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心理健康的评价和心理异常的治疗
一、评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怎样评价心理健康与否,乃是健康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的、复杂的课题,对此,心理学家们曾有过诸多的探讨和论述,但至今尚无定论。客观地说,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只是相对的,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说来,在评价心理健康与否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一致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无论形式、内容都应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否则,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往往受他的心理意识所支配,在本质上知、行应是统一的。如果一个人想的、说的、做的基本一致,心理活动与行为选择协调统一,就应该认为其心理是健康的。
(3)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是不易改变的,否则,就要考虑这个人是否出现心理异常了。
在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慎重、客观,综合各种因素,实事求是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方法
如何正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应该说目前尚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完全客观、准确地评价出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们提供了可使用的多种方法。这里介绍三种方法供参考。它们是环境适应判定法、症状观察法及心理测量法。每种方法都可单独使用,但都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通常是把几种方法综合使用,效果较好。
1.环境适应判定法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尽管心理学家们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心理学家把“适应良好”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因为,良好的适应涉及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较综合的标准。环境适应主要包括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两方面。社会适应指个体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而不是对立状态。换言之,个体行为能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说明其社会适应良好,视其为心理正常;若个体行为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则说明其社会适应不良,视其为心理异常。生活适应以个人是否表现出与外在生活情景相一致的情感、言语、行为为依据,对人的生活适应水平进行了解,从而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即言行表现越是与外在情景相协调一致越正常,越是不一致越是反常。
环境适应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获得的信息直观、真实,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如有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可能是心理异常造成的,也可能就是单纯的犯罪,很难区分。这时,就须要配合其他方法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2.症状观察法
症状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学生在自然情景中的行为表现,捕捉基本信息,从而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某些心理异常的症状,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定的方法。使用此法判定时,必须要求判定者对心理异常的多种症状较为熟悉,并且要对被检查学生的心理的方方面面能进行检查,才能最后进行判定。症状观察法的可靠性取决于判定者对心理异常症状的熟悉程度和检查的细微程度。
这种方法最好能结合学生的自诉症状来综合判断,因为任何行为必然伴随主观感受,一种行为是否健康不仅仅取决于行为本身,很大程度上还要看个体的主观感受如何,要看这种行为是快乐还是焦虑、痛苦。因此,将外部观察和内部体验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3.心理测量法
这是一种采用专门的心理测量工具(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属性做出测定,然后和常模(norm)(某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总体平均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某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心理测量时可使用的量表很多,常用的有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主题统觉测验(TAT)、康奈尔健康问卷(CMI)、SCL-90、抑郁评定量表和焦虑评定量表等。上述量表绝大多数在国内可以找到修订过的版本,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可以使用。
链接1-3
心理健康测验:你需要心理咨询吗?
与大多数人一样,你在生活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波动,或多或少有一点躁动。那么,你怎样判定自己的情绪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呢?下面的20道题可以帮助你判断。
请你在每题后面的括号中做出选择:A表示始终或绝大多数时间;B表示经常;C表示偶尔如此;D表示很少有过或从未有过。
1.在新的环境中,如求职面谈或集会,你担心会遭到难堪或遇到不顺利的事吗?( )
2.别人要求你做某些你不愿做的事,你会拒绝吗?( )
3.你是否会因某件事(比如你约的朋友因故来晚了)而勃然震怒,但事后则感到那件事不值得那样生气。( )
4.和朋友相聚时,你提出的建议他们都能听从吗?( )
5.你在做决定时,如买一件新衣服或如何度过周末时总是犹豫不决吗?( )
6.把你带到集体活动中去,你是否会感到孤独?( )
7.你是不是每次都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或鼓励,才动手做日常事情?( )
8.别人占你便宜时,你能否表示不快?例如,在食堂有人插队排在你前面买饭。( )
9.你是否满意与你关系最亲近、最密切的人?( )
10.在求职面谈或参加聚会之前,你是否要喝杯酒或服一粒镇静剂,以增强信心?( )
11.你为自己一些难以控制的嗜好,如喝酒、暴食而心焦吗?( )
12.在车厢里或狭窄的地方,你是否会有无法控制的恐惧或是被吓得不能动弹?( )
13.你出门之后,是否总是再回来一次,看看房门锁上了没有、电灯关了没有,以及诸如此类的事?( )
14.你和同学的关系常常不很协调吗?( )
15.你是否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入睡,或醒得比希望的早一个多小时?( )
16.近年你的体重下降了吗?(A.极少;B.下降了近2公斤;C.下降了近4公斤;D.下降了近5公斤)( )
17.你是否非常关心清洁,或怕你接触的东西被弄脏了或怕弄脏了你所接触的东西?( )
18.你是否觉得前途无望,或曾想伤害自己或自杀?( )
19.其他人未意识到的事物,你看到、听到或感觉到过吗?( )
20.你觉得自己有超人的力量或别人用了超人的力量对你吗?( )
答案及其说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无所谓“对”或“错”,不过在通常情况下,适应性良好,多半会做以下的回答。
问题1~10,评价你的情感和自信心如何。如果你的大部分答案与上述不同,说明你的情感有些问题,或者说你自己不是很自信。如果你想改变某些情绪或行为,也许心理咨询会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11~14所提到的行为,通常都与情绪问题有关。如果你的答案与上述不同,并且觉得情绪问题已干扰了你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么最好找一位专家,听听他的意见。
问题15~20涉及你的行为方式。这可能是严重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如果你的答案有某些或许多与上述不同,那么应该马上咨询,且越早越容易治好。
最后,你还要克服“不进行心理咨询”的心理。在国外,心理咨询很普遍、很流行,进行心理咨询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所以绝不会被人瞧不起。如果女孩子听说自己的男朋友进行心理咨询,那么她会很高兴。因为她认为自己的男朋友事业心强,有上进心。
因而我们一定要改变畏惧“心理咨询”的旧观念。大胆地去完善自己吧!心理咨询是绝好的精神调整方式。
三、心理异常的治疗
心理治疗指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系统的互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影响来访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帮助来访者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心理治疗是心理科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对异常心理的治疗带有强烈的宗教迷信色彩。由于“鬼神附体”等病理观念的影响,人们通常采用求神拜佛、念咒、悬吊、针刺、火烧等治疗方法,有些手段极为残忍。即使在今天,一般人对心理异常者仍存在较多的误解和不当的应对。实际上,目前对心理异常的治疗效果总体上看还不是令人满意的,需要心理科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的继续努力。心理学各流派由于对心理异常的成因解释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就自然不同。这既反映出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和繁荣,也显示出心理治疗理论还须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说明心理治疗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又称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催眠术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无论荣格的心理分析法、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和哈伯德的戴尼提回思术,还是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等,均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心理分析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子”的真正原因,它设法使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患者借助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最主要的技术有自由联想法、梦境分析法、移情分析法等。
1)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是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例如躺在躺椅上,在无拘无束的情境下,尽可能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不管它们是如何琐碎、怪诞、模糊,甚至羞于启齿,只要是想到的,就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自由联想法能帮助患者释放潜意识中存积的痛苦,减轻内心深处的紧张和压力,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自由联想是开启潜意识之门的钥匙,通过自由联想,治疗师能获取心理分析所需要的资料。
2)梦境分析法
梦境分析法是治疗师根据患者所报告的梦境,来解析梦的隐义。弗洛伊德把梦看做通往潜意识的大道。人在睡眠中防卫能力较低,一些被压抑的内容容易意识化。在梦中,一个人的潜意识欲望、需要与恐惧会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并非全然直接显现,有许多是通过改头换面的形式隐含、曲折地表现的,故需要对梦的内容进行分析。
3)移情分析法
移情分析法是在分析治疗过程中,患者将其早年对某一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若转移的是爱意,称为正移情;转移的是恨意,称为负移情。移情是患者的一种潜意识的表达,虽然在表面上以治疗师为情感对象,但实质上只是以治疗师为替代。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经由患者移情时的行为表现,可以了解其以往的人际关系及感情经验。
4)阻抗分析法
阻抗分析法是患者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抵抗治疗。弗洛伊德认为,阻抗乃是患者的一种防御作用,以逃避面对自己所无法忍受的焦虑的意识化。处理阻抗的方法是治疗师指出患者的阻抗心理,帮助患者了解阻抗的原因,让患者正视阻抗的行为,并借此探讨潜意识的原因。由此看来,阻抗的产生往往昭示着治疗即将触及患者病因之所在。患者的阻抗表现,应当成为治疗师关注的焦点。
5)阐释法
阐释法是通过治疗师的解释,让患者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实现患者的领悟。阐释的过程即是治疗,只要患者信服治疗师的解释,症状即可解除。
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们在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方法方面都做了一些修正,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在新精神分析学派内,各种理论观点相互渗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治疗技巧,其目的都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如不采用自由联想法,可改用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的交谈、采用小组或心理剧等集体治疗方式等。
2.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概称,亦称行为矫正,是将行为主义的实验研究成果用于矫正人的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和班杜拉的模仿学习原理。行为主义论者认为,所有行为(正常的、异常的)都是学习的结果,不当行为乃是个体在过去经历中的不当强化或模仿造成的,革除不良行为,要经历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重新学习,用对刺激的适当反应来替代原有的不适当反应。这里只介绍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强化法和示范法。
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者沃尔帕(Joseph Wolpe)创立和发展的。他认为,人的肌肉放松和焦虑是两个对抗过程,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产生抑制作用,即交互抑制。例如,当全身肌肉呈松弛状态时,心率、呼吸、皮肤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表现出与焦虑状态完全相反的变化。当然,能与焦虑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应,并不仅仅是肌肉放松,进食、性满足等活动,同样也能抑制焦虑反应。
系统脱敏法的一般治疗程序如下。
(1)建立害怕事件层次 系统脱敏治疗的要点在于将能引起患者恐怖的刺激呈现在患者面前时,患者此时正处于放松状态,并且这一刺激不会使患者感到非常害怕。为做到这一点,治疗师首先必须通过口头询问、问卷测试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找出令患者感到恐怖和强迫的事件或观念等。然后,治疗师将这些恐怖或强迫的事件或观念,排列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被称为“害怕事件层次”。
(2)放松技术 放松技术是作为焦虑状态的对抗反应来应用于治疗的。肌肉放松可分为全部放松和渐进放松两种程序,又可分为放松全身肌肉群和逐个放松身上的肌肉群两种形式。同时,按诱导方式又可分为直接放松和间接放松。在行为治疗中,最常用的是逐个放松身上的肌肉群和紧张—放松的结合。这又称为循序渐进紧张放松法。
(3)实际治疗 在患者初步学会掌握放松技术,建立起害怕事件的层次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了。系统脱敏法可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
链接1-4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对身心活动的自主控制学习。治疗师指导求治者学习放松身心的技巧,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肌肉的活动及保持心境平静上,养成随时可借放松自己以抵制外在刺激干扰的习惯。通过放松训练,用身心松弛的反应来替代焦虑反应。
准备工作
(1)选择一个安静、整洁、光线柔和的环境。
(2)坐在沙发上或平躺在床上,尽量使自己感到舒适愉快,并轻轻地闭上眼睛。
放松程序
(1)深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儿。(停10秒)慢慢把气呼出来。(停5秒)再做一次。深深地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儿。(停10秒)慢慢把气呼出来。(停5秒)
(2)伸出前臂,握紧拳头,用力握紧,体验手上紧张的感觉。(停10秒)放松,尽力放松双手,体验放松后的感觉,你可能感到沉重、轻松、温暖,这些都是放松的感觉,体验这种感觉。(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3)弯屈双臂,用力绷紧双臂的肌肉,保持一会儿,体验双臂肌肉的紧张。(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双臂,体验放松后的感觉。(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4)紧张双脚,脚趾用力内扣,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你的双脚。(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5)脚尖用劲向上翘,脚跟向下向后紧压,绷紧小腿部的肌肉,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6)脚跟向前向下紧压,绷紧大腿肌肉,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7)皱紧额部的肌肉,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紧闭双眼,用力紧闭,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转动眼球,从上,到左,到下,到右,加快速度;从相反的方向转动眼球,加快速度;停下来,放松,彻底放松。(停10秒)咬紧牙齿,用力咬紧,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用舌头用劲顶住上颚,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用力将头向后压,用力,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收紧下巴,用劲向内收紧,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8)往后扩展双肩,用力往后扩展,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9)上提双肩,尽可能使双肩接近耳垂,用力上提,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10)向内收紧双肩,用力内收,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11)向上抬起双腿,用力上抬,弯屈腰,用力弯屈,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12)紧张臀部肌肉,会阴部用力上提,保持一会儿。(停10秒)放松,彻底放松。(停5秒)再做一次。(同上)
结束训练
继续保持原有姿势,享受松弛舒适的感觉,(停10秒)然后缓缓睁开双眼,返回现实。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减少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其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它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则,把令人厌恶的惩罚性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结合,以对抗原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和消除原来的不良行为。厌恶疗法适用于治疗酒癖、烟癖、药癖、性变态、强迫观念及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的矫治等。厌恶疗法的形式主要有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和想象厌恶疗法等。
(1)电击厌恶疗法 当求治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电击。电击一次后休息几分钟,再进行第二次电击。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电击强度要与症状的严重程度相适应,既要能引起求助者心理上的厌恶感,又要避免对身体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在手腕戴上橡皮圈,当不良行为出现时,立即用橡皮圈弹击皮肤的,这是由电击厌恶疗法演变而来的橡皮圈疗法。
(2)药物厌恶疗法 当求治者出现不良行为或欲望时,让其服用催吐药物,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不良行为和欲望逐渐消失。药物厌恶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酗酒、抽烟、饮食过度等。特别对于酗酒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如在酗酒患者饮酒的欲望出现时,立即给予皮下注射一支阿扑吗啡,半小时后让患者闻酒味或饮酒一杯,即出现呕吐反应,如此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10~30次后,就形成了对酒的呕吐反射,从而逐渐达到戒酒的目的。
(3)想象厌恶疗法 这是将对厌恶情境的想象与异常行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如性心理障碍患者,当其出现不良的性行为或欲望时,让其立即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曾被惩罚、羞辱,或是被拘留、被当众训斥的场面,以达到减少或控制这种不良性行为或欲望的目的。
3)代币强化法
代币强化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如小红旗、小五星、小红花、小票券等,它们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如孩子作业全对了,家长就在图表上画一朵小红花,红花达到一定数目,给他一个奖励(旅游、购买心仪物品等),以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代币奖励可使奖励的数量与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运用较为灵活,且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4)示范法
治疗者提供范例,让求治者模仿,以习得适应性行为。不良行为的形成是源于过去身边缺乏适宜榜样而对不当对象学习所致。示范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治疗者本身的示范,生活中他人所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或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在角色扮演中模仿、再现角色的行为等。
3.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其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由于文化水平、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同样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把它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的影响,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向患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和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面不是无意识中的事件。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患者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患者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被矫正,患者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4.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创立的,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被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被称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被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认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如下。
(1)人类的本性属于现象学 我们凭借对现实的知觉来建构自己,在我们所知觉到的现实里被激励去实现自己。
(2)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
(3)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和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它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机体的评价过程是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4)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
(5)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6)价值的条件化 价值条件化是指个体为了满足得到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将生活中重要的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
(7)心理失调的实质 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8)心理治疗的实质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各种心理疗法都有其形成的实践基础,也都是对心理治疗的真理性认识。但由于心理异常的复杂性,当今固守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者已日渐少见。绝大多数治疗者都会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心理问题种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采用几种治疗方法,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链接1-5
非指导性治疗
罗杰斯(Carl Rogers,1980)坚信,大多数人已经具有成长的资源,他鼓励治疗者表现出真诚、接纳和共情。当治疗者放下自己的伪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时,当他们能够使来访者感到无条件地被接纳时,当他们以共情的方式感觉和反映来访者的情感时,来访者就可能加深自我理解和自我接受(Hill &Nakayama,2000)。正如罗杰斯所解释的:
倾听具有重要意义,当我真正地听一个人和在那一时刻对他很重要的话时,我所倾听的不仅仅是他的话,而是他的人。当我让他知道我已经听懂他个人的人格意义时,许多事情就会发生。首先我看到的是一种感谢的真情,他会感到解脱。他想告诉我更多他的世界。他在一种全新的自由感中心情激荡。他对这种变化过程会越来越开放(见图1-3)。
我常常注意到,当我深入地倾听一个人时,以上情形就越可能发生。无一例外,当一个人意识到,他得到了别人极大的关注时,他的眼睛常常会湿润。我想,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为快乐而流泪。那就如同他在说:“感谢上帝,有人在听我说话,有人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图1-3 积极倾听(罗杰斯[右]与来访者体验移情作用)
倾听是指罗杰斯技术中的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回应、重申和澄清一个人所表达的内容(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以及了解他所表达的情感。积极倾听现在已经被应用于许多学派、学院和诊所的治疗与咨询实践。治疗师神情专注地倾听,只有在需要重申和肯定来访者的情感,或是表示已经理解了来访者所表达的一切,或是须要进行解释的时候,才会打断他。在对一个男性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时,罗杰斯对积极倾听作了说明:
来访者:我对任何人都没有用,以前没有用,以后也不会有用。
罗杰斯:这就是现在的感觉,嗯?你对你自己没有用,对任何人也没有用。将来对任何人也没有用。你完全没有价值,嗯?这些就是糟糕的感觉。你感觉一点用处都没有,嗯?
来访者:是的。(一种低的、没力的声音自语道)这就是那个跟我一起进城的家伙前两天告诉我的。
罗杰斯:跟你一起进城的家伙真的告诉你,你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是不是你刚才说的?我没有听错吧?
来访者:嗯。
罗杰斯: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件事的意思是有一个人对你很重要,而他对你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为什么是这样?他告诉你,他认为你一点用处都没有,并且他的话给了你沉重的打击。(来访者默默地哭了)。这些让你流泪了。(20秒的沉默)
来访者:(明显反抗)然而我不在意。
罗杰斯:你告诉自己你一点儿也不在意,然而我猜,你的某些部分却非常在意。因为你的某些部分在为此哭泣。(Meador &Rogers,1984)
这段摘录表明,采用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是如何努力提供一面心理镜子来帮助来访者更清楚地看待自己。但是一个治疗师可以成为一面完美的镜子吗?当他对来访者的话做出反应时会不会带有主观的选择和解释?罗杰斯承认一个人不可能是完全非指导性的,因此,他相信治疗师最重要的贡献是接受和理解来访者。假如给个体提供一种非评价性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爱的环境,那么人们能够内化无条件的积极的自我关注。他们甚至可以接受那些不好的特性并且感受价值和完整。
如果你想更积极地倾听自己亲友的情感,下面三个提示或许对你有帮助。
(1)解义(paraphrase) 用你自己的话来总结讲话者的意思,从而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2)要求对方作更多的说明(invite clarification) 如“你说的那个事的例子是什么?”这样可以鼓励讲话者讲更多信息。
(3)投射情感(reflect feelings) 如“它听起来令人沮丧”,这样可以准确地映射出你对于讲话者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强度有什么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