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生态学
1.10.6 第六节 物种生命的循环演变

第六节 物种生命的循环演变

达尔文当年研究物种起源,主要内容是物种族系的变化,种族因时因地的变化,以及后代的演变。一个物种形成后是永远繁殖下去,或是到一定的时间后而逐渐死亡,而代之以新物种兴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生态学家与生物学家正在研究之中。不管怎样,人种是个特殊物种,从非洲古猿进化到现代智慧人,在生理器官、神经系统与脑量再向前进化可能很难。原因是什么,当然很复杂,很多人在探索中。至于珍禽、异兽、琪花、瑶草可能已经绝迹,不会再生,因为今天的人文生态环境不同了;是否有更新的品种冒出来,有些人正在探索。

因此,地球上生态进化的使命可能是:今天地球智慧人种,将以其基因不断向下遗传而不会灭种,除非遥远的未来地球被太阳的红巨星所吞并。至于一般的动植物也按遗传基因世世代代繁殖下去,也不会灭种。由于人类主宰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可能培育出新的动植物品种;更主要的是新的机器类型与人造器官。至于遗传工程等技术也许可能使今天的人种优质化:延长寿命、开发智能与其它潜能。要使这些设想实现,当然要经历很长时间与很大的努力;而且单是科学技术方法恐怕还不行,必须导之以人伦自律原则,哈佛大学的威尔逊倡导的基因伦理学值得重视,中国的人伦哲学及中医、藏医值得从科学上重新认识。

通过以上的讨论,对于一般动物与植物生命的形成与灭迹就容易理解。1978年生物学家狄龙(Dillon)根据动物学家威尔逊和布劳恩(Brown)讨论的内容,对于物种形成与湮灭归纳出下列四个时期。

(1)新物种时期(stage of neospecies)

物种应该是从无到有,如何从真空逐渐演化出一个新物种,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今天的生物学家正在研究。一但新物种形成后,将扩大有关的生态环境,使它的个体成员不断增加,并不断提高遗传变异度。

(2)中物种时期(stage of mesospecies)

新物种稳定后,个体成员增加,生存地域扩大,遗传发生变异,有利于该物种的群体自行分化。在此期间,如果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开辟新的生态环境,遗传基因经历适应性而重组与突变,那又导致新物种的产生。因此,中物种时期也可以说是物种分化时期。

(3)真物种时期(stage of eusoecies)

当很多新物种稳定后,它们的进化趋向停止。任何稳定状态是相对的,不能永远稳定,因为生态环境会有变化。结果物种会失去适应能力,降低变异度,不再分化。这就是真物种时期,在栖息地稳定下来。根据用进废退原理,真物种不进则退,生态环境越来越窄,个体数目逐渐减少,如熊猫、孔雀、白鹤、巨莽等等。就是如此。

(4)末物种时期(stage of telospecies)

真物种的变异度降低,领域缩小,繁殖率越来越低,结果趋向消亡,最后可能就在地球上灭迹。

以上四种情况是地球生物圈碳量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这些归纳符合中国哲学关于成、住、坏、空的理论,更属于易经河图关于事物演化的基本框架。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对照中国古代的人文生态观,思考这些模型,可以丰富人文生态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