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前 言
-
1.2内容简介
-
1.3出版说明
-
1.4导 言
-
1.5第一章 人文生态学概论
-
1.5.1第一节 生态学的基本意义
-
1.5.2第二节 人文生态学的中心思想
-
1.5.3第三节 与人文生态学有关的主要分支
-
1.5.4第四节 生命有机体的自私性与利它性
-
1.5.5第五节 生命有机体的共同演化
-
1.5.6第六节 隐序生态理论设想
-
1.6第二章 生命有机体的属性
-
1.6.1第一节 生命有机体的秩序性
-
1.6.2第二节 对于生命有机体的测度
-
1.6.3第三节 生命有机体的遗传密码
-
1.6.4第四节 人的血型
-
1.6.5第五节 基因频率的突变
-
1.6.6第六节 群体表现型的差异
-
1.6.7第七节 人脑进化与智能增长
-
1.7第三章 地球上的能源及其运输机理
-
1.7.1第一节 太阳能
-
1.7.2第二节 潮汐能与海洋热能
-
1.7.3第三节 地热能
-
1.7.4第四节 核能源
-
1.7.5第五节 真空能
-
1.7.6第六节 生命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
1.7.7第七节 生命有机体依靠扩散摄取能量
-
1.7.8第八节 生命有机体依靠对流摄取能量
-
1.7.9第九节 生命有机体靠游动摄取能量
-
1.7.10第十节 支持生命所需要的小生境
-
1.7.11第十一节 支持生命所需要的旋涡
-
1.8第四章 生命有机体为生存空间而竞争
-
1.8.1第一节 个体为生存必须竞争
-
1.8.2第二节 生物竞争使生物量增大
-
1.8.3第三节 原始人领域性行为的数学模型
-
1.8.4第四节 人类的领域性行为
-
1.8.5第五节 原始人为争夺领域而战斗的频率
-
1.8.6第六节 人类由领域性行为引起的战争
-
1.8.7第七节 群体控制与领域性行为
-
1.9第五章 物种群体的繁殖问题
-
1.9.1第一节 物种的进化与湮灭
-
1.9.2第二节 重新认识马尔萨斯人口论
-
1.9.3第三节 弗尔特拉生态方程
-
1.9.4第四节 在奇点附近的相轨迹性态
-
1.9.5第五节 确定奇点性质的定理
-
1.9.6第六节 群体的出生率
-
1.9.7第七节 群体的死亡率
-
1.9.8第八节 在食物恒定供应下的群体增长
-
1.9.9第九节 关于二群体生态方程之解的极限环
-
1.10第六章 地球生态圈内的碳循环
-
1.10.1第一节 选定碳作为动植物群体的测度
-
1.10.2第二节 选定铁作为机器群体的测度
-
1.10.3第三节 生态圈内的植物碳通量
-
1.10.4第四节 早期地球生态圈中的碳循环
-
1.10.5第五节 今天地球生态圈中的碳循环
-
1.10.6第六节 物种生命的循环演变
-
1.11第七章 生命有机体的进化
-
1.11.1第一节 星体演化与减熵过程
-
1.11.2第二节 地球表面的有序化与晶体生长
-
1.11.3第三节 生命对地球表面有序化的作用
-
1.11.4第四节 生命进化的一般原理
-
1.11.5第五节 生命有机体进化的阶层系统
-
1.11.6第六节 自然选择与生物量
-
1.11.7第七节 生命期限与生态环境
-
1.11.8第八节 生命衰老与死亡机制探讨
-
1.12第八章 机器进化与人文生态
-
1.12.1第一节 机器的“生命”
-
1.12.2第二节 现代机器的先驱者
-
1.12.3第三节 机器进化所遵循的一般原理
-
1.12.4第四节 机器进化的方向
-
1.12.5第五节 机器与碳基生命竞争
-
1.12.6第六节 电脑与人脑比较
-
1.12.7第七节 关于电脑的神话
-
1.13第九章 外星生命探索
-
1.13.1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1.13.2第二节 太阳系内行星上的生命探索
-
1.13.3第三节 太阳系外是否有生命
-
1.13.4第四节 在宇宙空间可以摄取的太阳能
-
1.13.5第五节 太阳系逸散的能量与现存能量
-
1.13.6第六节 太阳系内最佳的生态环境
-
1.14第十章 中国古代人文生态观
-
1.14.1第一节 易经的人文生态砚
-
1.14.2第二节 书经的人文生态观
-
1.14.3第三节 道德经的人文生态观
-
1.14.4第四节 中庸的人文生态观
-
1.14.5第五节 内经的人文生态观
-
1.14.6第六节 西方的人文生态观
-
1.15第十一章 展望宇宙人文生态系统
-
1.15.1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1.15.2第二节 一个普适的原理
-
1.15.3第三节 从日光与心光展望宇宙生态系统
-
1.15.4第四节 从中国哲学来看人与宇宙的关系
-
1.15.5第五节 从物理数学的智能来看宇宙生态系统
-
1.15.6第六节 从唯识论展望宇宙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