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展望宇宙人文生态系统
本书前面的十章主要讨论地球人文生态系统,这一章则转向宇宙,根据地球上的情况来展望宇宙。我们的认识水平主要是从地球向宇宙延伸。宇宙的起源、演化、发展及其现状今天并未完全清楚,在我们今天所能观察的宇宙之外,那里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更是不清楚的。所以,关于宇宙方面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哲学的范畴。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哲学不受边界的限制,而科学则相反。当然科学上有些问题到今天也摸不到边际,例如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现象就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有些科学家都在考虑有意识作用的量子力学。意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从科学上一下子把它认识清楚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人先着手研究“量子哲学”。
人类生命的本质问题,是伦理与道德,以及超越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高层次的智能,这就涉及到人文哲学;科技上的逻辑思维与文艺中的形象思维是意识在不同领域中的有序化的体现。人脑为什么会思考问题,为什么还有超越思维的智能,以及伦理、道德、良智良能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机理,很多有远见的科学家正在从量子力学与量子哲学进行探索。
生态这一概念是积极的,因为它的侧面是病态,它的对立面是死态。人类与动植物都是希望在有序化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即使环境适宜,但地球上的生命也不能摆脱病态与死态。因此,对于一个物种或一个生命来说,生态的含义是相对的。当然经过进化选择的物种,尽管它的个体生灭无常,但它却延续到今天,并在地球的生态环境中将继续向前发展。从地质年代来看,地球上的物种仍是相对的,我们太阳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种生命最后也不免于死亡。虽然如此,人类的精神文明与大仁大智并不因此而消亡,可能会以一另外形式保留下来。当然这些看法属于哲学范畴,故只能设想,目前的科学理论无法说明。
虽然如此,科学概念在更新,与太阳光子相对应的心灵光子已开始露面,这对于量子哲学的建立是一个有力的支柱。不管怎样,在宇宙中,人性与物性是对立统一的,从哲学说是心与物统一或是意识与物质统一。当然这些问题是哲学讨论的内容,不是本书的任务;我们只不过是站在科学的前沿,在宇宙生态学的设想框架内,从人文哲学展望与人类生命有关的智能问题。生态的概念更在更新,因为“生”的意义是积极的、有活力的、永恒的。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提出宇宙人文生态学,其理由在前面有关的章节中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涉及;为了系统地说明这一问题,再把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的论点集中于下:
(1)苏联阿姆巴楚米扬院士的“宇宙文明”
他毕生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后来写了一篇名著,题目是“人和宇宙:地球外的文明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地球文明的创建不能离开地球人类的伦理与智能,也不能离开地球有序化的生态环境。一个无伦理、无秩序的人类社会与完全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谈不上什么文明。
阿姆巴楚米扬认为:我们应该用“拟人特征”,探索地球外的文明与我们文明的类似性;特别是在讨论智力的起源时,我们应该设想到宇宙文明;在考虑地球文明的未来状况时,我们应该想到宇宙中是否有更高的文明。
他又说: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宇宙中似乎应该存在有各种形式的生命;蛋白质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各种生命和各种宇宙文明反映出来的世界都有自己的模式,我们地球世界的图象不一定与他们符合。
他更指出:宇宙文明是地球文明的外延。地球文明作为时间函数,现在正迅速按指数而上升,这种上升不能无限地继续下去。因为地球的生态空间与能源利用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必探测宇宙文明及其资源的利用。在研究外星文明时,也应考虑到与他们交换信息的工具。
(2)美国维纳的“安全小岛”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原来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后来创建了自动控制论;为了研究人体与人脑的自动控制问题,又提出生物控制论,从而测量出人脑电位的图象。看来维纳晚年特别关心人类的最终归宿问题,故探索宇宙中的安全岛屿。
天体物理学的计算指出:我们的太阳将来在能量快释放完的时期内,它变成一个红巨星,那时它的直径是现在的250倍,要囊括我们地球的轨道,“吃掉”有关的星体,最终它会完全解体,形成一个混沌的星云,然后再开始一轮新的天体演化。维纳对此情况说道:“完全可以想象,地球上的生命只存在于一些有限的时间内,在最早的地质年代以前,并不存在有生命。这样的时期也一定回到来,那时地球将成为一个毫无生命的、燃烧完了的冻结起来的行星”。
维纳高瞻远瞩,针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消亡,研究生物控制论,结果更明确指出:热力学的奠基人吉布斯(1839—1903)开创统计物理学,就在于他研究的不是一个世界而是多个世界。当一个宇宙从整体上趋于寂灭时,在相反的方向会有安全岛屿,在这样的岛屿上是会有生命存在的。生物控制论这门新的学科主要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建立起来的。我们是遇难船只中的旅客,整个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不一定都消失;相反必须得到更多的重视。
我们认为维纳的这一段话有深刻的意义,试想整个人类的尊严和价值是什么呢?按照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应该是崇高的伦理与道德,伦理意味人类的思想语言与行为的高度有序化。这种有序化在于自我调节与控制不平衡与不纯净的心态而使之趋向平衡与纯净;从而使隐序的良知良能自然显露出来。当然这种知能是人类亲代抚育子代,子代反馈亲代的漫长演化的结果。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内在的伦理观念推向社会,形成了道德规范,奠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石。这一切可以说是人类的永恒生态观;看来生物控制论的反馈理论对于伦理与智能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3)英国玻姆的“隐序世界”
他在伦敦大学研究量子力学,后来受到印度古代哲学关于“自然整体性”的启发,认为包括意识在内的整个宇宙是有层次性的,各层次是互相联系的;其整体性是隐序的。现在的物理学是显序的,是隐序物理学的特殊情况。
他在本世纪60年代,有一天在电视中看到英国皇家学院设计的一个奇怪球状玻璃瓶,瓶子内有一个转动球活塞,在活塞与瓶壁之间有一个球面的窄缝,其中充满了甘油;甘油中有几滴黑墨点。当活塞按顺时针转向转动时,玻姆看到墨点逐渐散开而隐含在甘油中不见踪迹;当活塞反转时,不见的墨点又逐渐展现出来,与原来一样。
他由此得到一个启示:在一定的条下,秩序是如何隐藏;在另一条件下,秩序又如何显现。从而他认为:整个宇宙生态系统好象一个巨大的甘油瓶;包括意识在内的各种物质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表现显序与隐序;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宇宙是一个由很多子系统组织在一起的大系统,其中各子系统是生灭无常、变动不居的。
显然人类的生命与意识以及地球生态系统都象黑墨点一样,是隐显交替,生灭无常的;“甘油”是它们的背景。那么这种甘油是什么呢?看来只能是真空;操纵它们的“活塞”是什么呢?显然是进化的力量。这里我们必须指出:人类的意识思维、智能系统虽然从生命有机体及地球生态系统演化而来,但其结果与它们不一样,它是活化的,可以触及到宇宙空间,因为它的有序化的想象活力是无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抽象的生态系统。当它停止活动时,就进入隐序世界;当它进行活动时,可以构成很多内在世界;这些内在的情景除了用语言、文字、行动表示为人所知外,其它只能由他自己体验。从这种意义来说,意识是一个最微妙的生态系统,我们讨论宇宙人文生态学不能离开这个系统。意识是真的微妙得不可认识吗?关于这个复杂问题,我们在后面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4)很多著名科学家的“多世界理论”
近十几年来,天体物理学界提出了“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这个原理又称为“人的选择原理”,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正好有关。后者是大自然的进化力量选择了人类,使人类进化到今天;前者是人类的伦理与智能选择了宇宙,逐渐去认识宇宙。这显然是宇宙人文生态学的深邃问题,所以从科学上用地球人的特征或拟人的特征,去探索宇宙中的多世界,是较为实际的。地球文明是宇宙文明的一个重要模式,宇宙中的多世界是密切相关的,采用拟人法从科学上进行推断,再与古今哲人的内省内证结果相对应,可能逐步找到一些线索。
由于以上思想的启发,著名物理学家埃弗雷德提出多世界理论;认为一个大宇宙包括很多小宇宙,每个小宇宙各有自己的智能生命进行观察而得到相应的结果。这里的观察是广义的,只有智能才能观察;智能生命也是广义的,象原子世界那样,有不同的能级。看来埃弗雷德的多世界理论与智能的多能级有关。
基于以上设想,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世界一”是包括生命有机体在内的生态物理世界,是有机物与无机物,充满的外在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体自己不能飞往宇宙,组成它的基本粒子则来自宇宙;“世界二”是包括精神、心理、智能、伦理等在内的意识思维世界,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脑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内在世界,它的思维能力可以触及宇宙的一些面貌;“世界三”是指人类认识宇宙由心态给出客观产品的世界,例如科学中的猜想结果,艺术构思的作品,具体说来有希腊的几何学,自然数列的无穷数字与无穷素数,牛顿的引力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等等,又如光速、光量子、遗传密码等等,都不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结果,各与自然演化有关,反应了地球生态系统、我们这个宇宙的一些永恒规律。人脑只不过是认识了它们,把它们揭示出来。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早已说过:宇宙现象只是由少数的几个永恒不变的数字来描述。
波普尔认为这三个世界不是截然分开的,世界三的永恒规律通过世界二对世界一有反馈作用,因而使得世界一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五光十色;在误用的情况下,使心态失去平态,生态受到污染。
第二节 一个普适的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一个减熵原理,已经推广到信息论,这里再把它推广到意识状态与生态系统,以便从定性上调节心态与生态的平衡。熵本来是一个描述热状态的函数,生态是一个广义的热力学系统,心态是一个抽象的热力学系统;我们一再指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瑟福逊关于“精神温度”下降到“绝对零度”的想法与此有关。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宇宙中的星体都在减熵,因为它们天天在释放热能;到最后有些星体冷凝而收缩,有些则化为乌有。至于地球的表面则通过大气层而减熵,太阳辐射到地球的光热能量是很强的,大气层除了反射掉一些热量外,又吸收一些,让剩余的热量经历过滤输送到地面上,形成适宜的气候,逐渐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合成为有机分子、单细胞、多细胞而繁殖成生命有机体。因此,地球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是经过减熵而进化成的有序系统;所以减熵的实际含义,简单说来就是有序化。
天体的运行是有序化的,偶尔也有彗星不守秩序而撞击有关的星体,造成宇宙中的灾变。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是有序化的,偶尔也有地震、海啸、风暴,造成自然灾害。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是有序化的,但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发生疾病,甚至局部无序而导致死亡。
在上述三大有序化的系统中逐渐演化出意识系统,看来也符合减熵过程,不过情况更为复杂,因为不能用目前的科学方法进行检测,所以只能从定性上进行讨论。一个人的意识笼统说来,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其中有很多子系统分别表示各种思维活动,这与大脑解剖的各个功能区位基本上相对应。各子系统是连通的,故各种思维活动是相关的。当一种思路清晰,说明这个系统的活动状态是有序的。
从这里就看出两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思维活动可以看作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到底怎样运动,根据量子力学中的孤立波(soliton)理论,英国数学家Zeem的心脑脉冲的孤立波模型,以及苏联数学家结合古代希伯莱文献关于意识是孤立波的探测资料,我们权且假设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孤立波;至于这种孤立波如何产生,如何传递信息,这种信息内容又如何产生,目前则是一无所知。关于孤立波的数学描述非常复杂,作者另有著作说明。(二)有序化是有不同程度的,一种思维状态,参照约瑟福逊的看法,不妨借用熵来模拟。熵S愈减少,有序度D就愈高,生态势P愈大;从哲学来说,就是意识状态越纯净,思路越清晰,智能越高。这一系列的描述,用一个简单的式子表述如下:
此式表明:某一意识状态的熵值愈大则有序度愈小,智商愈低;反之则智商高。显然这里的熵意味一种扰动。当熵值为0时,象征精神温度为零,约瑟夫逊比作悟性状态(state of insight);按中国与印度古代哲人的直接体验,则为意识完全纯净而趋于宇宙状态(cosmic state),表明意识场的智能最高。这是宇宙人文生态学的一个焦点;意识场的宇宙状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孤立波,很多有兴趣的数学家也在探索。
上述减熵而有序的基本原理对于科学家的智能,哲人的理智以及一般人的聪明,可以从定性给以一定的说明,但是一种意识状态的熵值如何确定仍然是一个大难题。不管难度如何大,21世纪的量子力学必然涉及到对意识有序化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三节 从日光与心光展望宇宙生态系统
宇宙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推广,因为地球可以看作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地球生态与太阳光子不能分开,宇宙中有很多太阳,每个太阳也会有很多小行星,其中有些行星是否有我们地球这样的生态系统目前并不清楚。今天的宇宙航科学研究指出:地球这样的生态系统是由于地球的特定条件造成的;在我们这个太阳系的行星上没有发现象地球这样的生态系统及地球人的文明,只是在火星上有结晶型的简单生命,未体现出智能的遗迹。
在其它的太阳系中是否有超日光或非日光甚至其它能量的生态系统,目前的宇宙科学还未能进行探测。然而从射电天文学来看,中子星与白矮星的光谱可以为地球所接受,经分析与我们太阳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这里只提出从日光或太阳光子来展望其它太阳系中是否有生态系统。既然是生态,那就涉及到有无各种形态的生命。前面我们谈到物理学教授P.韦斯利(wesley)在其生态物理学一书中指出:通过射电天文的研究,白矮星(white dwarts)、中子星(neutron stars)与类星体(quasars)可能有生态物理学类型的生命。因为这些星体的表面是低熵的,并且具有能量流与信息流;这就为这一类型星体上的生态系统及生命的可能存在,提供了潜在的能量。
信息意味有序化,这就涉及到熵减少的状态。信息的概念是双重的,既有物质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又有意识波的传递。美国科学专题作家Johu Horgan于1992年7月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量子哲学一文,其中提出心灵光子(psychic photons),从微观来看认为意识可以影响物理世界。在此以前苏联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沙哈罗夫提出过真空量子,它是心灵光子的物理背景,因为真空量子的活化可能导致心灵光子。根据以上意识的宇宙状态、脑功能的孤立波,以及心灵光子,我们在这里从量子哲学与人文哲学的角度,对照日光提出从心光来展望宇宙生态系统。这样以来,宇宙生态不仅是显序的,而且是隐序的,可能是活化的真空系统。因为宇宙的本来面目,按我们现有的哲学与科学来说,也许是一个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自然真空态。
心光也可以说是脑光,这种光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根据中印古代很多哲人的经验,当自己的内省功夫很深时,可以感知脑光。按今天量子控制的说法,可以让意识波平息下来,达到一个纯净的状态,那时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大脑通明,照见体内的一些现象。例如明代著名的中药中医学家李时珍的频湖脉诀一书,以宋代养生家张紫阳为例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人体经络图象的诞生可能与此有关。
上述脑光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初步的解释:印度吠陀学派认为人的后脑有一个很小区域能分泌一种脑光源的化学物质名叫Soma。一般说来,人人天天在用脑,特别是在紧张、愤怒等情况下都会影响Soma的分泌,故不显心光。为此,脑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Andrew Schally正设法研究这种物质。另外,根据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一些哲人的解释。他们认为人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内外界的生态现象、社会现象等,通过感官而激发脑细胞,从而活化脑细胞系统内的真空态,以致具有映照功能。人脑约有1千亿个脑细胞,其中的原子内部基本上是一个真空态,因为有电子绕原子核以每秒600公里左右的速度旋转。这种映照功能在形成的过程中又为意识波所覆盖,故不显心光。只有通过自我调节,才能让心光璨发。显然,这种映照功能不能象日光那样被仪器所检测,只能为开发心光的人所自知。关于脑光的机理将吸引一些脑科学家进行研究。
看来心光也是一个存在的现象,映照可以说是一种超过逻辑与形象思维的智能,我们不必排除这种智能去探索宇宙的隐显生态系统。浩瀚的星光充满宇宙,那里的光色生态系统与非光色的生态系统可能都是存在的。中印古今哲人的经验,在精诚内省的情况下,自己也可以体验到光色世界,以及非光色的内在精神世界。当然这些看法属于量子哲学的范畴,更涉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辟内容。有色与日光有关,无色可能与真空有关,心光可能与活化的真空有关。
第四节 从中国哲学来看人与宇宙的关系
从心灵光子探索宇宙生态系统,重新认识中国人文哲学的精神实质是有启发的。上一节最后提到的内在精神世界实际上涉及到中庸,该书的“诚明之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可能与量子哲学有关。明意味自性灵明,心光朗耀,能认识宇宙并参与宇宙演化生态的功能。要达到这样高的宇宙境界,只有内省之诚,诚的意义是内心纯朴,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就排除了干扰而显露心光。所以中庸总结说: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怎样才能诚呢?中庸指出致曲之道,只有致曲才能有诚。致曲的意义是拳致衷曲,就是将心内收不使放荡,像拳头样握紧;使中心像弹簧那样卷曲,而不松驰。这样的弹簧就有很大的势能,就如拳头有很大的力量,象征心灵就有很强的光量而明照。为了强调诚与明的一系列关系及其功用,中庸又说: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至诚为化。惟天下至诚为能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者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表示致曲有诚,在达到大成智慧之前,必有形象而显露出来,这在下面老子的体验中有所说明。一个人有了大仁大智,见到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无序的时候,会所有行动,尽量发挥他的性能,从而带动他人及物力尽量发挥其性能,使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发生变化,就是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这就是易经所说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宇宙状态。例如大禹当年在外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一心治水之诚,结果智慧大开。在当时洪水泛滥于中国的情况下,他悟到以高山大川为标志,劈山引水,导入大江,顺流至海,奠定了九州的生态系统,使人民安居乐业,组成有序化的社会。这就参赞了天地的化育之功,故称为圣人。
对于天地生化万物的大道,是无影无形的,老子认为外在的世界与内在的心灵都与大道流通。由于大道是隐序的,只能通过内心的修持,可以悟证它的恍惚形象。例如老子说:
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上述一段,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根据道生万物,结合人文生态学,从主观世界来体验:道是一个心灵恍惚态,其中有物有象;从客观世界来认识,道是一个浩窈高冥的虚空状态,但其中却有真实的精微东西,组成结构有序的粒子呈现信息。这一段的前半部意味心灵光子,后半部涉及真空量子。二者统一起来就是对道的一种描绘,这就导致内外世界生生不已的一个抽象的宇宙生态系统,也就是真空隐序状态。
第五节 从物理数学的智能来看宇宙生态系统
物理学中的定律与数学中的定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以相对论与几何学为例来展望宇宙生态系统。众所周知,狭义相对论指出:地球上的时空是不变的,在宇宙中则是变化的。例如一个特定的宇宙系统,如果按照接近日光的速度飞行,那么它上面的时间则是我们地球上的时间的50倍,它上面的空间沿飞行的方向只是地球上空间的五分之一。从这个物理事件,爱因斯坦想到:时空的相对性不仅与一个系统的运动速度有关,而且与人的意识状态有关。这个设想,他在“相对论的意义”一书中讲得很清楚:当意念高度集中或纯净时,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远距离变得很近。
以上关于宇宙与心灵系统的相对观,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也有所描述,所谓“万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万年,何今不古。”又说:“十方世界不离咫尺,三千大千就是目前。”当然这样的相对时空观是高度抽象化的定性描述,不能与物理学中的定量描述进行比较;却也值得心理学与脑科学进行研究,以便借用时空相对的观点探索宇宙生态系统。更值得我们排除物欲干扰,净化心灵,进入宇宙状态,进行直觉的体验。
狭义相对论是按系统匀速运动建立的,其中的时空是平坦的;因此,爱因斯坦想到:如果系统按加速运动,其中的时空形状是怎样呢?关于这方面,他设想日光从一个升降机左壁上的园孔射进来的情况: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一道光线由左壁向下弯斜、飞向右壁;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一道光线从左壁向上弯斜、飞向右壁。这一设想帮助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认识到宇宙时空结构是弯曲的而不是平坦的。
以上的讨论指出:宇宙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人类的心灵却能用推理的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认识。然而很多推理的前提在于心灵的直觉与悟性。看来爱因斯坦认识了宇宙时空结构的变化状态,从量子哲学来说,实际上是心光映照日光的结果。
推理属于逻辑思维,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证明主要取决于空间弯曲的几何学,它是数学家黎曼建立的。黎曼的心态也很灵明,他直觉地想到把三维平直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量度方法,推广到多维弯曲空间。通常我们都见到三维空间的曲线与曲面,但是如何量度出来,一般人没有办法;何况多维空间的情况,我们无法看到,更难度量。黎曼的思想可以说是进入了宇宙状态,找到了方法,实际上是通过心灵从逻辑上认识了多维世界的弯曲面貌;这就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认识提供了数学方法。看来历史上内省静定功夫很深的哲人,心光灵明,直接认知宇宙生态系统的有关情况,也是可能的;例如中国唐代的僧一行等人研究天文,就是如此。
第六节 从唯识论展望宇宙生态系统
这一节主要是按量子哲学从心灵光子的角度来展望宇宙生态系统,心灵光子涉及到中印古代哲学的唯识论,其中的内容是很多哲人仰观俯察,结合自己的内省悟证功夫,互相论证的结果。所以本书最后回顾一下唯识论的基本精神,有利于探索宇宙生态问题。
唯识论认为:意识系统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由局部到整体,在结构上共有八重状态。前五识属于表层,深层的是第六识,更深层的是第七识,最深层的是第八识。前五识属于感官系统,通过脑神经的解剖,已有所认识。第六识涉及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机理复杂,无法从解剖上研究;发现遗传密码的克里克与一些数学家则从孤立波方面进行探索。唯识论认为第六识有四种状态,例如
(一)同缘意识——直接以眼耳鼻舌身五识同为外缘条件而分别引起的内在识觉。
(二)五俱意识——前五识可以同时具有而又能单独作用的一种集成的灵活状态。
(三)五后意识——在五俱意识形成以后,又演化出既综合又分散的更深层的状态。
(四)独头意识——在五俱意识的基础上,单独演化出各方面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活动;这类似于由孤立波设想的意识独头波。看来唯识论的直觉看法与今天的一些数学关于意识波的设想,有一些相关之处,所以我们简述唯识论。
第七识就是“执识”,对于外界一切事物有计量与执着的性能,以“意”为主,不象前六识以识为主。意的概念严格说来与识不同:识偏重于识别与认识;意偏重于意想与意念,是一种对事物的执着状态。看来第七识是第六识产生的内因,在第六识活动兴起前,就有第七识控制第六识所要加工的问题,让第六识反复加工,产生各方面的意识与思维活动。这如同眼睛执着色界让眼识兴起活动一样,所以第七识又称为“意根”,为第六意识执着一切事物让它加工。克里克认为人脑为什么会思考问题,必然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中心;看来这个控制者可能是第七识,当然还需研究。
第八识名为藏识,贮藏有六识活动的种子,各种各样的意识是长期进化、遗传、变异后留下来的“种子”;这个意识种子库与基因库可能并存。当某一意识活动兴起时,相应的种子立即响应。看来一个孩子的智力、思维活动逐渐能开发出来,从内因来说,可能与他的意识种子库有关。这个问题已引起一些脑科学家的兴趣。
意识种子库逐渐形成时,这个库的基底产生的映照功能日益增强;由于它上面复盖的种子时时在起响应作用,以致映照功能无法显示。根据古代有些哲人的经验,如果停止种子的响应活动,映照功能可以呈现出来,那就是最大的智能,对于展望宇宙生态系统可能更有帮助。以上的讨论只是从哲学上推广的,有些科学家也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所以我们把有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这对于人类生命的优质化,地球生态系统同宇宙生态系统的维护,可能是有益的。
唯识论的基本精神是教人转识成智,这种智不是通常的智能,而是进入宇宙状态的大智。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为了生存养成了执着的习惯,以致八重意识状态都离不开执着。古代很多哲人仰观俯察,见微知著,逐渐放弃执着,加强伦理观念,这就把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的智慧,也就是仁德。
当然放弃执着并非完全不要生活,而是不要物欲;逐渐让种子库不与前六识发生共鸣。结果种子库转成空明状态,开显宇宙智能,其精微程度超越地球常人的情况。到此状态,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虽然是哲学的说法,但却也来自一些哲人的实际体验。
我们当初从宇宙中的无序微粒进化而来,是自然选择了我们;今天我们转识成智,有序的空明状态映照宇宙,是我们选择了自然。因此,宇宙中的安全岛屿,外星文明,人择原理、隐序世界等等都可以从唯识论中找到一定的答案;看来从唯识论是可以展望宇宙生态系统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哲学的看法,新的量子力学将来可能会有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