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拓展阅读 解读材料艺术

拓展阅读 解读材料艺术[1]

周长江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材料的运用已是广泛的事实。我这里所说的材料运用是作为独立艺术语言层面的语言。“材料作品”呈现为一种当代语境中的艺术语言样式而成立。当代重要的思想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我的存在世界起作用的基本方式,是世界构成的无所不包的形式”;认为语言是“生活的形式”,人在理解中使用语言,使“传统”不断演进;进而认为“艺术语言使人与现实疏离而以更高的眼光来反观这个世界,这使语言直接成为人解放的一种原初力量。艺术语言不指涉他者,它只是一种诗思的自我表达,它要通过言说而开启领悟之途。正是借助语言,艺术才呼唤出那原本不可见的东西,正是通过语言,艺术家才使自己和他人换一种方式去思考事物。艺术语言即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拓展出一片意义世界[2]

在传统艺术语境中,主题、造型、色彩、材料等因素都得到了艺术家、美学家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艺术语言系统和相应的技术手法规律,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历代传承和发展。纵观而论,归根结蒂是人类认识自然、提升感性而利用智慧的必然结果。从原始的洞窟岩画直至今日的数字技术,人在本真观念认识上的进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准的提高而紧密相关的。材质的开拓和运用,在艺术样式上建立起不同的领域,所有的分类都是由材质而命名的,油画、水墨画、版面(木刻、石版、铜版等)、水彩画、粉画、木雕、泥塑等等呼其名而有材料直感。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技术应用范畴,丰富了人们在感性表达上的艺术语言。

我之所以说是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分类,是基于动态的时空发展而言。现实的进展让我们看到这种分类来自三方面的变化,其一来自本体语言内部的充实和发展,其二来自类型边缘的突破互渗的可能性,其三来自时代、民族、区域文化的不同演换而异化。本文在这些方面并不展开,然而正是这些人文历史性的发展变化,使材质慢慢从配角的位置转移到引人注目的主角,站到了前台的聚光灯之下。今天材料的跨领域的运用,在原现代理论的支撑下已是广泛的现实,人们并不墨守成规,而把这些跨领域的材质表现称其为“材料作品”,在许多美院里因此而开设“综合绘画”,有的更直接而开设材料表现工作室。可见在艺术本体研究中,材料作品的艺术语言已得到可观的重视。随着现代艺术的要求结合材料的多样发展,尤其是自前人挪用现成品以来,材料艺术语言领域无限扩大,已变得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了。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可能成为机械工具,无论自然生长物或人的身体和社会行为,无论历史的传统形态还是现实生活场景、气味、声音或思想观念、基因、遥感或自动控制系统,互联网信息和各类媒体,甚至不同种族的行为方式等等都已成为艺术表达的媒介,材料的概念在不断延伸。艺术家面对无处不在的材料世界可以更自由的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艺术想象,更自由地选择不同的材料作为艺术作品的物质基础,从而得到丰富多样、充满魅力而又不在同层次观念下的完美艺术效果。

材料作品的提出,正是艺术自律性的生效法则,使材料在创作中有了作品的载道价值。无论在由古及今流淌不息的艺术史上,还是在当代艺术层出不穷创新成果中,材料作品的无限可能性把物质与精神依存关系演绎至令人惊异的地步。我们知道:自然,除了包括可认知、有形和明显外在的物质世界以外,同样还包括我们人自身一个内在的心灵世界、灵魂的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深渊。材料作品在这两极之间巧妙而直接地找到连接点,由此便呈现了物质的属性和穿透材质而存在的精神。通过作品我们观看艺术家的智慧及其与思维相对应的材质语言反映出来的意识价值、品质。

自然创造东西不需要人,而人所制造的东西自然并不创造。在自然中,效果是无意识的但有规律。我们感受到物质中的美,先是惊异,然后才是认识,继而转变为存在于人的表现欲望中的制造,艺术由此产生。然而人的制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所以艺术家面对无处不在的物质材料,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再创造,然而一旦选择了就不自由了,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限制。艺术家的智性除了表现在对物质感应的敏锐,同时也反映在对待种种限制的逃避、利用、转换和打破的动作能力上。艺术智商的高下正是由限制而测试出来的。材料作品在不自由中创造了自身的语言审美价值,其发展经梳理我以为有以下三个阶段:

材料介入艺术作品,仅以材质的特征改善、丰富或加强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力,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补充,无疑使许多人感兴趣。事实也证明,与使用材料相关的精密制作技巧确实有诱惑力,有想象力的个人在表达技能上会产生成就感,但这仅仅是材料在艺术作品表达过程中的辅助手段而已。我以为这是材料在艺术表现中的初级的从属阶段。

材料的质性表达才真正进入审美语言阶段。材质的本体展示,直接将其属性在感知层面进入“此时此刻”的认同、欣赏。由于其不可取代性而展示本质意义。所有的物质因素在人们的经验中都有“基本记忆”,而艺术家的个人能力充分挖掘物质属性审美价值,用多种手段展示其“基本记忆”。这也是一种有感性意义的发现,这种发现在某种程度也属于创造。由于更客观的独立提升,排开相关和连带的现实功能属性,就使材质的“视觉潜质”得以浮现。只有在艺术的特定时空中,“此时此刻”我们才真正认识或在审美经验中将品质实现“观看”,丰富了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知觉,进而在物欲意识层面实现了诗意特征的情感化。我把这称为第二表达阶段,即材质本体审美的确立。

但是艺术除审美功能外,真正有意义的是精神提升,达·芬奇称之为“心灵问题”。艺术不是与世界的一致或冲突之间的选择,而毋宁是通过可以在作品中赋予自律现象,以章程的方式来建立那种客观化间隔的冲动,在当代艺术中更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人文关怀。材料作品在艺术中的表现,无论其文化联系如何都表明了一种特别的态度,在肯定人性主体的前提下并不把客体世界看作不能言喻的废墟之乡,而是看作一片可以从中获取养分的积极土壤。现代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世界3”的理论,更丰富扩展了我们对客体的认识。这种超越传统审视的眼界和态度,就有可能从内心精神层面对外界材质形成再生语言,和由这些语义所暗示、提携的物质本体的内在精神。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知觉灵性的艺术家能力之下,通过有效的消解或重构将物质功能属性或客体层面的“记忆”属性加以转换,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其实主体的人(艺术家)在开始选择材料和方式的即刻便在人格品质上得到肯定。尽管方法和过程都是使客观语言在形式化上雕琢,在外貌上寻求审美共鸣,从而显示主体自身与外部现实交流的凝聚点,但其中的智慧作用产生的精神穿透让人会心、感动而冥思品味。正是这种冥思品味才是通向更高意识的可能性进程。我以为这是最应倡导的第三阶段:物质内涵生命力的精神升华。

…………

材料作品在当代艺术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虽然在我国直接使用材料创作还是一个新近才引起注意的课题,但艺术的使命就是在所有主体和客体的领域中去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材料作品的广泛性正是艺术的自律使其从现存物象的神秘之中挣脱出来,带上个体灵魂的礼物自由自在地表现艺术自己的真理。

【注释】

[1]节选自周长江主编《解读材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1—23页。

[2]王岳川《原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