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文生态学
1.5.2 第二节 人文生态学的中心思想

第二节 人文生态学的中心思想

生态学的研究将逐步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人类不仅仅是从自然环境摄取物质与能量,而且还应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此,人的自由意志,思想活动,必须象大自然那样大公无私;这就是中国人文哲学所指出的天德与人伦。此二者不能分离,其综合作用是让全人类、大气层、水圈、陆圈与动植物都处于有序化的欣欣向荣状态,这就是人文生态学的中心思想。它是在自然生态学与社会生态学上发展起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学。中国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为易”,这就是说一种平衡状态发生后又进入另一种平衡状态。如此生生不已,新的状态层出不穷,这就叫做“易”。所以生态二字的意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概括在易经之中了。

关于人类与伦理的关系,哈福大学的威尔逊(E.O.Wilson)要求从根本上着手研究,提出《基因伦理学》。基因是人类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为了让人类生命优质化,首先必须要求人的思想、语言、行为优质化。这就意味着“道德力量”与“伦理潜能”可能会使基因优质化。当然这在生物学、基因工程方面如何用科学方法进行测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21世纪会吸引有远见的生物学家进行研究。不管怎样,威尔逊的思想是值得重视的;从科学的哲学背景来看,是需要探索的。事实上,基因系统的延伸涉及到生态系统,因此人文生态学的研究与基因伦理学是不能完全分离的。

威尔逊为什么提出基因伦理学,其根据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生理学;按他的话来说:人的下丘脑及其边沿复合系统,“知道”什么是有序,什么是无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认为把伦理学从哲学家的手中接过来,转向生物学的时间已经到了;当然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本书的大部分是与人类生命及文明有关的生态学,小部分则是今天社会生态学的造型与中国古代人文生态观的缩影,并延伸到宇宙生态系统。一古一今,互相映照,这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人文生态学的内容,为生态学与人文哲学打通了一条隧道,以便二者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实际上,人文哲学要求人类社会在人伦与人性的基础上,创建物质文明维护自然生态;生态学则着重讨论生命有机体摄取物质与能量,今天也注意到伦理。时代不同了,科学概念在更新,人伦观念应加强。到21世纪,人口还要增加,地球上的生态空间将相对缩小;因此人文生态学的思想更应发展。

地球上的生态空间受到污染并相对缩小,这对与人口的优质化是不利的;相信加强人文、人伦观念,可以改善这一情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专门办了一个杂志名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专门讨论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精神文明的关系,着重指出:

“人类当初就是在江河湖海与山林平地之间往来生活,逐渐繁殖了后代,创建了文明。人体重量的71%是含有盐分的水量,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最近更多的实验证明:把动物的婴儿放在深水中,他们出于本能,自己会游泳,像海趵、海豚那样自动地冒出水面,进行呼吸。因此海洋是人类的母亲,也充满了人性;波浪培育了人类的智能。人类可以向宇宙发展,建立太空生态环境,目前的科学技术能力还不够;可行的办法是:人类可以开发海洋,去作海洋生物的朋友,不是去当猎人;积极维护海洋生态,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在海上建立游动的自由生态环境。”

海洋的开发主要是指公海的合理使用,这就涉及到海洋法规、国际公法;归根结蒂在发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基本精神,故应发展人文生态学的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人类将来可能开辟宇宙生态环境;因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外延就是宇宙系统。目前的太空科学资料指出:未来的宇宙空间城市,第一个最佳的环境是外层空间,那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一个广阔天地。目前已有两三千个人造卫星围绕地球飞行,到21世纪肯定还要增多。到那时如果本着中国人文哲学中的“协和万邦”的基本精神,把一些能源最强、自控系统最灵、机构强度最高的卫星组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空间生态系统,不是不可能的。

地球上还有些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地区,那里的稀有金属矿床与高能源可能是丰富的,那里的珍禽异兽在它们适应的生态环境下可能尚未灭绝,那里珍贵的天然药材可能仍在吸收它们所需要的生态能量而茁壮成长。此外,不论是深山老林或是远洋海底,也都有类似的能源与物种。全世界各方面的科技人员与各国的领导阶层,如能本着“成人、成己、利人、利物”的基本精神,通力合作共建海洋、宇宙空间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人类社会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生命优质化,基因优质化,肯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