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引
1.1 序  言

序  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11年5月,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

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性和有效性的最好办法。2002年,我校整体迁至新校址后,面向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程14门,平均每年选修的学生近千人,并组织专题讲座、第二课堂活动等,对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效果。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知识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选修的面仍然很窄,并缺乏基础性和系统性。通过几年探索,我们从2006年开始,尝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是基础;选修课程是补充;专题讲座是拓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延伸。只有把这四种形式合理地组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我们始终坚守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花大力气实施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改革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进行,重点关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取舍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及座谈,结合课程设置的要求,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八个部分的教学内容,这八个部分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依靠全校丰富的心理人力资源,采用“分层目标”的教学形式,混合编排上课,即对1个教学单位(班)由多位不同的教师授课,体现了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均衡;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方向讲深、讲透;四是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心理问题类别咨询相应教师。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着力于“1+4”教学法的探索,即课堂讲授+作业+心理影片+心理测试+网上辅导。课堂教学辐射到网上辅导,辐射到作业,形成课堂内外的互动,有效地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通过一系列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变了以往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繁杂、晦涩、呆板、毫无针对性的旧面孔,成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新颖、简单、清晰、灵活、实效的热门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强化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延伸了第二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心理自助的水平和处置心理危机的能力,畅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渠道,锻炼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有效地配合与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作,从而构建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心理危机干预、师资队伍、途径和渠道)的模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

本书既是孔晓东等同志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成果,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作者创新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把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引进课堂;二是在内容编排上把重点放在指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三是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四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符合大学生实际,特别是在结合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如理想、信念、职业生涯、就业、大学生恋爱等重点、热点与难点,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

本书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2)技能层面: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3)自我认知层面: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本书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王南南

2011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