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第十讲 美育、艺术教育与当代社会

第十讲 美育、艺术教育与当代社会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历史源流

艺术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如前所述,早在中国先秦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都看到艺术之于社会的重要而显著的功用。

近代西方将艺术教育延伸为审美教育思想,18世纪德国哲学家、诗人、剧作家席勒最先提出了完整的美育理论体系。在其代表作《美育书简》[1]中,席勒将近代的所谓文明社会与古代希腊社会相比较,指出,在古希腊社会,人的天性是和谐完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协调,人格完善;社会进入到近代文明期,工业化的生产,科学技术带来的分工、职业划分,以及更加严格的等级,不仅使人与社会产生严重的裂痕,也使个人自身产生人性分裂,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主观与客观的分裂,“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2]。鉴于此,席勒提出美育教育的理论。

席勒指出,人类的身上有两种相反的冲动: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质的“感性冲动”与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质的“理性冲动”,因为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当两种天性和谐统一时,人性便是完美的,如何统一两种相反的冲动便成为席勒建立美育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席勒提出了第三种源于人类天性的冲动,即“游戏冲动”,并指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且是统一人类两种相反冲动的桥梁,因为,“游戏冲动”既能克服“感性冲动”在自然的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类的制约,也能克服“理性冲动”在道德的必然性方面给人的制约,因此,“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3]。可以说,席勒针对工业化时代产生后的近代文明,分工造成的人性分裂、分离、断片,孤独无助、空虚无聊,提出审美之路、艺术拯救途径,以及人的解放与人性复归的前景,并由此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弊端和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刻意义。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现代教育和现代思想背景下,开始对审美艺术教育加以关注和倡导。王国维用近代西学匡正本土传统,特别是将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用来沟通中国的诗性文化、艺术理想;蔡元培更以“以美育代宗教”说开创了美育在中国的现代进程。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仅指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广义则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广义之于狭义,又似普及之于提高,而广义的艺术教育在现代社会显得更加需要、必要、紧要。原因是18世纪的席勒便已洞察,还有之前的卢梭。19、20世纪之交,尼采更针对现代文明,明确了艺术之目的乃在整合人性,发展人的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就今天我们的认识而言,所谓艺术教育,不仅指相关教育机构与部门对各类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艺术技法、艺术史或艺术理论的教育,更指整个社会旨在提高其成员艺术素养所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或措施,因此在笔者看来,所谓艺术教育,是整个社会非常迫切需要规划实施的系统工程。

近现代以来的人类文明,是以分工、专门化、职业化为特点的,尤其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迅疾发展,造成的程序化、数字化、符号化,使人的发展片面化、表面化、异化等情形逐渐扩大,人类的忧患也随之加深。现代派艺术的出现,绘画、诗歌、戏剧,乃至电影等等,以荒诞、怪异、颓废、厌世的态度,表达了人性的扭曲、变态、分裂、危机,在空前发达的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是人的失落、焦虑、浮躁、破碎、恶心。马克思提出的人性复归、人的解放、以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思想理论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反省。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教育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日本更是将艺术列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重的第三大科学。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更是为21世纪的艺术之于人类生活作出预测:“在2000年到来前的最后几年里,人们的休闲习惯与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的、根本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艺术活动将逐步取代体育而成为社会的主要休闲活动。当下,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势头迅猛,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复兴这一出人意料的大趋势之端倪……从美国、欧洲到环太平洋地区,富裕的信息经济社会一旦形成,人们便需要借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4]虽然对未来的任何预测将会显得十分可笑,且我们迄今为止尚未看到艺术取代体育而成为社会主要休闲活动的迹象。然而视觉与表演艺术的飞速发展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并且艺术活动将会在当代社会日益表现出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艺术之于当代社会,无论对专业的艺术家还是普通的公众,其重大意义都是不言而喻了,但是,二者(狭义的专业人员和广义的受众)的统一才是艺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因此,艺术教育的任务与目标在于:首先,普及艺术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素养;其次,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由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经济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中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其实践问题。无论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动态过程中,还是在当下执政党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艺术教育是不应忽视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不仅具有提升社会成员个人艺术素养与审美观念的作用,同时也含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第一,无论中外社会,艺术教育及其社会成员艺术素养的提高,不仅是社会个体全面素养提高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人类社会体制下,社会成员艺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个人身心修养的重要标志,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古代社会中,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之为“礼乐”文化,其中的“乐”,便是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人性的根本与人情的必然,同时也是实施教育的根本:“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5]“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6]由上引文可以看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只是社会外加给社会成员的,它外在地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等级,而“乐”则发自人的内心,是人由内心达到“仁”的境界的必由之路。每个人的内心只有达到了“乐”的境界,才会在其道德世界中树立起一种乐天知命的精神与准则。这种精神和准则外化、投射到社会结构之中,就会形成秩序井然的礼法制度,唯其如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意志便可以得到充分舒张,同时又在社会的整体协调中显示出秩序,而究其根源,则在于人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心性修养。在实践操作中,统治者一方面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使社会成员对社会的等级秩序产生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礼制的强化,规范和引导人们的审美情感,并进而达到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使天下和谐安宁,从而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同步。这样,社会才能体现出上天的意志和精神,人与天地神明才能和谐相处,礼乐精神才能永久发扬。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教育(所谓“乐教”)的形式,中国社会和谐共处的理论基础得以形成。

正是在此前提下,孔子为当时“礼崩乐坏”的深深担忧,表明在其观念中,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乐教”,是当时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儒家学说中将艺术素养的培养与艺术教育的普及作为重要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起源于音乐的“和谐”一词:“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7]此外,公孙尼子的《乐记》、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文章或专著,都在强调这一音乐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很快提出了全面推行艺术教育、“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艺术教育思想。所有这些思想家或教育家的学说,都无一例外地强调着艺术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而希腊文明之所以影响深远,以至于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明的渊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当时社会成员艺术素养的提高。不仅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将和谐作为自然界美的规律而加以阐述,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艺术普及,不仅带来了当时文化的繁荣,更为后世留下了“不可超越的范本”。以至于直至今日,我们通过古希腊遗留下来的肌肉隆起、精气勃发的男性雕像的豪迈与鲛绡云裳、衣纹如漪的女性画像的温婉,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并将这种和谐表现于具体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巨大成就。

第二,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在以人为本观念的实施中,个人艺术素养的提高既是以人为本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社会成员个人幸福得以实现与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基础,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的幸福感的获得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小时候把一次吃上30个包子当作人生理想时,我很幸福;当月收入5000元之后,我仍然感觉不到快乐。当事业、爱情、家庭、金钱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人们经常还缺一样东西——饥饿感。保有底线的欲望是幸福的”[8]。这种“饥饿感”,也许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生理上的需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人均GDP已突破了1000美元,而有专家学者指出,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期,顺利渡过这一时期,社会就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否则就可能停滞或倒退[9]

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为广大社会成员带来极大的经济保障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资料显示,在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中,中国已有网民超过9000万,同时有8000多万文盲;中国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3亿,却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没有跨过温饱关。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差异不仅在短期内不会缩小,并且会迅速地在各个行业与部门不断产生分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势必形成两大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异、贫富差距极度拉大,且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消灭;随着物质生活的优越,人的各种欲望被极大激发出来,成为新的人际不和谐、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无论是社会的各种经济成分,还是政府的组织机构形式,无论是社会分工及就业方式,还是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方式,都在日趋多元化与多样化,在此形势下,政府如何协调社会各种关系与矛盾、个人如何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行为方式与心理期望,就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在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前提下,幸福与和谐更多的是社会成员个人的一种感觉与心境,而这种感觉与心境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素养的不断提高与个人心态的不断调整,以及个人人生价值观的不断调整与社会期望值的不断调节。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的进步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素养的不断提高。而在人的综合素养中,艺术素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艺术教育的普及与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减少整个社会急功近利之风,使之向健康理性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常所谓艺术,是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的活动或产品。它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意念的形象来传达内容,含有美的价值或符合美的原则,并能引起观赏者的知觉活动与审美反应。艺术教育是人类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成员正确的审美观,使其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增强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个人情操得以不断陶冶,人格得以不断完善,从而树立一种既与当下社会发展和谐一致,又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谐社会的建构,关键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艺术素养的提高关系密切,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养、丰富人生阅历、提升生命境界、促进人际和谐。

在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侧重不同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在一大批社会成员中形成实用主义的急功近利、商业主义的金钱至上、犬儒主义的胸无志向、消费主义的粗俗浪费等观念或行为。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文化转型过程中,由于成员就业、社会分配、法制建设、伦理构建及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等社会体制的有待进一步完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及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除了依靠社会机制进行调节外,相当一部分要通过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调节。而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使社会成员在日常社会生活与个人工作情境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困惑、失衡得以放松、淡化、超越乃至解脱,从而促使其心理潜能与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人际交往生活与个人道德修养得到协调发展。

和谐的社会是美的社会,和谐的人是全面发展美的人,无论是美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的培养,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与个人心灵的不断净化。和谐的美同样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用艺术教育与艺术素养的提升来陶冶人的美好情操的,因此加强美的艺术教育,不断提升人们的艺术素养,实现人们心灵的净化,促进人际关系的不断和谐,是减少整个社会急功近利之风,使之向健康理性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四,艺术教育的普及与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带动和促进社会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就为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艺术教育的普及与艺术素养的提高,必然激发出人们对艺术品赏玩与收藏的热情,势必会带来人们投资艺术品的热情,从而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培养一大批新的社会从业人员,在为个人带来经济财富的同时,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艺术产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朝阳产业,有资料显示,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艺术产业已经远远超过金融产业的发展,成为继房地产之后的第二赢利种类,如美国近十年来投资不同种类赢家的赢利率前三名分别是房地产47%,现代艺术品24%,股票17.3[10]。而上海的艺术产业实践证明,许多艺术会展、艺术设计的经济效益,可以轻易超越一个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总值。在市场经济规则日趋完善的今天,艺术产业将会显现出其无比巨大的潜力,甚至会超过一个大企业的产值。如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今天传世的大约有几万件,如按现有市值计算则有几十亿,这比大多数企业的产值要高得多。何况艺术产业真正可以说是无能源消耗、无环境污染的绿色环保产业。

艺术走向市场,会进一步刺激艺术创作者的生产积极性;随着艺术品的不断被经营,一大批艺术经纪人应运而生,如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一大批固定的艺术品经营场所不断产生;艺术品的不断升值,会吸引更多的艺术收藏者加入艺术收藏的行业,而艺术收藏者的不断增加,又迫切呼唤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与社会良知的评论家去著书立说、引导消费。以上各种与艺术相关的机构或个人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艺术教育的不断普及,艺术品创造者、艺术经纪人、画廊、艺术品拍卖行、艺术会展机构、艺术收藏者、艺术评论家以及各种艺术行业的服务者将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不仅会共同促进艺术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将构建起新兴的社会艺术产业,不仅极大地带动社会文化与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寻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成员的小康生活提供最基本保障。

此外,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还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纵观世界各大都市,虽然有楼房高低、汽车多少及其他公共设施是否更加完善的差异,然而这些不是城市根本的差异。城市的差异,主要是文化的差异,而作为大都市文化象征物的博物馆、美术馆的设立,则成为了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卢浮宫之于巴黎,大英博物馆之于伦敦,大都会博物馆之于纽约,故宫博物院之于北京……而艺术产业的繁荣,会促使艺术品良性流通,博物馆、美术馆正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及独特资源,不断地丰富藏品、促进流通、提升品位,从而从总体上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如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其文化品位的独特与文化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与上海博物馆和美术馆丰富的馆藏及各类型的展出,上海大剧院及其他剧场高水平的演出,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电影节、上海艺术博览会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是分不开的。所有这一系列的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艺术的基本知识、唤起了艺术爱好者的参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艺术品的广泛流通与艺术市场的不断繁荣,这不仅为艺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形象论据。

第五,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是理想社会赖以构建与存在的前提条件。

曾经有资料报道,二战后美国政府发现其航天技术已开始落后于苏联,于是政府出面组织了一个由许多人文社会学家与科学家参加的调研小组进行调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科学家的艺术素养普遍不如苏联科学家的艺术素养深厚,于是直接促使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对社会成员艺术素质教育从小抓起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美国科学家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美国的航天技术终于出现了飞速发展。其实从历史上来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莫不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如达·芬奇对艺术的喜爱[11]、爱因斯坦对音乐的造诣,苏步青、钱伟长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

毫无疑问,艺术教育能提高社会成员的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在极大地提升社会成员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欣赏能力的同时,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开放观念,不断地激发他们了解自然、社会、历史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新知识与新技术,更好地推动人们的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部对以美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形式与创新能力作了深刻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有关。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般来说,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也强。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使人们学会欣赏美与创造美。而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只有运用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正是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将人们带入了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教育。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在科技发明、技术创新、工程研究、环境设计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与不竭的动力。

不仅如此,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人格,而且也有助于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对于促进社会成员思维与意识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启迪人的智慧,滋养人的心灵,发展人的个性和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所有这一切要素,都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方面发挥作用。同时有科学家研究指出,艺术教育可以极大地开发人的另一半大脑的潜能,不仅促使人大脑思维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为人们的科学创造与发明提供了生理学的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社会成员艺术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整个社会艺术教育的普及实施,而艺术教育的实施,在整个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中不仅具有提高社会成员的艺术素养的功效,从长远来看,它对于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深刻而持续的影响。因此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教育的实施与普及,不应仅仅成为学术研究的范畴,更应该是当下社会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量标准。

【注释】

[1]该书本来是写给一位丹麦亲王谈论审美教育的二十封信,后结集成册公开发表。

[2]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第51页。

[3]席勒《美育书简》,第108页。

[4]《2000年大趋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第65页。

[5]《礼记·乐记》。

[6]《荀子·乐论》。

[7]《左传·襄公十一年》。

[8]《2005: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新华网时间:2005-3-15 http://www.glr163.com/observ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79。

[9]《2005: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新华网时间:2005-3-15 http://www.glr163.com/observ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79。

[10]《走向市场的艺术——当代艺术市场新探》,方全林主编,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214页。

[11]就笔者所见,达·芬奇首先是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其次才是艺术家,因为他在科学上的贡献,要远远超过其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至少他科学技术上的贡献与成就丝毫不亚于他艺术上的创造与成就。即使在他的艺术创造中,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与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解剖、透视、明暗与构图等知识科学化与系统化,对欧洲绘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强调数学和力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学科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军事、水利、土木、机械工程等方面也有许多重要发现与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