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八讲 艺术的形式要素

第八讲 艺术的形式要素

一、艺术品的形式要素

英国美学家贝尔曾说:“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1]这段话指出“形式”在艺术上的重要性。有些人一直认为形式是美的一切,音乐就是高低音的连续,绘画就是颜色明暗的配合。反之,有的则认为艺术是作者的精神产物,艺术给人的是这种精神方面的东西,也就是艺术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形式与实质的争论。重实质的人认为形式是空虚浮华的排场,没有用处;重形式的人认为没有形式,则没有秩序,不能展现工作成效。实际上如果实质与形式兼顾,则不但办事有秩序,工作有效率,而且生活更充实。做人方面也是如此,因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img115

思想者

艺术的形式即艺术品的组织或结构。艺术品的形式,由素材所构成。内容透过素材构成形式,没有形式秩序的“构成”是杂乱的,缺乏美感的形式。就创作过程而言,形式由素材的组合而生,进而规范素材,产生表现意义。就欣赏而言,形式统摄内容与素材,是艺术品的整体表现。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如果把各部分分开来看,只是一些古时候的中东人物,绝不会兴起当耶稣说“你们当中将有一人会出卖我”的时刻,十二门徒的惊愕与慌张的情境的感情。

罗丹的青铜雕像《思想者》,人物形象前俯的松懈坐姿、垂放在膝上的左臂、内屈的右手支持着向前倾斜的头,以及投注在数尺前方的眼光等的配合,所产生的沉静姿势和内敛的表情传达了内在思维活动的感觉。再看八大山人的“双鸟”,如果只是两只小鸟,既无美感,也没意义,唯有那潦草的笔下呈现出来的缩颈瞪目、蜷曲的身体、无力的爪,加上单调的枯枝,以及双鸟背向、若即若离的位置的配合,才能传达出作者的倦怠、愤懑与无奈。

音乐有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四个基本要素。前三个因素属于形式要素。节奏是“规律的拍节单位”,如2/4拍,3/4拍,4/4拍,3/6拍等,容易引起身体动作的反应,产生不同的节奏。每小节中的强音通常落在第一拍上。如果落在其他拍子上,则为“不规则节奏”。两种以上的节奏组合运用,可得奔放的效果。

旋律是音阶的组织,为一连串音(音符)的排列所形成。音有强弱、长短。所以旋律包含音高、节奏和节拍。优美的旋律线“通常是长远而流畅,具有高低起伏的趣味,以及在接近尾声时安排一个高潮”。美妙的旋律,也有流畅的节奏,能激发情绪的反应。

img116

八大山人作品

和声是由和弦(个别的音同时响起)所构成。如复音、和弦等,构成和主旋律相伴而和谐的旋律线,使乐曲的音色更加丰富。和弦是不同的音高,而且从不同地方发出的音,故应用于和声,能使乐曲产生立体感。

再就文学而言,文体、文章结构、内容情节及句子长短,都是形式。散文形式自由,词句简练,故节奏轻快。小说与戏剧,撷取生活现象,强调对照与冲突,呈现戏剧性节奏,以塑造高潮。诗歌重视格律、音韵,间歇休止有定格,富有节奏感。五言诗句短,节奏感最为显著。七言诗句长,节奏较缓。绝句言短意长,律诗言长意明。词的句有长短,善于抒情。仄韵抑挫、平韵悠扬,增强韵律感。散文形式自由,叙事、写景、述志莫不相宜。

下面是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人们最熟悉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首诗共十二句,在内容上分成三段,前两段以四句构成一单位。前一单位由事言志,后一单位即景抒情。最后一段两句,以“忘我”的境界做总结。在音韵上,以两句为一单位押韵,加上韵脚的平仄,呈现轻快的韵律,充分表现闲情逸致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文辞简洁,可因语词的排比,产生反复与对照的感觉与特殊的情调。例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上下动静的调和;“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是雄伟、急速与纤弱、舒缓气势的对照。了解形式之美,当可增进意境的体会。

不仅如此,就其本质而言,形式不仅是我们接触艺术的首要元素,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自身的魅力及其对人类的感召力,因为从本质上说,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所以艺术的第一要素是创造美,而所有的美之所以成为美,首先皆源于其形式。

img117

仿竹材玫瑰椅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汗德[2]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就美术之种类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于形式,故不俟论,即图画、诗歌之美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焉。释迦与马利亚庄严圆满之相,吾人亦得离其材质之意义而感无限之快乐、生无限之钦仰。戏曲、小说之主人翁及其境遇,对文章之方面言之,则为材质,然对吾人之感情言之,则此等材质又为唤起美情之最适之形式,故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属于美之对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质也。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3]

可见在王国维看来,作为艺术创造的第一要素,形式不仅决定了美感的形成,同时更决定了艺术的成败,任何艺术中的美,首先皆表现为形式之美。

二、艺术的形式要素

(一)点

点在几何学上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位,它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没有固定大小。“用笔一点”的“点”,除了表明一种动作之外,也说明了“点”的形成及特征:通常指的是用笔或其他工具在平面物体上面留下的痕迹;当笔接触平面后没有空间的位移,否则就成了“线”;点的形态一般比较小,否则就成了“面”;点是线与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img118

点与线

在艺术创造中,可以利用点的大小形态、扁圆形状、疏密关系、上下左右方位等不同形态来进行构图、表现内容、传达情感。

日常生活习惯与经验中,点常常被表现为圆形,但这并不代表圆形是点的唯一形状。在自然界中,任何形状的东西,只要具有点的动能,就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点。在学理上,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便是点的大小。如果一个具体的物体形状较小,可以看作是点;但当这一物体形状变大时,就很难将其与“面”区分,这时就要看其功能了。如果某一个事物被作为点的属性来使用,那么它无论如何大,也只能是点;反之,如果将其当作面的属性来使用,那么无论它如何小,仍然具有面的属性。

点的形状各种各样,一般以圆形为主,此外还有水滴形、方形及各种不规则的形状,所有这些不同的形状,除了具备点的共同本质特征外,在不同的艺术作品或不同的艺术家那里,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并被赋予不同的意蕴。一般而言,圆形的点常常表现为一种稳定、静止的形态,反之,不规则的点则充满了不稳定与运动的感觉。点的大小,在画面中不仅常常被用来表现运动的时间关系,常常还被用来表现运动位移时前后远近的空间关系。

除了大小,点的远近疏密关系构成了艺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内容,并给予艺术观赏者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在绘画艺术中,一般而言,排列比较疏松的点,常常使得画面比较灵动活泼,给人以生机勃发之感;反之,排列比较密的点,除了在构图上使得画面比较饱满之外,同时还给人以较为强烈的压迫感。在绝大多数印象派绘画大师的艺术作品中,点成为了艺术家表现自然界外在物象与个人强烈主观感受的重要形式要素。

img119

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

在绘画艺术中,点的上下左右方位排列关系也十分重要。点的方位排列,不仅表现为一种远近疏密关系,更表现为整个画面构图中的方位。同样形状、数量及组合的点,不同的方位排列,会表达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果点集中在画面的下部,那么会有一种下沉的效果,常常给人以下降及踏实的感觉;如果在画面上部,无疑具有上升的效果,会给人以升华及漂移的感觉。如果恰好处在画面中央,就具有了不太确定的运动趋向,其既有上升的空间,也有下降的趋势。

img120

点的线化

点的连续运动或排列状态,常常会使其具有线的性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虚线。虚线可以看作是点与线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它既可以看作是点,又可以看作是线。除此之外,点还可以组成面。

(二)线

线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之一,它既是两个点的连接形态,也是点的空间移动的结果。因为线一般具有一定的纵向的时间的绵延性而鲜有横向的空间的拓展性,所以人们也常常习惯将其称之为线条。

img121

点、线、面

线不仅表现于事物的平面轮廓,也表现于事物的立体外表、形体、质地与运动之中。线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直线、虚线、曲线。

直线具有其奇妙的功能与属性,自然界虽然不乏线条,但却几乎没有直线,我们现在所有能直观看到的直线,都是人类自身社会与文化行为的产物,直观的直线,一般由直尺描画而成;物体的直线,都是人类各种创造与制作的产物。直线的组合,一般有平行与交叉两种形态。平行线条一般给人以平稳、静止、生硬与相对独立的感觉,而交叉线条则给人以运动、活泼及遥相呼应的感受。直线既可以用来有效地分隔图形空间,又可以指明运动方向,同时使其自身产生动感或具有运动的属性。虚线可以说是连续的点的轨迹或者线的有规律的断裂,所以应将其看作是点与线之间的过渡状态或过渡形式。

img122

邹晓萍的版画作品《岁月》,几乎全部用细密的线条构成整个画面内容。

其中曲线是形态最多样、变化最丰富的线条。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曲线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想象力有多丰富,曲线的表现能力就有多丰富。

img123

自然沙漠风光中的线条

img124

邹晓萍的版画作品《风景》中,直线与曲线的丰富变化,构成了巨大的空间想象张力。

线条的性质,取决于其长度、方向、转折、浓淡、形态(方圆、曲直)、速度及组合状态等方面,这些方面的不同,赋予其不同的力量、性格,并给观赏者以不同的视觉冲击与感受。

与点的感受不同,线的方向、形态及组合的不同,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如同为直线,如果横列,会给人以平稳而安静、单一而缺乏变化的感受,如果垂直列置,则会给人以挺拔、果断的感受;如果是斜线,则会使人感到充满了运动感,变得惊险、奇突、使人不安定。即使同为斜线,方向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左低右高的斜线,充满了向上提升的力量;而左高右低的斜线,则使人感到强烈的向下降落的趋势。

img125

线

img126

弧线的美感

弧线充满了动感,能使人产生轻快、流畅的舒适感。一种绘图玩具中所绘的圆弧形封闭线,无论如何变化,总给人以美满的感受;曲线则既能使人感到活跃、跳动的生机,又能使人产生扭曲、纠缠的不适。弧线或曲线有规律的排列,会给人以一种运动过度的眩晕感,引起人生理的不适,使人无法长时间凝视。而直线与曲线的组合,更是容易引起观赏者眼睛的错觉,产生认知的困惑。

img127

这真是一个螺旋吗?

img128

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吗?

线也是人类在自然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认识与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了解的形式,如人的视线、事物的轮廓线、候鸟迁徙的飞行路线、飞机轮船的航线、国境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如人的视线,在艺术作品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作品中人物的视线,常常是面向观赏者或艺术家试图引发观赏者注意的中心。在视像艺术作品中,由于该艺术门类假定性的艺术特征,当人物的视线对着观赏者时,他实际上是在对着摄影机;二是观赏者的视线。在绘画或雕塑艺术中,观赏者的视线要么被艺术家引向其试图表现的中心或主体,要么被自身的兴趣引向作品的任意一个位置;而在视像艺术中,观赏者的视线通常会随着作品中物体的运动而不断运动。

在艺术构图中,包裹或封闭的线,还能勾勒出面与体的特质。与此同时,线除了可以表现有形的事物外,还可以用来表现无形的非视觉的触觉感受,如风。

img129

当我们看到摄影作品《阿富汗少女》的目光在对着观众时,其实是在对着摄影机。

img130

该作品中半封闭的曲线,构成了物体的面与体。

img131

我们从齐白石作品可见的飘逸曲线中,体验到了非视觉的触觉感受。

早在史前时代,中国艺术就已奠定了其以线条为最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传统。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立于书写实用功能之外的艺术形式,将线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传统进入绘画艺术领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外在表征。如赵孟的《鹊华秋色图》,运用精致考究的书法线条,表现自然界的山水草木。而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则是主要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艺术类型。在西方绘画中,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背景的海水全部用短的曲线构成,而在莱利的油画作品《流》中,整幅绘画作品全部用线条来构成,间距相同的线条,构成了一种充满动感的韵律。

img132

彩陶

img133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img134

怀素《自叙帖》

img135

张旭《古诗四首》

img136

赵孟《鹊华秋色图》

(三)面

一般而言,艺术学中的“面”主要有三种含义。

其一,线的移动轨迹,即在二维空间中平铺展开的部分,在数学的平面几何学中,面没有厚度,但在艺术设计中,面不仅既有厚度,同时也有质地与色彩。

其二,物体的表面形态,如脸面、体面、头面、面貌、面相、对面等。

img137

彩陶鼓

其三,物体的外部轮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或体。它既是事物的外部轮廓,同时也是人类的视觉感受到的抽象物。形与体不同,其表现的特性、内容及形态各异。形与体存在于具体的空间之中,表现为物体的表面、正面、立面、平面、侧面以及横截面等。

艺术作品中的面,除了以上因素外,还含有不同的空间方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二维平面上,占有不同空间形态的面,也就是说面的大小,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即不同形状的面,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其二,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的位置或一件艺术作品中不同位置的面。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同样形态的面,展现于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效果,观赏者会有不同的感受。

其三,整个艺术作品的空间位置及摆放方式,如绘在画面或纸上的面、建筑物的外在形状、人的衣服等,都是存在于空间。

其四,同样形状的面的不同明暗、色彩,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一部分在下一节讨论)。

(四)色

色一般也称之为色彩或颜色,是人类对自然界一种物理现象的认知及命名,具体指自然界不同形状、质地的事物反射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而引起的人类最基本的视觉感受。一般我们根据颜色的不同波长,将其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色之间是连续变化的[4]。发光物体的颜色,由其所发光内所含颜色不同波长单色光的比例而定的,称为“光色”;非发光物体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它对外来照射光的吸收和反射。一个对照射白光能完全反射的物体称为“白体”,而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体称为“黑体”或“绝对黑体”。

色彩有三种最基本的物理属性:色相、明度与彩度。色相是色彩所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如日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出来的红、橙、黄、绿、青、紫六种色相。色相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明度是指个体对物体表面亮度的感觉。亮度是物体的客观物理量,而明度则是机体对亮度的反应,是个体的心理量。它与亮度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依赖于亮度,还受眼睛适应状态、对比效应等因素的制约。同一亮度的物体,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感到的明度可能不一样。色度指调配颜色时,红、绿、蓝三种基色相对比例的度量标准。彩色电视系统中,发射机发出含有三基色的色度信号,接收机就从三基色的色度信号中分解出三基色信号,经放大后分别调制三色电子束的束流,在荧光屏上再现彩色图像。色度亦即饱和度。与色度密切相关的还有色差,即两个颜色之间的差异。颜色包含色调、饱和度和亮度三个特征,色差是这三者综合的差异,除了专门的测色仪之外,色差要靠主观感觉来判断。与之相联系的就是色彩的饱和色,它指某一正常的色相。如正红色为最高饱和度,浅红或深红的饱和度则较弱。饱和色因与光度有关,也称之为“色度”(如红色在强光中饱和,蓝色在弱光中饱和)。彩度主要指的是色彩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之一。指将色彩关系的各项因素,以纯粹的形式加以分析和研究。其内容有地色与图形色,色彩的平衡、节奏,色彩的强调、分割、统一等。与此相关的还有色彩的饱和度,它是人对颜色感觉的一种特征,即各种色觉的浓度。一定亮度的颜色距离同样亮度的灰色越远,就越饱和;反之则越不饱和色觉的饱和度主要决定于光的纯度。单色光的饱和度最高,复色光的饱和度较小。

在绘画艺术史上,有些艺术家以色彩为纯粹的表现形式,如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的绘画流派“色彩交响主义”,以美国画家麦克唐纳—莱特(Santon Macdonald-Wright,1890—1973)为代表,将色彩作为捕捉与表现光的媒介,不仅将色彩运用于风景、人物、静物等传统题材,而且还将其运用于形的结构,排除事物真实的外形,以圆形或三角形作为基本形状,以变化不同的一些平面,忽浓忽淡的色彩表现为无内容的构图,发展出全抽象的风格,如《蓝和绿的并存》、《东方》等。

三、艺术品的美感形式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艺术品的各部分,有秩序而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也许很简单,也许很复杂,主要以素材的一种或数种特性为基础。反复使用同一种或类似的素材,最易获得整体和谐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单调乏味。复杂的组合,产生各种变化,较有趣味。但是没有组织的色与光,会引起视觉混乱,使人头昏眼花;没有秩序的鼓噪音响,震耳欲聋,使人心浮气躁。统一中有变化的组织才有“意味”,才是艺术。

因为视觉艺术是静态的具体物,能经常以相同的形象呈现于观赏者眼前,舞蹈在演出时亦然,故其形式表现较为具体,欣赏者容易直接地体验形式的美感,但也未必能了解其所以有美感的缘由。音乐和文学没有具体的形象,而且不能同时呈现,较难直接从作品中感受形式之美。

美学家从艺术形式中发现各种美的基本形式,这些美的基本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类:对称与平衡、反复与渐变、调和与对比、比例与节奏、统一与单纯。艺术形式是多样的统一,即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就是这些原则的综合,为美感形式的基本原理。明了这些形式的基本法则,而在欣赏时用心领略,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与体验艺术品的形式美感。

(一)对称与平衡

img138

对称式构成

对称(symmetry)的形式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之一,主要指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建筑艺术空间上的和谐布局,音乐艺术时间上的节律协和等。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对称遍布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例如雪花、蝴蝶的翅膀、紫藤的叶子、人或动物的身体等,如果从正面中心画一条直线,则两旁的形象对应相等,此外几何学中的对顶角、圆形(椭圆形)、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梯形)等,都具有对称的性质。而借助于镜子或平静的水面,我们也可以得到对称的图形。在平静清澈的湖水中的倒影,如沿岸边水面作一水平线,则上下景物几乎对应相等。绘画或工艺设计中的二、四方连续图案,也是一种常见的对称形式。中国的宫殿、寺庙、四合院住宅等古建筑,不仅整体结构对称,门窗门扇、对联、门神、石狮的位置等皆然。此外,客观事物的对称反映在主观思维中,会形成概念的对称,如电子与正电子、正粒子和反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等。

平衡(balance)就是均衡、平均、和谐之意。在一个视觉形象或一个视觉空间里,中心轴左右两部分的要素质量虽不同,但在感觉上却有相等的重量感。物理上的平衡是重量的相等,但感觉上的平衡与数量的相等、大小差别及位置的均衡等有密切关系。例如天平上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是均衡的,但在图形上,一斤棉花比一斤铁重许多。同一大小的形,靠近画面中心轴线的较轻,离开越远越重;形状单纯的较轻,复杂的较重;色彩淡而明亮的形,有膨胀的视觉现象,感觉上较重;缓而暗的形,有收缩感,感觉上较轻。在绘画艺术中,颜色的强弱、浓淡、轻重、厚薄以及面积大小等,均会形成一种平衡关系。

img139

平衡

对称的形式会使人产生整齐、规律、安静、沉着、和平、庄严等感受,但却容易流于单调、呆板。均衡在形式上比对称的变化更为丰富,在视觉艺术上应用较多,但如果安排不好,会给人以凌乱与不安定的感受。

(二)反复与渐变

在一个整体结构中,同一单位的要素重复出现,称为反复(repetition),也称之为重复。在反复的形式中,各单位要素的质量完全相同,没有主宾之分。单纯的反复是同一要素的重复出现,复杂的反复是在反复单位中有许多个要素。如果反复单位中要素的质量有次序地增加或减少,则为渐进的反复。二方连续图案,希腊巴特农神殿的石柱,诗文的同一句式,乐曲中的节奏,主旋律的重复出现等都是。团体舞蹈的同一动作和进行曲的鼓声,反复最为明显。

img140

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中柱式的反复形态

渐变(gradation)是逐渐强化(弱化)或等级变化的反复。一般而言,渐变首先体现为事物外在形态或运动状态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因此也称之为量变。渐变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又有构成事物的成分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例如在某一事物反复的形式中,同一要素的量或质逐渐地增加或减少,或由一种要素的质量,逐渐地改变为另一种质量。这种渐次的变化、改变,有等级的和连续的两种方式。例如中国建筑中的宝塔,底层最宽、最高,往上一层一层地缩小,到顶层最窄最低。一个颜色由浓逐渐变淡,或由淡逐渐变浓;或由浓逐渐变淡再逐渐变浓,或逐渐变成另一种颜色。声音的渐强或渐弱、光线的渐明或渐暗、物体的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的排列等都是渐变的形式。

反复的形式秩序井然,有整齐、简洁、明确、清新之感。但反复单位过多,则单调乏味。中国的宫殿式建筑的回廊和九曲桥等,都是避免单调的反复形式。

渐变的形式在反复中有变化,单纯而不单调,有轻松、活泼、清新之感。水彩画的渲染,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曲调的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声音的由小到大、由高到低,动作的由慢到快、由疾到徐等,都是渐变形式的应用。风景写生采用透视法,画中的道路、路旁的电线杆、树木房屋、廊柱等,由大而小,形成深远的空间,也是渐变的一种形式。

img141

中国山西应县木塔各层之间形式上的渐变

(三)调和与对比

img142

一个古代陶器上线(白)与面(黑)的对比

在一个形式结构中,各要素的质(如形状、色彩、音色、动作等)量(大小、高低、强弱、快慢等)虽然不同,但差别不显著,称为协调、调和、融合,或者音乐上的和声( harmony)。如果差别显著,则为对比(contrast)。

在视觉艺术上,直线形与直线形、曲线形与曲线形等类似形相配合,以及红与橙、蓝与绿等类似色的配合最容易调和。几何形和自然形,直线形与曲线形等不同类型,以及红与黄、蓝、绿,黄与红、蓝、紫等三原色及互补色的并列,对比最为显著。音乐上音色差别的大小是调和与对比的基本因素。和弦是调和音的应用,和声是旋律和节奏的配合,都是调和的形式。音响的高低、大小、强弱和节奏的剧烈变化,是对比的形式。

调和的形式有协调、和谐、优雅、高贵、祥和等感觉,但过于调和易生单调之感。对比的形式有活泼、热情、果断、勇敢、明快等感觉,但也会有不协调、不和谐,令人心烦的感觉。古典的、抒情的艺术讲究调和,浪漫的、现代的艺术,尤其热门音乐强调对比。文学、戏剧也常以人情的悲欢离合和人物忠奸的对比,来增加作品内容的情趣。

img143

明与暗的对比

(四)比例与节奏

在一个形体结构中各部分的关系,如线的长短、形的大小、宽窄、高低,色彩的浓淡,色调的明暗、强弱等,称为比例(proportion)。比例大则对比性高,比例小则趋于调和。有适当的比例,才有美感。比例适当的形才顺眼,比例适当的音组合在一起才悦耳。

视觉艺术最重比例。写实的作品,不但要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各部分的形象也要按照所描写对象的各部分比例,否则就不像、不美、不生动。西方视觉艺术上有一种理想的比例法则,称为黄金分割率(golden ration),认为人们最喜欢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等于长与宽和长之和的比,亦即B∶A=A∶(B+A)=1∶1.618或5∶8。现代学者也发现身材美好的妇女,肚脐以下的高度和身高的比,也符合黄金分割率。风景画家常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下方约三分之二处,就是这一原则的应用。

img144

原始彩陶器形中的比例之美

img145

大自然中的黄金分割

节奏( rhythm)又称韵律或律动,音乐艺术的构成要素与表现手段之一,主要指各种音响以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是由声音的长短强弱所构成的有秩序的运动感觉。节奏配合音高[5]和音长[6],构成旋律。舞蹈的韵律是音乐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配合。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形、线和色的反复,也产生快慢、动静、间续的节奏感。

img146

海堤与海·构成十号简单线条构成的韵律之美

(五)统一与单纯

统一(unity),也称之为协调,就是在复杂的结构中,有一个共同的要素来统合各部分,使其成为统一、整齐、和谐的整体,以免杂乱无章。绘画和建筑的色调和主体形象,音乐的音节、和声和配器,小说、戏剧的情节、主体人物造型与性格、诗歌的押韵等都是获得统调效果的重要因素。

单纯(simplicity):利用单纯的色彩、简单的形状、线条、声音、文辞或动作表现的艺术品,形象结构简单、整齐,能表现平静、温和、朴素、率直的感觉。形式单纯的艺术品,以简单的形象或符号代替详细的描述,传达整体概念,故有“尽在不言中”、“不言而喻”、“弦外之音”等意犹未尽的意味。单纯也表现创作技法的精练、心性的淡泊和返朴归真的思想。

img147

从月球上看到的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星球,达到了一种协调的统一。

以上艺术创作中十种关于美的基本形式,表示艺术品的十种美感性质,一方面也表示创作形式美感的方法。将相关或相对的两种形式分成一组,成为五组,可代表艺术品中各要素的五种关系。其中对称与平衡是质量的空间位置的静态存在关系,反复与渐变是时空的延续与变化的关系,调和与对比是形象与性质的异同关系,比例与节奏是组织与动静的关系,统一与单纯是数量差异的关系。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这些美感形式分而论之,但一件艺术品可能不只具有一种美感形式,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这些形式常常混合出现,或者说某一件或某一类艺术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多种表现形式。例如蒙特利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有均衡、反复、调和、对比、节奏、统一等多种形式表现。一首乐曲往往有一个基本节奏型,贯穿全曲,节奏也是反复的形式。和声建立在调和和统一上。一部曲式是单纯的形式,二部曲式的原则是对比,三部曲式的原则是对称与均衡,回旋曲要表现调和与对比。奏鸣曲有二部曲式的主副部间的对比和三部曲式的呈示、展开、再现的对称性。复调既有旋律间的对比,又有音与音之间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