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生态学
1.11.7 第七节 生命期限与生态环境

第七节 生命期限与生态环境

每个生命有机体必然死去,因为它要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存活一定时间后,新陈代谢能力逐渐退化,故不能永远存活下去。从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当每个有机体不能摄取一定的能量时,它就会死去。这就意味着:生命期限与能量摄取的时间长短有关。

现在假设一个有机体的总质量为M,每天所消耗的能量为E,则每克躯体每天所消耗的能量P为

img147

这就是代谢率,与生态效率正好相反。如果此生命每克躯体毕生所摄取的总能量为E0,则它的存活期限L为

img148

式中的E0/E实际上是相对耗能率E/E0的倒数。

上述生命期限的理论公式,可供一般情况作参考。至于冷血动物的生命期限则与温度成反比而变化,即在温度越高的环境中,其寿命越低;在低温下,其寿命较高。例如冰冻变形虫就是一个例子。又如用果蝇作实验:在28度时,其平均寿命是29天;在18度时,则为70天。又如大型蚤生活在29度时,寿命是26天;在18度时,是42天;在10度时,是88天;在8度时,是108天。生态学的研究指出:昆虫在热带比在温带发育较快,但其寿命则短;又如蛙类也是如此。相反养育在较冷水中的鱼类,活的时间较长。

温血动物的情况与凉血动物相反。例如在温度9度下养育的老鼠,大致能活700天左右,而在28度下的老鼠则活950天;前者的相对耗能率E1/E01比后者的E2/E02大40%。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这些实际观察的结果与上面的生命期限的理论公式,基本上是符合的;这可以从下面的比较中看出。

img149

这说明温血动物不适宜在低温环境下长期生活,即使提高能量的消耗率,也不能延长生命期限。

实验证明:对于温血和凉血两类动物,在各自适应的温度下,适当减少热量的输入,降低它们的代谢率,结果它们的生命期限适当地延长。大量的统计资料指出:当给哺乳动物的食物较多时,它们成熟得早,躯体长得更大,然而它们的寿命则适当减短。

人类如何长寿,当与生态环境有关。住在山区的农民,如果按劳动所需要的食物配合得适当,减少外界环境不必要的干扰,适当降低代谢率,一般说来,他们的寿命较长。深得长寿之道的老子曾经讲过:

“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亦有十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

人身外有四肢与九窍共十三;内有七情六欲也是十三。人能活着是由于这十三个途径。人人活在世间,都希望长生,但是他所有的生活行动都是趋向死路,也是由于这十三个途径。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希望长生而生活过于丰厚,反而不成长生。为了教人长生,老子又从正面指出: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的中心思想与主要目的是教人要“心量广大,如同天地”。无得而后无失,遗生而后长生。不管从那个角度说,这些人文哲学思想对于研究人的生命期限是值得从新认识的。

现在返回生态学。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动物的活动很多而且所作的机械功较大,那么它所消耗的热能就更快,生命的期限可能更短。对于蜜蜂所观察的情况就是这样:夏天的蜜蜂努力作功,到处觅食,大约只活一个多月;秋天的蜜蜂作功很少或不作功,摄取的能量较少,可以活到来年春天。人的寿命长短,其因素很多;一般说来体力劳动者比非体力的职业者寿命长,因为他们的劳动有利于促进代谢功能;同时他们减少不必要的思虑与干扰,以致增强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