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引
1.9.1 第一节 促进健康 了解自我

第一节 促进健康 了解自我

一、维护心理健康从认识自我开始

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我应该怎样生活?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成长中往往避不开对这些自我认识问题的探究。

古希腊人在他们的神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吧!”它提示人类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自我意识。直至今天,认识自我仍然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做一个真正的人、健全的人。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展并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科学地发展自我,有助于建立真实、稳固的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

链接8-1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发展自己并完善自己,个体正是根据自我意识来不断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担负起人们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工作,它始终指引和确定行为方向,规划如何去做、怎么做,从而使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以及温饱感、病痛感和舒适感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与外界事物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性别、种族、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如对自己认知过程、情绪与情感、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意识。

从自我形象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对实在的我的认识;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自我,它包括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以及希望他人对自己所能产生的看法。

从心理过程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些看法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有时候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是错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进行比较而实现的。当个体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安全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当个体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距甚远时,个体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会失去平衡。

(2)自我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产生的情绪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之类的问题。当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感;反之,客体的我如果没有满足主体的我的需要,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等。客体的我能否满足主体的我,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例如,自尊、自信往往能激励个体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推动自己走向成功。但是,个体如果过于自尊和自信,把握不好度,往往容易陷入自负或过度自我关注。可见,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立、自主、自强、自律等。主要涉及“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等问题。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有着调节作用。三方面整合一致,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二、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成长的动力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全都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人类自身内在的一种成长机制,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力功能。

1.导向作用

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的内容,才能为将来的发展确定目标。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并以此做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不健全,那么就不可能对自我做出长远的规划,就不可能制定出奋斗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漫无目的,经常处于左顾右盼、无所适从的状态,即使他再有才华,也将一事无成。

2.自控作用

一个人要获得发展,取得成就,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必须具备自立、自主、自信、自强、自制的意识,对自己的情感、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对自我做出正确认识、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能够对自己的注意力、情感、行为等加以控制,以实现自我的目标。在成功的路上,很多人并不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缺乏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缺乏控制自我注意力的能力,故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目标的守护神、成功的卫士。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将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缺乏毅力的人、一事无成的人。

3.内省和归因作用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理想自我的内容,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规划,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的目标。此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自觉反省,找到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意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内容,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内省和归因可谓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和审察。

总之,健全的自我意识在心理成长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是个人成才、成功的必备要素。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确立时期,一定要重视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使其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发挥长远的作用。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因为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偏差以及自我设定的盲目,难免会走入自我意识的误区。这些误区有以下几方面。

1.自我分裂

有的大学生常常烦恼于存在两个自我,一个是外在的自己,一个是内在的自己。有时一个是现实的自己,另一个是理想的自己;有时一个是此时此地的自己,另一个是其他时空中的自己。两个自我截然不同,无法统一,不知道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抛弃或改造哪一个自我。

这就是青年人心理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的整合统一,是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整合统一,也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整合统一。实现了自我同一性,个体就会有一种自信和安全的感觉;否则,就会出现自我不确定、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内心将处于惶恐不安、一片混乱的状态。这种自我同一性的不稳定是自我意识不成熟的表现,如果已建立起来的同一性发生混乱,将出现人格障碍。

2.自我贬抑

个体自我认知的偏差造成自我轻视、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最终的情绪体验就是自卑感。不少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或认为自己其貌不扬,害怕被人歧视;或认为自己天资愚钝,担心将来不能成器;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担心被人看不起等。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在他们身上常常伴随着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

大学生自卑感的形成,除了某些稳定的个性因素和身体缺陷外,最常见的就是自我认知的偏差。如:消极的自我暗示,凡事从消极悲观的方面考虑,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总觉得“我可能不行”。过低的自我评价,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缺乏激励,造成失败的结果反过来又验证了自我的认识和期望,进一步强化了自卑。过强的自尊,会导致自尊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产生心理失望,并逐渐丧失自信。另外,挫折经历和不恰当归因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

3.自我幻觉

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赞赏。但是,有的大学生爱慕虚荣、追逐名利,不是通过真实的努力、凭借现实的条件去获得尊重和名誉,而是挖空心思、不计成本、不择手段,利用作假、撒谎、投机、吹牛等非正常手段去沽名钓誉,获取利益。追求虚假的荣誉,只是自欺欺人,暂时得到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只是美丽的肥皂泡,终究有破灭的一天,不仅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友谊,还会失去自己的人格和价值,留下空虚苍白的人生。

4.自我中心

有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分膨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我出发,对他人的感受、意见、权利漠然置之,缺乏自我批评,也不允许别人批评,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迁怒于人,事情失败时就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自我中心的人人际关系往往很差,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拒绝和孤立,自我感觉处处受阻、与周围格格不入,自我意识易混乱。自我中心绝不等于彰显个性,而是一种不正确的自我认识。要想与人相融,必须走出自我中心,唯一的方法就是转换角度,将心比心,替他人着想。一个人在想实现自己的愿望时,一定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自我丧失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有过强从众心理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缺乏主见,丧失自我,有碍于心理发展。造成从众心理过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害怕被孤立,为了求得小团体的认同,避免孤立而放弃了主见,随大流,以求并无实际意义的“合群”。二是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观点缺乏信心,不敢自己下判断、作决定,只好追随大多数人的见解。三是现在不少家庭和学校那种一味要求“听话”“服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极富惰性的人格特质,窒息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精神,不去主动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这一切都使得部分大学生不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怎样生活”,失去了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

6.自我放任

自我意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结构层次就是自我控制,即对行动的有效支配和情感的合理表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如果不能完成这些功能,就容易导致极端情绪、冲动行为、盲目选择、恣意妄为、得过且过,最终虚度光阴,追悔莫及。

自我放任归根到底是个体忽视、轻视或放弃自我责任的表现,不善于管理自我行动的表现。要想克服自我放任,必须重新认识自我,看看是否达到了自我同一;必须诚实地体验自我,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视此时此地的自我责任,立刻做出改变的决心与规划,并且找到自我强化和监控的途径。

链接8-2

分裂的自我

某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境不佳,相貌平平,个子矮小,他从内心深处有一种自卑感。他一方面要努力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也要为生计奔波,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坚强而有头脑的人。而他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平常的他可以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似乎是个开朗的人。但他说这不是他,他不敢与人谈自己的家、谈那份奔波的辛苦,因为这些都是心底最隐秘的东西,是让他感到极度自卑的地方,想改变却又是徒劳的。他认为这个自卑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而那个外在的我不过是个假象而已,从来也不曾真实地存在过。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但这并没给他带来喜悦,从读研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准备换个专业,他在学业、生活中拼搏,以此来减轻自卑感。后来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但由于自卑,却没勇气表白。他的这些痛苦来源于自我意识走入了误区。

他外在的表现是独立、坚强、勤奋、开朗,但是他的内心却感觉自卑、脆弱。他始终认定那个内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而外在的、他人所看到的那个我不过是虚假的外套。所以他总是被那个真正的我打击着,他想方设法去改变自卑的我,但他所做的所有努力不过是又多做了几件新“外套”罢了。因为外在的我怎么也不能与内在的我相统一,分裂的自我带给他特别的痛苦。

这位学生是自我同一性出现了问题,即自我分裂,好像自己永远是戴着面具的人,怎么也不能找到真正的我。其实,他所谓的内在的我与那个外在的我都是真正的我,两者之所以不能够整合,是因为他存在自卑情结,不愿意相信、不敢承认自己优秀的一面,拒绝将外在的我融入自我体系。

他因为自卑而痛苦,可又不能放弃自卑,不能摆脱痛苦。明明外在的我是很能干的,他却偏偏不承认、不认同,宁可抱着那个让他痛苦的我挣扎,宁可将自己看做无能之辈。这是为什么?

仔细分析他的自卑,发现他自卑的来源主要是窘迫的家境和自觉“外表丑陋”,这使他感到低人一等。于是,虽然他独立、坚强、自信、勤奋,但是却不能开放地与人交流,不能与女孩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他的自卑源于他所认为的非常重要的、不可改变的事实,即使他以后取得了高学位,具有了一定的财富,现实依然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他很可能始终无法从自卑中走出。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认为,自卑感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居于被照顾和依赖状态,因而体验到的无助感和渺小感。

这位学生之所以不能整合自我,因为他有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标准,但还必须考虑到他的自卑的社会认知原因。他之所以选择他的自我认同、他的行为方式,是因为现代社会给他的印象就是:窘迫的家境、“外表丑陋”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可能带来他人的“同情”或“轻视”。同情也好,轻视也罢,都令人产生无助感和渺小感,总归是对自我的打击。在现代社会中,符合世俗价值标准、处于强者地位的人才有自尊、他尊,否则谈什么都是枉然。在这样的社会知觉中,他怎么可能走出自卑。他的自卑情结正是他社会知觉的产物。

四、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的途径

健康成熟的自我意识是以正确认识自己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则他在把握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中,以及在和别人的交往、接触中,就会有恰当的表现。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对正确了解自己至关重要。

1.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1)在经常的自省中认识自我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大学生要学会自省,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心,检查自己的观念、动机和行为是否合理,行为过程中有什么不足,结果如何,有哪些收获和缺憾,从中发现长短得失,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调整。

2)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

比较是人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大学生可以在与别人的相互交往、相互接触以及共同活动中,认识到别人有什么品质、特征,然后自己与别人比较,才能做出自己比别人好些还是差些,水平高些还是低些的评估。

大学生不仅可以与自己的同学比较,也可以与教师、父母以及从报刊、书本、电影等各方面所获得的人物形象相比较,这些人的形象以一般参照物或理想自我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并且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这是大学生个性走向成熟的强大推动因素。比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比较虽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法,但通过比较并不必然产生正确的认识。如果比较不当还可能产生消极的效果,使大学生滋生自卑情绪或自满情绪。因此,比较时不能盲目,应该把握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1)相比较的人之间,必须存在着共同的、可比的因素,即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2)注意比较的条件。如:比较学习成绩时,不仅要看到成绩本身是多少,还要考虑到造成成绩差异的多方面原因——学习基础,智力优势,来自学校及地区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自身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习环境等。如果在比较时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很难产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乃至对自己个人的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引发自卑或盲目自我陶醉等心理。

(3)要注重本质的、重要的特征。品德和智慧比身材和容貌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但如果选模特,则需重新确定权重。

(4)既要注意数量的比较,又要注意质量的比较。

(5)既要注意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纵向比较。既要和他人比较,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未来理想的自我比较。例如,“原来的我有点懒,依赖心理特别强,现在,我的目标是大学一毕业就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公司,自己打天下。”“我现在虽然朋友不多,但已经好多了,以前我见人说话都胆怯。”

3)在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

这是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之一,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帮助自己看清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如:自己为父母所钟爱,为老师、同学所重视,为朋友所亲近,那么就表明自己具有某些令人喜爱的品质;大家推举自己担任某项工作,表示自己具有某方面才能或潜能;反之,则说明自己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品质、习惯、行为表现等。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细心观察十分必要,但正像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和评价不一定都很客观、很正确一样,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也不一定符合实情,因为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闭锁性,认识评价中的成见、偏见难以避免。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呢?

(1)特别重视与自己关系较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己关系较亲密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好朋友等,他们通常对我们比较了解,利害冲突不大,评价中偏见自然较少。

(2)特别重视来自多人、重复次数较多的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真实性、客观性较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受客观条件所限,有价值的意见有时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3)特别重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4)多与别人交往,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

4)从活动的成果来认识自我

任何活动成果都是人的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它是人的内部世界的客观表现。活动成果的价值有时直接标志着自身的价值,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活动成果认定的。理想的活动成果可以使个体进一步认识自我的能力,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开发潜能、激发自信。大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成绩及取得它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知道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例如:分析学习成绩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创新思维能力、兴趣、学科能力及职业能力倾向、意志品质、耐挫折力等;分析课外活动(科技、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等)的表现及成绩可以帮助了解自己有无特殊才能、爱好,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等。

2.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者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而心理障碍者则明显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容貌、性格、才能、家庭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不满,而又无力改变,便产生自我排斥的心理。这是心理幼稚的一种表现。人总要对自己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并且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建立起两者的动态平衡。否则,对自己的不满过于强烈,就会加剧心理矛盾,产生心理持续紧张,这样不仅会使个体感到活得很累,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所谓接纳自己,即是彻底知晓自己众多缺点存在之余,亦不稍改自己对整体自我的看法”。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要我够坦然,我是这样的人本身就够好了”。

欣然接受自我,就是持喜悦的态度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欣然接受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将一个真实的我、本来的我展示于人们面前,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大学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进行自我修养。

(1)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固然有长处和短处,但更多的是有很多的长处,即便有短处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大学生不能只看自己的短处,也不能轻易放大自己的短处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对自己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不能夸大,也不能贬低。

(2)正确对待短处 短处有两种,一种是能够改进的,如不良的习惯等;另一种是无法补救的,如先天的身材矮小等。对前一种短处要闻过则改,不可文过饰非,而对后一种短处则要勇敢地面对它、承认它、接受它,做一个敢于直面人生的“真正的猛士”。正视自己的短处,同时也要努力扬长补短。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如果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通过努力来补偿,往往能取得特别的成功。

(3)正确地对待失败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有的人面对失败一味地自责贬低自己,使自己丧失信心。要认识到眼前的失败并不代表永恒的失败,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功和失败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果实只能在艰辛的努力中逐渐成熟。大学生应正确地对待失败,做生活的强者。

3.增强自制力

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地、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要达到积极有效的自我控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定位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个人将来要实现的目标,在确立其内容时,要立足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会使自我失去信心,失去斗志;定得太低,会使自我失去动力,止步不前。

(2)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 对自我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意志健全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

(3)优化思维方式 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增加自我意识中的理性成分,消除偏激和肤浅的方面。要学会用理智战胜私欲和偏激,用冷静战胜冲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和行为方式。在荣誉、利益面前,尽管内心也有争取之意,但考虑到别人可能比自己更好,从而适度克制自己的欲望;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称道或赞扬时,心里也许非常满意和激动,但不能得意忘形;遇到不公正的批评和责备,尽管心中觉得委屈、愤慨,但不以消极情绪或激烈行为去发泄内心的不满;遇到挫折、不幸的时候,尽管内心也感到悲伤,但不灰心丧气,而能继续奋发向上。

链接8-3

走出自我的误区

某大学生甲曾担任系学生会主席,各方面表现优秀,尤其是口才相当出众。他十分看重通过言谈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并且要求自己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应该镇定自若、侃侃而谈、言语风趣、内涵深刻。临近毕业的时候,他为了找工作与一位亲友会面,对方是一位在南方从事经营活动颇为成功的经理。在交谈当中,他发觉自己的有关知识很有限,对方的许多谈话内容自己理解起来很困难,但他又不允许自己流露出茫然无知的样子,因此就感到十分紧张。他努力想表现得如往常在学校里一样,却无奈仍是言语应对不够恰当和流畅。他感到很受打击,最后竟然有点词不达意,结结巴巴起来。从此以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而且他的口才也开始变得大不如以前了。

某大学生乙有优美的歌喉,但是在大学学习两年了,还很少有同学了解她这方面的才能。原因是她为了矫正牙齿,从一年前就开始佩戴牙齿矫正器,她认为这副样子很不雅观,感到自卑,很害怕面对别人。于是,一年多来她自我封闭,许多演唱的机会、交友的机会就这样一个个地被放弃掉了。她自己感到孤独,周围的同学也认为她性格孤僻。但实际上她并不想这样,她的才华、生命的活力被消极的自我意识压抑了。

某大学生丙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孩,特别希望与周围所有的人都成为好朋友。为了做到这一点,她做人做事小心翼翼,严格约束自己不妨碍别人、不得罪别人,尽可能地满足别人的需要和喜好。如果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她总是以容忍或委曲求全来解决。她本来想用这种方式赢得更多的友谊,不料事与愿违,反而没有交到一个亲密朋友。别人对她的评价也出乎她的意料:没有个性,不讲原则,软弱,胆怯,呆板,单调。

以上三人的自我意识都存在误区。甲不切实际地期望自己永远表现完美,不承认自己也有局限;乙不相信自己的歌喉和人品可以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足以让别人忽视她的牙齿;丙过分地掩饰了自己对别人某些行为的敌意,过分地迎合别人,不知道在人际交往中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他们本来想以自己的方式维护自信,却由于不恰当的自我意识反而遭受打击,结果伤害了自信。

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充分展示个性的魅力,才能内心安详、轻松洒脱、无所畏惧,才有真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