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引
1.5.4 第四节 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心理的培养

第四节 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心理的培养

一、注重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人们通过沟通来表达感情、解除内心紧张,获得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人际沟通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许多问题是关系双方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生活中很多矛盾冲突刚出现时其实是很轻微的,但矛盾双方却因“面子”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顾虑而在彼此间展开“冷战”,互不沟通,不必要的误会导致了矛盾的一步一步升级,直至关系的最终破裂。如个体在自己的合理利益遭到侵害时,往往担心人际交往变坏而容忍下来,不能主动表明自己的态度。个体不表态常常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够接受这种情形,很多时候其内心是不平衡的。大学生在遇到矛盾冲突时,一定要利用各种条件、灵活运用各种交流手段促进相互间的意见、情感沟通。只有双方的误会消除了,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把握交往尺度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须注意交往的度,包括交往的广度、深度、频率的把握,以及语言、行为的分寸讲究等。交往的广度要适当,既不能过广也不能太窄。交往过广则容易滥交,既影响交往质量,又会浪费太多精力,影响学习;交往太窄又有可能错过了许多可交的朋友,使自己眼界狭小,器量狭小,陷于狭小的人际圈子不能自拔。交往的深度也要适当,有的人际交往需深交,有的则需浅交,甚至拒交,不能一味泛泛而交,也不能跟任何人都成为知心朋友。决定交往深度的主要因素是志同道合,包括共同的理想、追求、志趣和共同的道德水准、人格修养等。交往的频率要适度。即使是好朋友,也不能过从甚密,天天粘在一起,这样既影响彼此的正常生活,也会减弱彼此的新鲜感,反而增加出现摩擦、发生矛盾的机会,从而妨碍友谊的进一步发展。当然也不能长时间不来往,这样会使原本亲密的关系慢慢变淡甚至消失。

三、学会解决冲突

尽管人人都期望朋友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朋友之间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冲突。大学生学会自己解决冲突也是促进其成长的必要环节。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在于使冲突各方保持情绪冷静。对冲突本身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的分析:引起冲突的事件是什么,冲突的起因在哪里,必要时向别人请教自己的观念是否客观;可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又有什么利弊,选出对双方都有益的最佳办法等。互惠是有效解决冲突的首要原则,寻找将对双方的伤害降到最低,对双方利益有最大保障的方法。解决冲突的关键往往在于沟通,学会与冲突的对方恰当、有效地积极沟通,公同协商,以达成相互谅解。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也是有效解决冲突的重要原则。许多冲突因误解而生,沟通有助于澄清事实,而冲突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双方的宽容和理解。

链接4-3

批评的艺术

“贬低他人,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渺小。”约翰·D.墨菲指出。的确,许多人往往由于自信不足,从而有意无意地通过寻找别人的缺陷来满足自己的自尊。不过有些时候,当别人的错误损害了自己及周围人时,我们需要促其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说“好”。如果你不是出于贬低别人的目的,同时又能运用适当的方法,那么你的批评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批评应注意场合。批评要想奏效,必须尽量减少对方的防卫心理。如果我们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别人,对方很可能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受损而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会马上以敌视的态度来反击你以保护受到威胁的自尊心。这样,你的批评除了增加对方的反感和抵触外,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批评应尽量在只有你们俩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第二,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

第三,批评对事不对人。比起一些具体的言行来,人们对自身的人格、能力等看得更重。如果你的批评含有贬低其能力、人品的意味,便容易激怒对方。如果你在肯定其能力、人品的前提下指出其某一个具体言行的错误,他(她)往往容易接受。如“按你的能力,这件事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依你的为人,不该说出这种伤人的话”,等等。

第四,批评应针对现在,而不要纠缠老账。如果习惯于用“你怎么总是……”之类的形式批评别人,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因为这样的说法暗示对方:“你旧习难改。”卡内基告诉我们:让对方感到自己的错误很容易改掉。这样对方往往会有信心去改变自己。另外,翻老账的做法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一两件事可以归因于偶然,许多件事则更可能归因于人品,所以翻老账等于在贬低对方人品。记住,只针对当前这一件事。

四、培养良好品质

良好的人际相处品质,包括真诚、互助、热情、自信、谦虚、谨慎、不卑不亢、理解宽容等。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做到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1.宽容待人

宽容是不计较而不是软弱,是理解而不是迁就。宽容体现的是情操、修养,学会宽容可以赢得好心情、好人缘和健康的身心与生活。学会宽容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朋友相处难免有一些矛盾和意见,再要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完全一致。对于矛盾、意见和性格差异,如果不会宽容,就可能阻碍朋友关系的发展。面对非恶意的冒犯,不计较后果,学会宽容地笑一笑,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赢得一位朋友、排除一个敌人。倾听别人的辩解是宽容的开始,心理换位是宽容的根本,理解是宽容的核心。

2.诚信对人

朋友相处要诚实守信。朋友相处的实质是通过朋友双方的交互作用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只有在诚实、坦率、守信的关系中,人们才能进行顺利的心理沟通,朋友间才能分享彼此的真实感情,友谊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中才能得到充实、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朋友关系是一种互不公开、互不诚实的关系,朋友双方的心理沟通受阻,甚至互相欺骗,不守信用,这样的朋友关系只能短期内维持,不可能发展。因此,诚信对人的交友态度,在巩固和发展朋友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会幽默

幽默使世界充满微笑,是男人的风度,是女人的魅力,是美德与智慧的结晶,是知识和能力的展现。幽默风趣的话常使人产生喜悦满足之感,令人久久难忘。大学生要学会幽默,须先注意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获得广博知识的能力。平时生活中与人交谈时,若对方保持沉默,这时巧用幽默,便可打破僵局,使交谈气氛缓和,消除紧张;人与人的相处中出现矛盾时,幽默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可使人们的相处变得更顺利、更自然。

4.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求得心理上的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心理换位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心理品质。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彼此没有注意到对方对自己行为的感受和反应而引起的。虽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都是无意的,但对朋友关系会有不小的影响,应该引起注意。

链接4-7

怎样对待批评

来自他人的批评激发起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起而为自己辩解,甚至更加严厉地反击。但这种态度和行为除了造成对自己的进一步伤害外,不是误伤他人的好意,便是让他人的恶意得逞。

往往有一种倾向,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赞赏我们。为此,常常疲于讨好别人,或到处为自己辩解。显然这种活法很累,难以潇洒得起来。想想自己,会喜欢所有的人吗?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既然如此,为何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呢?事实上,除非你平庸至极,这样没人会注意你,批评也会少许多;否则,在你的生活中,批评将永远伴随你;你越是出众,受到的批评就越多。人们有许多动机批评别人,其中之一便是批评强者,指出强者的缺陷能满足自我可怜的自尊心,发泄嫉妒的恶气。对这类人,你的辩解、愤怒和痛苦正像一头在笼子里团团转的狮子,让他们看了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快感。

“虽然我不能阻止别人对我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我却可以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我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卡内基这一见解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因为你反正会受到批评。我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寓言故事:爷爷和孙子赶着一头毛驴到集市上,路上有人议论道:“这爷儿俩多傻,有驴不骑,却偏要步行。”爷爷一听有道理,就让孙子骑到驴上继续赶路。这时又听有人言:“孙子不孝,怎么能让老人走,自己骑驴呢?”爷爷听后便让孙子赶驴,自己骑上去。刚刚走了一段,又听有人说:“这老汉也忍心,自己骑驴,让孩子走。”爷爷一听,满面羞红,赶紧让孙儿也骑了上来。却不想又有人说:“多么残忍,俩人压在驴身上!”爷儿俩想来想去决定抬着驴走。结果又惹得众人大笑:“这爷俩真是愚蠢之极也。”

看来过分看重批评往往使人寸步难行。其实许多批评者本人并不那么时刻牢记自己说过的话。他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批评也好,闲话也罢,多是茶余饭后的即时行乐;事后往往早已抛于脑后。可受批评的人却为此苦恼数日,甚至寻死觅活,太不值得了!学会轻快地对待那些不公正的批评吧,这样你才能真正活得潇洒!

置之不理是消解批评的好方法,它可以使那些恶意诽谤的毒箭宛如射在软皮囊上一般。不过,一种更积极的对待批评的方法是认真、冷静地分析其中是否含有可供参考、有助于自我完善的东西。做到这一点不容易,需要充分的自信和博大的胸怀。拿破仑在被放逐的时候说:“除了我之外,没有别人应该为我的失败负责。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笨人受到一点点的批评就会发起脾气来,可是聪明人却急于从这些责备他们、反对他们和“在路上阻碍他们”的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经验。只要我们愿意,一切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源泉。

人际交往干系我们一生的成败、甘苦,我们不能不重视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有许多具体的原则、警言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但是,掌握这种艺术的关键是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和把握。了解他人需要什么,并满足这些需要,就能赢得他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并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就能减少防卫,更坦然地走向他人,更自信地与他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