚至入主中原时,也多采取退让妥协的战略。宋王朝与辽、金、西夏的关系,便是最典型的例证。虽然历代都不乏挺身御侮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但统治者及士大夫上层集团却常常满足于偏安一隅,因而华夏民族最终战胜异族的方式往往是在忍受统治中利用自己的文化相对优越性同化对方。由此才有了融合众多民族的统一大国。鉴于此因素,中国历代重文轻武成为普遍风气,在一般百姓心目中所崇敬的不是仅有超人力量赫赫战功的一介武夫,或开边拓疆、以武力称雄天下的霸主如成吉思汗、项羽、卫青、张飞之辈,而是能为万世开太平的帝王,以德服人风度潇洒的儒将,贫贱不移忠贞不贰的节义之士,诸如以礼乐治天下的尧、舜、周公,七擒孟获的诸葛亮,牧羊的苏武,过零丁洋的文天祥等人。另一方面,在一般民众的世俗生活中,诚如孔子所言,儒家理想中的中庸之道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于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谦退隐忍、随遇而安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适可而止”、“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争两丑,一让两有”、“出头的椽子先烂”等成语、俗语成了中国人的处世格言。这固然有益于社会保持和谐平稳,但由此衍生出的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无疑消融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中和思想从古至今已经渗透到各种中国文化之中,在此以武术文化为例。 《叶问》这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括了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 ”这是中国武术思想的一个简单表达,但甚得神韵。在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尚武崇德一直是中国武术家所推崇的习武理念。这种习武理念也逐渐在武术实战中形成了“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等顺其自然、保全自己、不与人强争胜负的打法。正如习武者以“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宗旨进行武艺切磋。这种崇尚道德的修养逐渐使习武人养成了与人为善、尊师重道、谦虚谨慎、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优良作风。

中华武术既然以追求与天地和谐,万物一体为最终目的,其所表现出来的首先就是“不以己为是,不以人为非”的中和之性,这可被称为中华武术的“柔”。太极等诸多以内功为主导的拳术着重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破除执我”,正是这种“柔”性的体现。同时,武术的这种“柔”还表现在人们对武德的注重。武德被认为是同武技同等重要甚至高于武技的,否则他就不会被视为一个真正的武术家。但是,中华武术也并未抛弃其“刚”的一面,其集中表现就是练武之人应把“锄暴安良、惩奸扶善、保家卫国”作为其习武准则予以遵循。武术的渊远流长不仅在于其强身健体的自我目的,更在于其能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同样,中国武术的这种特性与中华文化精神的外柔内刚也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主导倾向便是寻求自我的发展和超越而非外在的张扬,这正是其外柔的表现。《叶问》这部电影的高潮是叶师傅与三蒲将军的打斗,叶师傅施展最致命的那一招,施展到一半时突然停住了,制服人而不致残、致死,叶师傅的行为充分彰显了他高贵的品质与内在的涵养,充分彰显中华武术崇尚武德,中国文化中的中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