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六讲 艺术的类型特点

第六讲 艺术的类型特点

一、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分类的历史演变

人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而对艺术分类的研究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断地趋于细化和完善,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划分原则和分类标准。但是,艺术类型演化的规律是十分复杂的,类型的划分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不同艺术类型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丰富的过渡性、混合性状态,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新的艺术类型的出现,旧的类型的革新,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交融,不同民族艺术类型的影响与借鉴,构成了艺术类型的修正和突破,成为艺术类型得以丰富、发展、变化的主要方式。艺术类型的发展正是在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的。

对于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类别特点的研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大量的记载。尽管区分不是那么准确,但已显示出一种对艺术分类的思考。先秦《毛诗序》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汉代《毛诗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于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的艺术形式,这里做了比较清晰的区分。虽然不尽科学,但仍然符合当时艺术门类的实际。公元前476年,我国就有了“六经”、“六艺”的区分,古人根据人类启蒙教育的需要,把艺术和其他学科门类相提并论,把《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六种必修的科目。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等对文学类型都有自己的理解:“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怅,铭博约以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1]唐代,随着艺术门类的不断完善,对艺术的类型的探讨也日益深入,提出了诗、文、画既是不同的艺术,又有相通之处的观点。明清时期,艺术的类型日益丰富,除了一些基本艺术样式,又增添了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如话本小说、剧目。

“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触动了中国近代艺术类型研究的真正变革。在王国维、梁启超、鲁迅和蔡元培等人的倡议和努力下,在中国开启了一个以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为基础的艺术理论研究体系的新局面。如王国维关于“美的艺术”的阐释就反映出一种较明晰的艺术分类思想:“就美之种类而言,则建筑、雕刻、图画、音乐之美之存于形式,固不俟论,即诗歌、图画之美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材质适于唤起美情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2]蔡元培则在借鉴西方艺术分类理论的基础上,从中西具体的艺术史出发,对艺术种类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和阐发,他认为:“建筑、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有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音乐者,合众多之音,为有法之组织,以娱耳而移情者也”;戏剧则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它“演之以歌舞,和之以音乐,集各种美术之长”[3]。这种具有开拓性的对于艺术种类的划分,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的艺术分类体系。他们不仅仅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艺术类型术语,更主要的是对固有思维观念和理论建构方式具有根本突破和创新,打破了中国古代仅着眼于单一的艺术门类研究的既有模式,而突出和强调了对整个艺术门类的统一分类研究,对艺术类型研究具有实质性的贡献。

真正具有现代形态的对艺术类型的研究是对近代艺术分类研究的一个延续和拓展。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是人类生命的表现,提出“按照各种艺术所凭借以表现的感觉,分别艺术的门类”的依据;40年代,蔡仪认为“艺术的种类应该就是根据艺术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美的种类来分别”,根据这一原则,他把艺术分为单向美的艺术(如工艺美术、音乐、建筑、舞蹈),个体美的艺术(如雕刻、绘画)和综合美的艺术(文学、戏剧、电影)三种类型。李泽厚根据主体对客体发生审美关系时主客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提出两条艺术分类原则,一是表现与再现原则,一是动与静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互相交叉:“按这原则,艺术就可以分为下列几种:(1)表现,静的艺术——这是实用艺术:工艺、建筑;(2)表现,动的艺术——表情艺术:音乐、舞蹈;(3)再现,静的艺术——这是造型:雕塑、绘画;(4)再现,动的艺术——这是戏剧、电影,因为这类艺术的物质材料的综合特点,故名综合艺术;(5)语言艺术:文学。”[4]

相对而言,西方对于艺术类型的探讨要系统一些。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对艺术的分类就已经有所认识,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分类标准,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柏拉图根据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针对生产性艺术和模仿性艺术的不同特点,“把艺术分为‘厚生学’,即利用自然中存在之物的技艺和‘创造学’,或曰创造自然中不存在之物的艺术。他把打鱼、狩猎这种技艺归入‘厚生学’,又把‘创造学’分为三种,即直接为人服务的、间接为人服务的(如工具制造)和从事模仿的”[5]。这种分类原则为后来区分实用艺术与美的艺术奠定了基础,并对其后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分类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首先表现为人类的活动,是人的能力的具体表现,而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所以单纯地建立在人的本能、经验或习惯上的活动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模仿的艺术”的概念。《诗学》一书写道:“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艺术可区分为史诗、戏剧、美术、音乐和舞蹈等不同的类别。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通过对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细致的区分,明确了时间艺术(诗歌)和空间艺术(绘画)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既是题材上的,也是形式上的。他认为,根据选材和使用媒介等方面的不同,诗歌可称为时间的艺术,绘画可称为空间的艺术。在他看来,诗以语言为媒介,擅长于表现动态性的情节和事件的运动发展过程,而短于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而绘画使用的颜色和线条各部分在空间中是并列的,擅长于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却短于描绘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二者各有其特殊的表现规律,也各有其局限性。莱辛对于艺术分类的论述,尽管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将诗与画的区别绝对化的倾向,但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与莱辛同时期的康德,第一次以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美学体系来探讨艺术的分类。康德认为,美是审美观念的表现,要对美的艺术进行分类,应该把艺术类比人类在语言里所使用的那种表现方式,以便能使人们尽可能圆满地相互传达概念和感觉。康德认为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三种形式,即文字、表情和音调,这三种表现方式的结合可以完整而准确地传达相互间的概念和感觉。与此相适应,康德把美的艺术分为语言的艺术(文学、雄辩术、修辞学)、造型的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感觉游戏的艺术(音乐、色彩装饰)这三种类型。更重要的是,康德在对艺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还看到了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戏剧是雄辩术和绘画的表现方式的结合;舞蹈是音乐和形象的游戏的结合;歌唱是诗和音乐的结合;歌剧则是歌唱和戏剧的结合,等等。在今天看来,康德的这些观点虽然未必完全正确,但却看到了艺术必然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相互借鉴中求得发展的历史趋向。

康德之后,黑格尔根据其对“理念”的显现的理解,认为多种多样的艺术类型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把理念作为艺术内容来掌握的方式不同,因而理念所借以显现的形象也就有分别”。因此“内容和形象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是区分艺术类型的“真正的基础”。他认为艺术的发展经历了象征型艺术(建筑)、古典型艺术(雕刻)和浪漫型艺术(绘画、音乐、诗歌)这三种类型。黑格尔关于艺术分类的理论是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精神经物质然后又重返精神的过程,艺术美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在象征型艺术中,物质和精神是不和谐的,物质大于精神,艺术美尚未获得独立的地位,精神还是隐寓于物质之中,因而是抽象的,建筑是这种艺术类型的典型代表。而古典型艺术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契合,它也是艺术的理想形式,其典型形态是希腊雕刻艺术。发展到浪漫型艺术,艺术美则彻底摆脱了物质手段的束缚而直接表现精神性的内容,达到了艺术发展等级的最高阶段,诗歌、音乐和绘画就是这种艺术类型的典型代表。黑格尔的艺术发展史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美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的性质,但囿于哲学观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的理论无法囊括丰富的艺术类型,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日本当代艺术家渡边护在其《艺术学》一书中,曾将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艺术分类理论和学说概括为八种典型的分类模式,它们是:(1)自由艺术(文学、绘画、雕刻、音乐、戏剧等)与应用艺术(建筑、工艺品等);(2)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等)与时间——空间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3)描写艺术(绘画、雕刻、文学、戏剧、电影)等与非描写艺术(建筑、音乐、装饰艺术等);(4)叙述艺术(叙述人生事件的小说、叙事诗、戏剧、电影等)与形成艺术(形成作品的音乐、舞蹈、抒情诗等);(5)完成艺术(如各种造型艺术)与演出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6)单一艺术(绘画、雕刻、建筑、器乐、文学、装饰艺术等)与复合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7)根据感觉性的分类(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听觉艺术——音乐;想象艺术——文学;依靠各种感觉的结合的艺术——戏剧、电影、舞蹈);(8)根据材料的分类(作为物体的艺术的造型艺术;作为声音的艺术的音乐;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戏剧;作为映像艺术的电影;作为身体艺术的舞蹈)。这种对形形色色的艺术类型的概括和总结,拓展了我们的理论视野,为更细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艺术类型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理论视角,也便于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差异,在艺术分类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即便这样,它也远没有穷尽历史上关于艺术分类的各种学说,艺术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划分标准的局限性。

在整个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无数种艺术分类的理论和学说,这里也只能对那些较有影响的艺术分类学说作一个大致的介绍。从对这些艺术分类理论的简单梳理中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艺术分类理论这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也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的演变过程。由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依据的标准有别,艺术的分类体系也就多种多样,因此也就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分类体系和标准,但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认识能力的逐步深化,人们对艺术种类的划分也向着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研究艺术分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揭示各种不同种类艺术的审美特性,来探讨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对复杂的艺术系统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创作和鉴赏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艺术分类的几种主要形式

对艺术的探讨随着艺术类型的拓展,也在不断细致化,至今仍然没有非常科学的划分方法。但是从这些划分的探讨中,我们仍然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艺术门类之间的不同和共同点。

总体来讲,在艺术门类的探讨中,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从艺术存在的方式出发,可以划分为空间艺术(包括建筑、雕塑和绘画);时间艺术(包括音乐和文学);时空综合艺术(包括舞蹈、戏剧和电影)。

从艺术运动的方式出发,可分为静态艺术(建筑、绘画和雕塑);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

从艺术表现生活的方式出发,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影视艺术);表现艺术(建筑、音乐、诗歌、舞蹈等)。

从主体对艺术的感受方式出发,可分为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视听综合艺术(戏剧、影视艺术;想象艺术,文学)。

以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依据,把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实用艺术(包括建筑、园林、实用工艺、书法)、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

当然,任何一种艺术分类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因为在艺术的演变过程中,后起的艺术样式往往是在对原有的艺术的借鉴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往往也能孕育催生出许多新兴的艺术样式。艺术门类的命名,除了依据基本的分类依据外,还必须参考其他原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分析,才能尽可能地体现艺术类型发展演变的规律。

(三)艺术门类体系

根据人们在艺术分类中所采用的与艺术关系密切的几个主要思考角度:即艺术的存在形态、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艺术表现所采用的特定的物质手段等,我们把艺术分为以下六大门类:

美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舞蹈、音乐、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戏曲)、视像艺术(摄影、电影、电视)。

二、几种主要的艺术类型

(一)绘画艺术

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指采用造型手段塑造形象,通过视感官而接受的各类艺术类型的总称,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在西方,“美术”与“艺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等。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具有“美术”的含义,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他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中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随着艺术的发展,“美术”逐渐从艺术中分离出来,专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1.绘画

绘画艺术是运用色彩、线条和形状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内创造的静态视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虽然同属于视觉艺术,但同建筑和雕塑相比,绘画则有自己的特色。建筑和雕塑都是在三维空间内展现的艺术,而绘画则是主要在二维空间内表现的艺术形象,在视觉创造上追求一定的形象的虚幻和想象性。同时,绘画的这种空间性和造型性又是通过色彩和线条为手段表现出来的,虽然建筑、雕塑和工艺也强调线条性和色彩表现,但都难与绘画相比。

综观绘画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种体系;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创作的技法来分,绘画又可分为帛画、壁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粉笔画等;从题材和内容等方面还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来看,绘画也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绘画的划分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即使是同一幅作品也可以定为不同的类型。

img44

一张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年画

这里,我们仅对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略作介绍。

中国绘画与意境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指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主要采用毛笔、墨或颜料等,在宣纸、绢帛上作画。中国绘画对笔、墨的重视,明显地区别于西方,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讲究用笔和用墨,其绘画用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形状;在用墨上,往往通过墨色的渲染,运用烘、染、泼、积等手法,来展现大千世界的缤纷。

中国绘画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画的特色。与西方画相比,中国传统绘画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画法自由灵活,不注重逼真地再现现实,而主要以抒写自己的心意为上。这就使得整个中国传统的绘画,冲破了焦点透视的约束,而多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打破了视觉局限的限制,把百里景象尽收眼底,作者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他者,展现出与西方追求逼真的绘画方法完全不同的艺术境界。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世人所无法企及的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宋代汴京的一派祥和景象。与西方传统绘画刻意追求逼真不同,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强调写意,在构图时,中国传统的绘画并不在于像不像,却反而注重“似与不似”的效果。如齐白石在画虾时,遵循“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不似的追求,并没有使欣赏者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反而更深化了对画面的丰富感想。而郑燮在画竹时,更是明确地表示所画之竹,既是眼中之竹,更是心中之竹的写照。

img45

郑燮笔下的竹。在中国艺术中,竹不仅是艺术家反复表现的自然之物,更是艺术家的精神图腾。

img46

中国画家的这种对时空局限的忽视,同样与中国传统士人的人生理想和意趣追求分不开。受儒、道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国士大夫常常把人生的理想,人格的高洁寄寓在自己的诗文书画里面,他们在绘画时追求的“不似”其实就是他们人生的感悟,理想的寄托,而这些又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处处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味道——“神韵”。虽然绘画艺术与文学比较,形象性要强烈得多,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却能把潜在的意向隐含其中,让你在欣赏时同样浮想联翩,感慨不已。因为在绘画时,画家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往往运用一些独特的艺术手法,讲究“虚实相应,无画处皆成妙境”,巧妙地运用画面空白处理,造成言不尽意的效果。在这方面,我国有许多有趣的记载,如古代的绘画考试,就直接考应试者的这种联想能力,一幅“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已经使人品味,而“踏花归来马蹄香”则纯粹在考应试者在意境方面的思考能力。所以当我们看到画中一渔人悠闲地躺在小船上吹笛时,就会心领神会这一份心境,而当我们欣赏到踏春归来的马在路上行走,蜜蜂萦绕马蹄不去的情形时,则会会意地一笑。同样,齐白石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所作的命题画,更是意趣无穷。画面上并没有出现哪怕是一只青蛙,而是画了游出山泉的几对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情趣盎然,意境无限。

与中国绘画讲究意境、讲究情趣的意念一致,中国传统的绘画往往是抒情的,它基本上是画家心态和意念的载体。画家在绘画时既传承了绘画的技法的探索,又寄托了不尽的心绪意念,既是自己人生理想的表达,又是当时心态的体现。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绘画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深刻的美学思想。因此,中国画家在绘画时也常常把寄托自己情感的诗文、书法与篆刻艺术相结合,诗、文、书法艺术融为一体,增添了绘画的民族性和艺术魅力。

img47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全新地阐释了中国绘画的时间理念与空间哲学。

油画及其特点

西方的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原始时代的洞窟壁画,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高峰,到20世纪的现代艺术,形成了一道与中国传统绘画相对照的亮丽风景。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形式,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14、15世纪时,欧洲北部的尼德兰,凡·艾克兄弟首先用植物油调配出性质稳定的调色剂,使油画技法日臻完善,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油画艺术传入中国。与中国画法不同,它主要运用快干油(亚麻仁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作画,造型感和色彩表现能力较强。

一般来说,15世纪到19世纪是古典油画时期,油画技术经由尼德兰画家的改进,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油画虽然也有写实作品,像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还是以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居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曾以圣母为题材而独领风骚,他创作的《圣母的婚礼》(1504)、《美丽的园丁》(约1506)和《西斯廷圣母》(1513)等作品都是以圣母为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油画,突破了中世纪的平面装饰格调,采用透视、明暗对比手法,极力拓展绘画的二维空间,名家辈出,名作纷呈。18世纪末由法国开始的大革命,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变革,也在绘画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冲破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束缚,大胆地探索着绘画艺术的自身规律。19世纪以后的油画为近、现代油画,多表现现实生活,期间流派纷呈,佳作迭出,如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安格尔的布上油画《泉》(1856年),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德拉克洛瓦的布上油画《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写实主义代表作家米叶的《拾穗者》(1857年)和印象主义代表作家马奈的《草地上的晚餐》(1863年)等。20世纪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流行的时代,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没有像20世纪这样疯狂,虽然我们不能把20世纪与以前的文化截然分开,但是我们无法否认20世纪发生在艺术领域内史无前例的变化,与过去任何一次历史性的变革相比,20世纪出现的各种主义和思潮、惊世骇俗的反叛行为、强烈的自我主义和个性张扬都在说明这一个时期的特殊性。20世纪的绘画艺术也因此更具多变性和随意性,艺术风格也随之趋向多元化。诸如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小小世界》,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未来主义画家巴拉的《被牵的狗的动力》,构成主义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图》,达达主义画家杜尚的《泉》以及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记忆的延续》等。也许这些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西方20世纪绘画艺术的成就,但是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20世纪西方油画艺术的喧嚣与裂变。

img48

蒙娜丽莎

img49

西斯廷圣母

img50

img51

拾穗者

img52

小小世界

img53

亚威农少女

img54

红黄蓝的构图

img55

萨尔瓦多·达利作品《记忆的永恒性》,有强烈的主观超现实色彩。

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不同,西方的传统的绘画艺术有强烈的再现倾向,虽然这一倾向现在愈来愈淡化了。在传统的审美理念中,西方的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逼真,讲究比例的协调、色彩的搭配、明暗的对比,在绘画中引入光学、解剖学、几何学、色彩学等科学方法,严格以理性为规范,推崇焦点透视法构筑美的形象。与中国古代画家的以内心的“真实”为目的相反,西方的画家则总是以再现客观的、具体的时空为荣。从人对世界的认识出发,把绘画技法作为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并尤其注重对色彩的运用。细腻的观察和“光色感”建构了西方独特的绘画语系。但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则冲破了这种传统的绘画方式,推翻了“绘画是对自然的模仿”的古训,在某种意义上消解着或消解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区别。现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中西艺术的界限也在逐步缩小。

img56

玉凝聚了中国人全部的复杂情感与中国文化整体的底蕴精神。

2.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在造型上经过艺术加工,具有明显审美性质,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工艺的总称。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理念与审美情趣,但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形式,虽然工艺美术以其外在形式的美观和独特区别于一般日常用品,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但其审美层面仍然附着于实用层面。因此,工艺艺术的创造,除具备视觉审美的满足之外,还应该考虑其实用功能,这正是工艺艺术的基本特性。

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造型艺术中最庞大的一个门类,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做进一步分类。如根据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把工艺美术分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牙雕工艺、木材工艺、玻璃工艺、染织工艺,等等;根据制作方式,可分为手(传统)工艺、机械工艺。而当代中国学界通常按用途(功能)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前者是经过一定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我们今天所普遍使用的茶具、灯具、玻璃器具、家具等;后者则专供观赏和摆设用的工艺艺术,它们已经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而不单独具有实用功能了,如珍珠、景泰蓝、玉器、根雕、剪纸、刺绣等。

img57

剪纸艺术中积淀了华夏文明的全部基因。

img58

民间刺绣集中表达着中国人的美好愿望。

img59

在木雕中,中国人的宇宙和谐理念得到了形象阐释。

工艺美术的造型性

视觉审美因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造型的美观,这一点在工艺美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工艺美术的造型本身包含有强烈的装饰色彩,是人类自觉运用各种形式要素包括色彩、材料等形式语言,借助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各种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改造,形成符合人们视觉习惯,并对人类的审美心理起一定的引导作用的艺术样式。工艺美术不仅仅是对事物惟妙惟肖的模拟和再现,而且通过这种模拟传达和表现特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造型时,材料构成其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的材质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因素。工艺美术师在工艺造型设计中非常重视材料本身的天然素质,很多工艺美术作品是以材料见胜,这与其他艺术是截然不同的。如我国汉代的羽人骑天马的玉雕,运用洁白光润的羊脂玉,以圆雕形式雕琢而成,整个形象包含仙人盗药,天马行空的创作构思,成功地运用了材质因素,使整个玉器玲珑剔透中闪现出一种超越的梦幻般的色彩。

工艺美术的实用性

img60

长信宫灯

工艺品在本质上是离不开实用性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是工艺艺术的主要特征。但它的“审美”本身是作为一种生活“实用”的需要而安排的,与文学、音乐、绘画那种双向交流的审美艺术有本质不同,在运用形式因素进行视觉造型时,首先考虑的也应该是其实用价值的高度利用。如果单纯从审美属性出发,而背离了工艺用品的实用功能,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工艺用品的性质,这也是与其他美术形式的根本区别所在。作为工艺品的装饰画,不论其采取何种形式,都明显地带有程序化流水制作的感觉,缺乏艺术家活泼的个性气息,与画家的创作或临摹完全不同。因此在考虑充分发挥其视觉审美条件的前提下,工艺用品要充分考虑其实用功能。如历史上有名的长信宫灯,灯具是以一位年轻的宫女双手执灯为造型,灯的各个部分包括宫女的头部和手臂都可以拆卸,灯罩可以开合以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宫女的右臂实际是灯烟的通道,其视觉审美形象与实用功能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与统一。

img61

建筑在不同人视角中的不同形态,构成了其超越于实用功能的独一无二的美。

(二)建筑艺术

img62

建筑的古典美

建筑艺术,是以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为载体,按照一定的技术原则,结合人们的审美习惯,通过对空间的艺术处理形成的集审美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建筑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样式之一,应该说,人类建造建筑的主要目的是实用,是为了挡风遮雨,为了在自然界中有一个栖居之地。《周易》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墨子·辞过》中也说:“室高足以辟(避)湿润,旁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可见,原始先民创造建筑的原初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还谈不上什么审美内涵。但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用了,人们越来越要求建筑的视觉意象,在整体布局的统一,比例关系的协调,色彩搭配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使建筑逐渐艺术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建筑是一门艺术。

根据建筑的特性,我们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从建筑的材料出发,可以分为木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轻质材料建筑等;从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住宅建筑、工业建筑、教育建筑、公共建筑、娱乐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园林建筑等等;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洛可可式、国际式等;从建筑流派分,又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img63

建筑的现代美(T1:上海金茂大厦;T2:浦东机场;T3:高架道路)

与其他艺术相比,建筑艺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实用性与空间性

首先,建筑设计和建造总有一种目的,或为了实用或为了纪念等,总有一定的功利性。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实用性原则。无论是住宅,还是纪念性建筑、娱乐性建筑,尽管它们的实际功能不同,艺术风格各异,但是它们在建造时都必须遵循实用性的根本原则,而作为建筑的其他艺术特性,从根本上讲,都是其实用功能的延伸,建筑艺术中的艺术成分和审美层面总是依附在建筑的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

img64

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形式

建筑的实用性无疑是建筑的根本特性,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的其他许多特点。而为了实现建筑实际功能,必然对建筑的实体与空间有一定的要求。老子曾经说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建筑的实用功能正是建筑在其空间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了空间的存在,就失去了建筑的使用意义。而空间的形成,又恰恰是对有形的实体如墙、门、窗、柱等要素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筑特别重视实体与空间的安排与处理。如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横向铺排的群体组合方式,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私人住宅,都强调实体和空间的互相搭配,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各种空间组合。西方古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组织,讲究在庞大、封闭的建筑物内部展开空间序列,力求建筑空间的统一、严整。可见,建筑的实用功能是建立在空间意象之上的,建筑借助材质、地势、环境等建筑元素的组合,构建出灵活多变的空间意象,明显地区别其他造型艺术,形成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使建筑成为空间的艺术:“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进行中来感觉它的效果。”[7]

韵律美

img65

上海东方音乐厅建筑的内部结构

韵律是中国建筑艺术美的一个重要语汇。起伏的山峦、荡漾的水面、飘浮的行云、缕缕的和风,都能给我们以韵律感。听觉艺术就是通过韵律来达到和谐,建筑艺术的韵律感则通常用相同或相似的构件按各样规则排列而显示出来,使建筑在立面,或在内部空间,或在布局上获得统一、和谐的效果。如故宫建筑群,各种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在阙、御道和回廊的联结下,在一个封闭的四合体系里,沿着中轴线渐次展开,有序曲、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并且强有力地贯穿、组织了其间的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层次的和谐。步行其间,就像是在聆听一首庄严的进行曲,而每一个建筑物,正是这曲辉煌乐章的休止符。也只有这时,才能使人更深刻领悟出建筑何以会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又何以会是流动的建筑。我们在建筑中听到了音乐,看到了韵律,更体验到了和谐。为此,德国哲学家谢林(Schering,1775—1854)曾赞成把建筑艺术比喻为“凝滞的音乐”[8]

img66

建筑的韵律美

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建筑在追逐理想化的表现上,又与特定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相契合,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建筑艺术在建造时通常要考虑比例的协调、色彩的装饰和造型的优美。如希腊神庙的柱式中,各种柱式下粗上细,下重上轻,整个柱式分柱础、柱身和柱头三部分,柱身上刻有凹槽,下由柱础相托,上与檐部相连,在视觉上既显轻盈上升之感,又有坚实沉稳之势,使来自顶部的压力与底部的支撑力之间处于一种完美的静态平衡之中。每种柱式都具有严密的模数关系,各部分的比例关系都按照人体的比例来设计。建筑艺术的美,充分体现在对比例、均衡、匀称、尺度等建筑形式美原则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中。“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座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主要因素……事实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9]

(三)雕塑艺术

雕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原始人类所使用的石器中,就有石制的雕刻品,法国罗尔特洞内发现的刻在兽骨上的鹿群,也是原始人留下的雕刻品。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雕塑是借助视觉与触觉器官,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的真实可感的形象的造型艺术。其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雕塑艺术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变。从制作工艺来说,雕塑可分为雕和塑两大类。雕有石雕、玉雕、木雕、骨雕等;塑有泥塑、彩塑、陶塑等。从制作形式来分,雕塑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圆雕是没有任何背景装饰的立体雕塑,它是雕塑中比较重要的艺术样式,主要通过对雕塑形象视觉的动态处理来传达创作理念。浮雕是雕塑在特定的背景上,通过凹凸的艺术处理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样式,因凸起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高浮雕、中浮雕和浅浮雕。透雕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而成的。透雕艺术设计讲究精致和装饰。从体裁划分,雕塑又可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等;从雕塑的样式来分,还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的差别。

img67

汉代鼓乐人陶俑雕塑

img68

古代画像砖中的高浮雕造像

img69

古代画像砖中的浅浮雕造像

img70

史前时代采用透雕工艺技术的木梳

img71

采用圆雕工艺的唐代陶马俑

人体的艺术

传统的雕塑所表现的对象主要是人(现在也有许多抽象的雕塑出现),通过对人的生命活动的独到的体察和把握,去表现人的内在本性,表现艺术家对社会的思索。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来自人体,在雕塑中,他尤其重视人体艺术,特别是裸体。西方著名的雕塑如《掷铁饼者》、《维纳斯》、《拉奥孔》、《大卫》等都是这类艺术的优秀之作。黑格尔进一步认为雕塑的任务,以显现内在心灵的“永恒的静穆和本质上的独立自足”为主要目的。雕塑所表现的人物,不仅仅停留在人体外在形态的刻画上,还必须通过人体造型显现内在精神和意蕴。雕塑要通过人体展示给人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对人的命运的感发。面对《维纳斯》,我们并不会产生非分之想,而是沉浸其中,从中体味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光芒。它可以激励我们从逆境中站起来,勇敢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坎坷,它可以启发我们去珍惜美好的生活,去感受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份甜蜜……

雕塑既是对人体的形体的刻画,又突破其原有的形体的单纯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对自然形体的表现仅仅是一种手段,如罗丹的《思想者》,人的沉思状态是每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但是《思想者》所传达的却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生命存在的整体的思考,对人类整个生存状态的关注,这是每个个体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面对它,我们个体日常生活状态的一切不如意都会淡化,它引发你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而不是个人命运的岌岌之危。

寓动于静的表现方式

雕塑是静态的视觉艺术,但好的雕塑却以传达动态的力量为其主要特色,因此在塑造形象时,如何选择有意义的瞬间形象,在静态中包孕运动的态势是雕塑艺术的又一个特点。在成功的雕塑作品中,动态和静态总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如米隆的《掷铁饼者》,就是如此。作者选取了运动员在投掷铁饼时,铁饼即将从手中投出的一刹那,从运动员身体的动势来看,他全身的肌肉已经绷紧,凝聚着巨大的爆发力,也许你稍一转身或者一眨眼,手中的铁饼就会脱手而去,紧张的氛围让欣赏者也屏息凝气。而《拉奥孔》则选取了拉奥孔父子三人在被巨蛇缠身,痛苦挣扎的瞬间形象。从那扭曲的形体动作,肌肉的绷紧状态和痛苦万分的情状中,我们仿佛体验到拉奥孔父子死亡前的苦痛和哀号。虽然选取具有包孕性的动作是莱辛在谈绘画时提出的,但是在雕塑中也处处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img72

维纳斯

img73

掷铁饼者

img74

拉奥孔

(四)舞蹈艺术

舞蹈,是经过对人体动作的加工、提炼,通过空间姿态与流动的人体造型的完美融合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映生活审美属性的演出艺术。

1.主要舞蹈样式

作为早期人类的艺术形式,舞蹈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手挽手跳舞的彩盆,早期的舞蹈与原始人类的各种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常常是歌、舞、乐三位一体,既是图腾崇拜,又是歌舞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逐渐从日常生活的功利约束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艺术样式。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体系,其种类一般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一种娱乐性舞蹈,它局限性较少,动作也相对简单,人们容易把握。艺术舞蹈主要是经过专业的舞蹈家创作或整理后,在舞台上演出的艺术作品。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主要是这类舞蹈。艺术舞蹈又有许多种类,按表演人数,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按表演内容和方式,可以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按表演风格,可分为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芭蕾舞等。这里我们仅选择几种典型的舞蹈类型加以介绍。

img75

舞蹈

古典舞

古典舞是有严格规范的舞蹈样式,它是舞蹈家在对民间舞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高艺术技巧,而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典艺术风格的舞蹈作品。我国的古典舞形式多样,异态纷呈,在表演中,讲究手、眼、身、法、步的结合,具有鲜明的表演性和形象性。

民间舞

民间舞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我国的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流行于汉族的传统舞蹈如秧歌,富有浓郁的喜庆色彩,是节庆日的基本欢庆方式之一。而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如傣族的孔雀舞,优美、流畅;维吾尔族的塞乃舞,活泼、开朗;蒙古族的筷子舞豪迈、奔放。民间舞一般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和浓烈的地方特色。

img76

古典舞

现代舞

现代舞是指产生年代较晚,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与传统舞蹈有明显差异的舞蹈样式。它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创始人为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摒弃了古典舞蹈的规范化倾向,多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用新的舞蹈语言演绎人的内心世界,与现代其他各类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

img77

民间舞

芭蕾舞

芭蕾舞是法文Ballet的音译,它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20世纪20年代后风行欧美,并传入我国。在长期的实践中,芭蕾舞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训练模式,运用屈、伸、托举、滑动、跳跃、急冲、旋转等舞蹈动作,传递人物的思想情感,推动剧情的发展。芭蕾舞动作一般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注意脚尖的运用,芭蕾舞演员在表演时一定要保持重心的平稳,在做各种舞蹈动作如托举、旋转时始终呈现优美的姿态。现代芭蕾舞剧借鉴并吸收各种艺术语言如音乐、美术、戏剧等,作为表现手段,丰富了芭蕾舞的语汇,拓展了芭蕾舞的表演空间。

img78

舞蹈:通过身体空间的营构释放精神的能量。

img79

芭蕾舞

2.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

舞蹈艺术的动作性

舞蹈艺术主要依靠人体各种动作塑造艺术形象,在舞蹈中,人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深刻的内涵,眼神、手势、步法都成为舞蹈艺术塑造形象,传递情感的符号。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舞蹈艺术中的人体动作,是经过选择、改造过的舞蹈语言,以其鲜明的程式化倾向明显区别于一般的日常生活动作,如中国民族舞蹈中的“十字步”、“探海”、“卧鱼”,芭蕾舞中的“单腿旋转”、“迎风展翅”等,都已经脱离了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而成为一套艺术规范,它们与其他一些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能够清晰地表达各种思想情感,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舞蹈动作与现实生活动作有明显区别,这一特征使舞蹈动作不同于现实生活,而具有明显的节奏性和韵律感。舞蹈的节奏一般指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节奏是舞蹈表演的基本要素,它能使同样的动作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为了加强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舞蹈总伴随着音乐,是一种节奏化了的人体动作的呈现。

舞蹈的情感性

舞蹈艺术形象主要凭借富有节奏、韵律的人体动作来实现的,它不是以再现生活场景为目的,而主要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为倾向。舞蹈中几乎不存在细腻的故事情节,表演的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另外一个特点。古人云“歌以叙志,舞以宣情”,舞蹈艺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动作,经由音乐的伴奏,可以直接触及人类心灵的隐秘之处。这一特点使舞蹈艺术最终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人类精神世界、心灵生活的表露。优秀的舞蹈艺术总是在强有力地表现内心情感变化状态过程中,传达出时代的生活观念。舞蹈艺术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娱人,使人在视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对人的心灵起着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在舞蹈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的“情绪舞”,如《红绸舞》、《花鼓舞》等,它们主要是抒发一种热烈、欢快的情感,而缺乏叙事性,但这也并不能否定舞蹈艺术的叙事能力,有些舞蹈如《再见吧,妈妈》等就有叙事成分。

img80

俄罗斯芭蕾舞团表演的芭蕾名剧《天鹅湖》造型

舞蹈艺术的表演性

同时,舞蹈艺术又是在舞蹈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实现的,没有演员的表演,很难实现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表演性成为舞蹈艺术的又一特色。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深有体会地说:“舞蹈属于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舞台现实,有赖于合格的解释者,即舞蹈表演家。”[10]同样一部《天鹅湖》,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带给欣赏者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在表演《孔雀舞》时所传达的美好意念,也与众不同。舞蹈演员的素质和表演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舞蹈的第二次创作与加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舞蹈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风格。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经由乌兰诺娃的演绎,变得更加深情感人,其表演艺术使人感同身受。因此,舞蹈艺术在本质上是依靠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实现的,离开了演员的表演,舞蹈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五)音乐艺术

img81

交响乐队

1.音乐的类型

音乐是听觉艺术的主要形式,它通过音节的高低、强弱、长短等形式排列、组合,构成表达人类或个体心灵的艺术形态。在审美形态上,音乐主要依靠声音的有节奏的变化运动,诉诸听觉器官,激发欣赏者内在心灵丰富的情感与想象,从而引发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共鸣。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态。音乐艺术种类,按表现手段或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以人声歌唱为主的音乐,根据人们歌唱的特点,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独唱、重唱、合唱、对唱;我国的声乐还有民歌、美声和通俗三种区分方法。器乐是指用乐器发声来演奏的音乐,器乐按演奏人数可以分为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按使用乐器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管乐、弦乐、管弦乐;从体裁形式又可以划分为序曲、组曲、夜曲、进行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舞曲、协奏曲、交响曲等。

音乐的渊源要追溯到原始社会,迄今发现的乐器中,有用长毛象或鸟类骨骼制成的乐器,也有用陶器制作而成的陶埙,更多的则是用石头制作的乐器,如石磬。我国的音乐,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的伯牙、师旷、晏婴等都是有名的音乐家,我国汉魏时代的乐府机关对我国乐曲的搜集和改进,做了大量的工作;隋唐时期的燕乐和元代的杂剧、昆曲以及现代的京剧,都是我国音乐的瑰宝。我国古代的音乐既有传统的特色,又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编钟,共六十四件,重达两千五百千克,音域宽广,音色嘹亮,音域贯穿五个八度组,高、低音明显,基本可以完成现代乐曲的演奏。我国的民族器乐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从古筝、琵琶到笛子、唢呐、二胡,都有独到的民族风格。

img82

裴李岗文化出土的原始骨笛

img83

原始摇响器

img84

出土的原始社会的石磬

img85

古琴

img86

战国时期的编钟

西方的音乐文化同样十分发达,交响乐是西方音乐的主要代表,根据演奏方式、乐器性能和表现力的不同,可以分为用弓拉的弦乐、用嘴吹的管乐。管乐因乐器材料的构造不同而分为木管乐和铜管乐,用手敲打的打击乐。管乐器音域宽广,演奏灵活,表现力强,在交响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弦乐器中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种,每种乐器中都有一位首席演奏员。管乐器音色多样,在整个演奏中起着调和作用。打击乐主要从节奏上强化乐队的音响效果。交响乐是高级、完备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结构严谨、表达细致入微。它通常有四个独立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快板的奏鸣曲,第二乐章是以抒情为主的慢板,第三乐章是快板,第四乐章是总曲。交响乐音色多样、音域宽广,变化万千,能强烈地震撼观众的心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交响乐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曲家,有古典主义代表海顿、贝多芬和莫扎特,有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舒伯特、李斯特、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等,他们为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img87

贝多芬

2.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

抒情性

黑格尔在谈及音乐时曾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11]苏珊·朗格也直接把情感的表现视为音乐的本质,认为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诉诸情感的艺术。它缺乏视觉艺术的造型能力,却擅长于表现人的最隐秘的空间——情感。如果说其他艺术在表现情感时都有一定的依托或含蓄的话,那么音乐对情感的表现则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音乐对情感的传达是通过音乐特殊的语言——旋律和节奏来实现的。旋律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组合成不同的调式,从而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旋律大多能独立传达情感,优美的旋律和舒适的心情,剧烈的旋律和紧张的氛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旋律对情感的表现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响的强弱、长短等有规律的组合,它可以强化或减弱旋律对情感的传达。缓慢的旋律、压抑沉重的节奏,可传达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欢快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则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趋于一致而合,如《春江花月夜》。旋律借助和声、复调、曲式等表现手段的配合,可以表达更微妙的心灵世界。作为听觉艺术,音乐可以传达人类的各种情感体验,却难以表现抽象的理念。贝多芬写《F大调弦乐四重奏》时,正沉浸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之中,他的朋友在听了他的音乐后,立刻联想到了依依惜别的恋人。事实上,音乐正是借助于人们情感中某些相通的东西,通过旋律和节奏传递给人,从而起到感染人、鼓舞人心的作用。

img88

二泉映月

img89

春江花月夜

表现性

表现性是一切艺术的基本功能,而音乐艺术的表现性是通过乐音诸多性质的排列状态如节奏、旋律、和声等系统组合而成的。音乐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在表现形象时的特性。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不擅长描写和说明,却能使人在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人生。音乐艺术所创造的意象,重在表现,音乐主要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听觉艺术,它依靠节奏、旋律等语言形式在时间中的流动传递情感,表达意象,无论如何也不能像空间艺术那样借助色彩、线条、光影把现实景象逼真地再现出来,只能借助听觉意象和心灵的作用,体会模糊的视觉意象。因此,音乐艺术所传达的形象始终离不开想象力,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缺乏空间艺术的呈现性特点,听觉是其表现形象、传递情感的最主要的凭借。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的模仿性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音乐可以诉诸人的心灵,通过心灵世界的改造,表达意向,这也表明音乐意象有一定的可塑性。人的经历和心理的不同,在音乐形象的加工改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都可以体会《梁祝》带有一丝忧伤的缠绵,但谁又能真真切切地说出这缠绵和哀伤呢?虽然我们可以领悟《田园交响曲》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谁又能确确实实地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象呢?因此,音乐形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灵意象,它借助各种音响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并诉诸人的心灵,引发人们对音响的超越,并在这超越中完成对音乐意象的改造和加工,引发心灵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所塑造的形象一直在人的心中,也一直是空灵、通透的。优秀的传世之作,都可以带给人一种幽远、深邃的意境,像《高山流水》的高远,《命运交响曲》的震撼,《十面埋伏》的紧张,《春江花月夜》的恬静,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性。

(六)文学艺术

1.文学的基本特质

想象的艺术

文学又称想象艺术,是指以文字词语为媒介手段创造艺术形象,并借助于视听感官与想象参与,展现生活内容和审美情感的艺术。因为在这类艺术中,词语是一种重要媒介手段,也有人称之为语言艺术,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文学,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与其他艺术种类所使用的媒介手段不同,文学主要以语言这一特殊的物质手段,并借助主体感知、理解、情感的配合,创造出丰富多彩而为其他艺术所不及的特有的艺术意象。基于文学媒介的这一特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独到之处。

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文学语言既不像建筑、雕塑语言那样固定、具体,也不像以音响为主要物质手段的音乐那样有一定局限,词语凭借丰富的表达能力,和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能把从无限广阔的自然宇宙到细微复杂的内心世界,都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比其他艺术更为全面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文学艺术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主要是通过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塑造感性意象,这种文学意象所传达和唤起的情感,并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的,往往具有不可限定性和不确定性。主体需通过艺术想象,借助词语唤起的表象,把感知、情感、理性融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想象虽然是一切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共同基础,却在文学艺术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语言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并不像绘画、建筑和舞蹈艺术那样,可以给人一种视觉形象,而是常常流露出某种暗示,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讲,读者的想象力越丰富,获得的审美感受就会越深刻。

阅读的艺术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在本质上的最大区别,不仅在于其表意系统的差异,更在于其认知方式的不同。与视像艺术的观看或倾听不同,文学是需要来阅读的一种艺术形式。

“阅读”和“观看”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最先出现在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著述中,随后的叙事学和文化学的兴起,尤其是视觉文化的推广,被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学、艺术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域。

作为大众审美和文化接受的典型行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阅读”与“观看”的研究从纯理论走向结构和心理的分析,显示出极强的学科融合性和文本阐释力,成为国内外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意识形态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范畴,多以大众文化、个体审美经验的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视像文本的存在改变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方式,促使人们对文本的接受由“阅读”转向“观看”。

当下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处于微妙的转型时期,以往人们对于文学概念的传统认识往往与具体的文学语言艺术样式如小说、诗歌等同起来,显示出文学作品对文字的绝对依赖性。伴随着当代大众文化的勃兴,媒体传播对传统文学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学与影视传媒发生了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图片、视频和声音逐渐渗透到文学中来,甚至成为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文字不再处于独一无二的主导地位,相应的,人们的文学接受行为与社会认知方式也逐渐由“阅读”转向“观看”,于是人们自然忽略了文学作为“阅读”的艺术特点。与“观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方式(盲人除外)不同,“阅读”是人类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的认知方式。但在人们认知方式处于转型的这一时代,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伦理观念等还来不及走出“阅读”阶段,却已经转向了视像时代的“观看”阶段,因此如何研究文学艺术的“阅读”方式,在与“观看”的比较中把握二者对个体审美接受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分析文学文本和视像文本的本质区别,了解和把握当前社会个体,尤其是视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文学认知行为与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学艺术的主要类型

虽然文学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但不同的艺术种类,又有自己的特色。

诗歌艺术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最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一部完整的诗歌总集《诗经》,而古希腊时期也产生了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数的诗歌作品,诗歌的式样和内容也随之日趋丰富。一般而言,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特点来分,又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等。

抒情诗,主要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塑造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强烈的情感性是这类诗歌的特征。在抒情诗中,作者借助特有的词语,以想象为中介,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心理创造空间,在情感体验中实现对难以言明的艺术形象的把握和理解。

叙事诗,主要通过叙述事件,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但与主要以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如小说相比,叙事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简洁、明朗而又满含情感的。如我国古代民歌《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就是著名的叙事诗,在写人叙事时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

格律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写成的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一般注意句式的工整,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都是格律诗。欧洲著名的十四行诗也是格律诗。格律诗对字数和韵律都有严格的规定,更加注重节奏感和音乐美。

自由诗,也称新诗,一般对句式和韵律没有严格的规定,更加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我国在“五四”前后开始流行自由诗,自由诗历经变化,以情感性、意象化和大胆的求新精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成为现代人表达丰富的生活情感、传递复杂的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诗歌的主要特征

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一点使诗歌与小说、散文区分开来。诗歌主要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诉求,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运用反复的语言,通过上天入地的探寻的形象,热切地传达出一个高洁、伟大的爱国主人公的爱国情怀。即便是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也不同于小说,它在叙述时总用满怀情感的语言叙述和描写,使整个故事情节满溢着情感的光芒。通过有节奏的语言的铺排与渲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故事感染,而故事的细节却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诗歌在叙事和抒情时,总是以极其精致的语言,细心地经营文学意象。这使诗歌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有高度集中、凝练的特点,也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篇幅短小,在语言运用上也最凝练、优美。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诗人往往要字斟句酌,唐代诗人贾岛为了“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句子苦苦思索,杜甫为了写诗,有“吟断数根须”的经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广为流传。可见,诗歌的每一个词语都似乎有着千斤的气魄,它高度概括现实生活,具有含蓄、沉郁的风格特色。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往往会被唤起无穷的想象,觉得诗歌语言所呈现的意境蕴藉隽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散文艺术

散文艺术的主要类型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一切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包括经、史、传等各种体裁。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这里取后者的含义。散文是一种灵活多样、受约束较少的文学样式,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见长。一般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类型。

抒情散文主要以抒发主体的情感体验为特征,抒情散文常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呈现出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借助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欣欣向荣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情。叙事散文侧重以叙述为主,主要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和游记等,在写景叙事时包含作者浓烈的情感倾向,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夏衍的《包身工》便是著名的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主要指杂文,它篇幅短小,灵活自由,可以及时地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寓政治与文学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国早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就有了杂文的特征,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融嬉笑怒骂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说服力,成为现代杂文的经典。

散文艺术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以其选材范围广阔,表现手法的自由、灵活而著称。散文较少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大到宇宙星空,小至细微生物,都可以纳入其写作范围。它既可以抓住重大的历史事件,给予揭示和批判,也可以纯粹抒写自己的一刹那的情感。叙事、说理、抒情无所不能;天文、地理、时政兼可囊括。散文的这一特点,使散文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可行性也比其他文学体裁要大。历史上许多艺术家都曾涉足这一领域。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体现出来与众不同的特点。散文内容的广泛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散文在形式上看起来有一种散乱的感觉。事实上,优秀的散文都有一个高度集中、凝练的主题贯穿其中,做到了“笔断意连”,形散而神不散,虽然说的是一段经历、一朵浪花,记的是一时感受,下笔也忽东忽西,但作者的意念始终是一个。优秀的散文正是在这看似散乱的行文中,成就了灵活自如,娓娓道来的大家风范。

小说艺术

小说艺术的分类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展现具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在各类文学体裁中,小说以容量巨大、表现力强而见长。小说数量繁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题材分,有神话小说、传奇小说、历史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还有武侠小说、爱情小说、科幻小说等。根据表现形式又可分为话本小说、章回小说、日记体小说、现代派小说等。现代派小说又可分为意识流小说、魔幻小说和荒诞小说等流派。一般来讲,我们习惯按照其篇幅的大小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种类型。长篇小说容量大、篇幅长、内容多,擅长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再现复杂的历史事件。短篇小说篇幅短,容量小,人物少,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往往通过展现现实生活的某个片段,集中地刻画人物,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个现象。中篇小说介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间,既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有宏规巨制,也不像短篇小说那样情节短小,一般以几个人物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生活插曲,体现对生活的看法。

小说艺术的特点

一般来说,小说作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艺术,主要通过想象,借助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语言表达,呈现给读者一种相对可感的形象,并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来丰富、充实这一意向的艺术。小说有很强的虚构性,语言在再现生活时,既有强烈的感染力又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小说描绘的人物形象也就具有非常大的再创造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在塑造文学意象时,总是带有语言艺术的特征,它不以视觉冲击人,而是借助语言唤起人的想象,通过对文学意象的充实和丰富来达到感知的效果。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人物是构成小说的主要因素。提及小说,我们就会自然联想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见,小说是以主要人物的形象吸引人、感染人的。而人物的个性鲜明与否,也成为评价小说的重要依据。小说中的人物应该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使人一提及就有深刻的印象,如《红楼梦》中王熙凤表面热情,内心凶残阴险,《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勇猛剽悍等等。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外在形貌,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也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地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小说展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

小说也以叙述故事见长,小说的故事性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小说在叙事时具有完整性、曲折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与其他叙事性作品如叙事诗、叙事散文等体裁相比,小说善于把情节制造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很多读者都是在情节的感发下,完成对文学意象的丰富和再创造的。而小说的人物形象的活动,故事情节的展开,又都离不开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离开了环境,人物就失去了活动的场所。

想象艺术,是指以文字词语为媒介手段创造艺术形象,并借助于视听感官与想象参与,展现生活内容和审美情感的艺术。因为在这类艺术中,词语是一种重要媒介手段,也有人称之为语言艺术;其实,在语言艺术中,想象才是主要的参与机制,因此,想象艺术的主要种类,就是文学。因为目前所有的艺术概论教材都将文学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来探讨,且与文艺学研究对象有所重复,所以我们在本教材中不再对其进行专门的关注。

(七)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主要是通过视听感官,凭借人物行动、语言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塑造形象,表达生活理念和审美情感的艺术。一般来说,戏剧艺术由剧本、剧场、舞台、演员、道具、服装、音响、灯光等要素组成,并通过戏剧演员的表演实现。戏剧的欣赏和创造主要有赖于心灵器官和视听感官的配合,在三维空间和时间流动中呈现,所以也有人把戏剧艺术称为时空艺术。

1.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

戏剧艺术种类可以按表演的方式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按题材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等;按容量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演出形式,还可分为街头剧、活报剧、广播剧等,这里,我们按故事情节的性质,把戏剧的主要类型正剧、悲剧、喜剧分别加以介绍。

悲剧

悲剧艺术产生于古希腊宗教仪式,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叙述的是早期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和社会矛盾面前的剧烈冲突、斗争和毁灭的故事。古希腊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把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悲剧改为以人物对话为主,把人物性格的塑造与矛盾冲突结合起来,初步奠定了悲剧的发展方向,与其同时被称为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使悲剧的形式逐步完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加入了在悲剧艺术中对人物性格与环境关系的探讨,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古典主义时期的悲剧推崇理性和规范,形成了典雅、庄重的风格;启蒙主义的悲剧宣扬博爱、平等思想,主张悲剧直接介入生活;现代悲剧又加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关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物的命运。随着悲剧的发展,悲剧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主要通过与我们相似的人物的悲剧性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12];揭示了悲剧的净化作用。黑格尔把悲剧归结为两种不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认为它代表了“永恒正义”的胜利。恩格斯指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深刻而独到地揭示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中可以看出,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趋势的正义力量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在遭遇强大的邪恶势力的阻挠时招致毁灭,它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却在惊心动魄的抗争中昭示着人们去奋斗,鼓舞着人们去抗争,并在对命运的痛楚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愉悦。

img90

莎士比亚

喜剧

喜剧起源于古希腊的祭祀酒神的仪式和民间滑稽戏。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在喜剧作品中加入了强烈的政治因素,中世纪的喜剧多以笑谑衬托气氛,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喜剧强调生活情趣的表达,现代的喜剧艺术多以对现实社会黑暗弊端的讽刺为主要内容,加入了强烈的批判性。喜剧是笑的艺术,表现的是对背离现实生活的人物的嘲笑,亚里士多德就把喜剧作为是对丑的和滑稽的事件、人物的模仿,康德认为喜剧在本质上是一种荒谬、违背常理东西引发的;马克思则指出,喜剧在本质上也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的结果,只不过喜剧的主人公是已经被强大的社会力量否定的落后力量的代表;鲁迅指出,“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喜剧一般通过对落后势力的讽刺和嘲笑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力量。喜剧是笑的艺术,笑是人们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也是对自我力量的肯定,笑中包含着幽默和讥讽,喜剧在笑声中增强人的自信与自尊,人们在笑的同时释放了心理压力,以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

正剧

正剧是介于喜剧与悲剧之间的一种戏剧样式,起源于莎士比亚的剧作。正剧真正产生影响是在18世纪。因为正剧在情节中既有悲剧的因素,是主人公必然经历的过程,又有喜剧的因素,一般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的圆满结局,所以取材范围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内容上,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2.戏剧艺术的主要特征

表演性

戏剧艺术与舞蹈一样,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完成。表演是戏剧的核心,戏剧的表演性决定了戏剧艺术是在运动中展开的,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表演才能的发挥。戏剧的表演性决定了戏剧表演时必须与剧本、舞台、音乐等因素配合。戏剧的演出离不开演员、剧本、剧场和观众,他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完整的戏剧过程。因此,戏剧的演出要受到至少这四个方面的限制。鉴于此,戏剧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内完成整个的戏剧表演,而不能像电影、电视那样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它要求时间、地点的相对集中。在这方面,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就做得非常到位,它把发生在二十多年的事情集中在一天内表现出来,可谓戏剧作品中的典范。

冲突性

与舞蹈艺术的表演不同,戏剧艺术主要是模拟现实,以再现生活为主要任务,故事性强,其情节性在戏剧表演的限制下,一般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冲突是戏剧的重要特征,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在戏剧中,冲突主要是指性格冲突,是戏剧的主要内容,其他都是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展开、解决服务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又基于某种社会伦理观念的矛盾冲突。并不是说其他艺术中不需要冲突,而是说,冲突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戏剧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冲突才能推进情节的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八)视像艺术

影视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表述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何对这一时代的整体特质及其精神进行宏观把握,又如何对其进行命名,单就学术研究而言,目前术语繁复杂多,同一词语可以表述完全不同的概念。自从笔者提出“视像时代”的概念并对其文化传播特质进行梳理与辨析以来[13],赞誉者甚夥,质疑者亦有之,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视像”的理解及定义。目前坊间对“视像”一词的使用,可以说频繁而混乱,一次画展(无论西画还是国画),一次艺术活动(无论行为还是造型),一次展映(无论电视还是电影),皆可以“视像”名之,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因此本文试图对“视像”的概念在学理上稍加辨析与界定,以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话语前提。

1.“视像”的含义辨析

所谓“视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主要指电视的特征,即电视的图像及其形象;广义,指以现代与电子光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或传媒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质,具体说,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动画、网络等。在公开发表的拙著中,根据不同的叙述需要分别使用“视像”的狭义与广义概念,绝大多数情形下主要使用的是其狭义的概念。

与以往的艺术形式相比较,视像艺术有着其自身的特质。首先,从研究对象上看,视像艺术学以现代与电子光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或传媒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说,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动画、网络等。但由于动画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电影、电视密切结合,所以在本章中不作为专门对象列出。其次,虽然皆以现代电子光学技术为其技术支持,但其各自研究的领域及范畴各有差异,为了既照顾到此类文化现象的电子技术的特质,又将其与其他艺术或传媒形式相区别,我们将此类以现代光学技术为支持的艺术或传媒形式统一以“像”名之,这不仅主要是为了区别于目前称谓混乱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想将现代电子艺术或传媒形式与传统艺术或传媒形式进行区别,因为就笔者看来,现代电子艺术与传媒同传统艺术与传媒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而言,以“像”为主要特征或学术研究对象的人类文化范畴就具有了以下区别:摄影主要研究范畴为图像,动画主要研究范畴为仿像,电影主要研究范畴为影像,电视主要研究范畴为视像,网络主要研究范畴为拟像[14]。由此可见,在狭义的范围内,视像艺术学指的是电视艺术学;而在广义范围之内,视像艺术学的研究对象除了电影与电视外,同时还包含了摄影、动画、网络、电子游戏等艺术形态。

2.视像艺术的基本特质

既然统一在视像艺术学名下,那么无论是摄影、电影、电视、动画、网络,还是图像、影像、视像、仿像、拟像,它们就应具有其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的人看来也许千差万别,但是它们在以下基础之上形成了共同特征,即皆以对电的发明和对光的再现与还原为其重要标志。作为具象的表征,有三种文明的创造性最值得重视,即摄影、电影与电视。这三种创造物具有以下共同或相似的特质。

img91

早期的电灯。电的发明及被运用,不仅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为人类视像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本保障。

第一,皆以电的发明为其重要契机。当然,现在一般论者认为,电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最大推动力,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如果从社会文化发展及其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电的发明更有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电的发明,以电灯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照明设备迅速发展,这就很快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行为方式。从理论上说,随着电灯及各种以电为能源的发光设备的出现,人们彻底改变了对大自然及周围客观环境观察中光影关系的体认,从而开始了对世界的全新认识与重新表达。以前对世界的光影朦胧的不确定性,在新的照明设备面前,逐渐变得轮廓清晰、质地突出、节奏鲜明;以前在黑夜无法看得真切的事物,在彻夜不眠的灯光的照射下,显露出了其不同于白昼的面目;更为重要的是,电的发明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电灯曾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休闲方式——使我们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地工作、社交、购物和娱乐。”[15]这种改变,不仅使人对自然界的昼夜变化产生了新的认识,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与人们彻底诀别,同时也使“夜生活”从此成为社会的一大景观,而且以“夜”为主题的艺术与文化创作开始兴盛,人类开始不断发掘与榨取“夜”的价值,为“夜”赋予了文化学的浑厚底蕴,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人类的文化,是一种“夜”文化,因为人们将日常枯燥繁杂的工作、疲惫的精力、缺乏创造性的重复劳动交给了白昼,而将人际交往、娱乐等放在了夜里进行。每当黑夜来临,人们便会精力充沛,双目炯炯有神,充满创造性的灵感源源不断涌现,文化的创造也就自然而然在此时展开。

如果说上帝创造了光明,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世界万物,从而使人类此后的一切文明创造得以展开,那么人类发明了电,不仅向上帝的专利与权威发出了挑战,同时也试图改变上帝创造的自然宇宙的秩序。

img92

莫尔斯电报机

电的发明,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文化,这方面标志性的事件,便是电报的发明。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塞缪尔·F·B·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第一次将电用于通讯服务,“他的电报消除了洲际界线,消灭了地区概念,把整个美国纳入了同一个信息网络,从而使统一美国话语成为可能”[16]。电报的发明,不仅消除了空间的隔阂,创造了超越时空的奇迹,更为重要的是,电报对传统印刷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它不仅第一次将信息变为脱离意义或用处而可以进行买卖的商品,而且使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与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新奇有趣。随着信息的成倍增加,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们第一次面对信息过剩问题。事情还不止于此。这些大量过剩的信息,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起任何作用,除了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一些谈资,不能引导人们采取任何行动,人们开始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与此前人们了解的信息具有影响行动的价值不同,此时整个世界成为新闻存在的语境,不仅人们的话语变得散乱无序,而且他们也逐渐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第二,皆以对复杂微妙的光影变化的捕捉与表现为其重要对象。几乎在莫尔斯发明电报的同时,法国画家、物理学家路易斯·达盖尔发明了最早的实用摄影法达盖尔式照相法,将曝光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了二三十分钟,从此以后,人类获得了随时可以尽情复制自然的能力。正如“摄影术”在英语中意为“用光书写”一样,摄影是对色彩、光线与影像变化瞬间的捕捉,它尽管不是那么完善,但却可以通过图像将我们日常观察到的现实情境捕捉并固定下来,通过定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物体、色彩与光线变化的还原。尽管“人们对景象的记忆和它在照片上的表现常常不一样。照相机永远难以捕捉到正确的光的颜色,永远难以捕捉到记忆中的声音和味道,永远难以捕捉到对被摄主体的感觉。胶片只能记录那些允许曝光的景物。任何照片之外的意义只能来自于观众”,尽管“摄影本身无法再现无形的、遥远的、内在的和抽象的一切。它无法表现‘人’,只能表现‘一个人’;不能表现‘树’,只能表现‘一棵树’。我们无法拍出‘整个大自然’的照片,也无法表现‘整个海洋’,我们只能拍下某时某地的个别片断——某种光线下某种形状的悬崖,某个角度某个时刻的海浪”[17],“但摄影最具意义的精神作用是:照片会不断令我们回想起在某个特定时空里我们自己的状态和心理。在我们的整个一生中我们都必须不断在旁观还是参与的抉择中苦苦挣扎”[18]。不可否认的是,摄影从本质上来说成为了人类存在的证明,它见证了个体生命成长与衰落的过程,见证了自然界花开花落的美丽时刻,见证了人在旅途上迷途的困顿与发现的喜悦,也见证了情感世界的波澜起伏或水波不兴……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我们生命中曾经的经历,都在胶片定格的一刹那,永恒地留在了人世间,并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与回味。不仅如此,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入电子对话的每一种新媒介,都步步紧随电报和摄影术,并以电影与电视为其重要表征。而所有这些,莫不以对光的捕捉与展现为其重要特质,于是随着电影的发明,艺术家理所当然会为之而欢呼雀跃:“30年了,太阳光一直是我们的俘虏,而我们也一直想使它在夜间、在我们的银幕上重新唱出它最嘹亮的歌声。确实,我们还能提出比这更美好的目的吗?”[19]而更为美妙的是,随着影视的出现,“光的漏斗在同一瞬间内,纯化了处于对立两极的欢乐或痛苦,而这种纯化工作也许在几年以后还要在新的一代人身上进行。艺术作品还从没有如此出色地证明它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绝对威力呢”[20]。这种权威,根本上就在于对光的捕捉与把握。

除此之外,三者还皆以对客观世界的图像还原与再现为其终极目的,且在数量上可以进行无穷复制,并在目前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三者有重新融合的趋势。这方面因为论者甚夥,因此我们不再详细分析。下面我们只是对摄影、电影与电视的特点分别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摄影艺术

img93

人像摄影

摄影作为对特定时间与空间的定格,完成了一幅幅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图像,因此摄影这一重要传媒手段的基本语言是“图像”,即在摄影中,人们通过图像的传播来实现对世界的观察与体认。既然是图像,那么它既有图画的性质,又有影像的特点,所以我们将其概括为“图像”。这样,至少在我们本书讨论的范围内,“图像”一词就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即具有图画与影像双重性质的事物。

图片摄影历经了从简单的业余水平的照相到庞大的、花费高昂的、专业性很强的事业的全过程。艺术家用图像表达他们的内在情感,商业摄影师利用它销售产品和理念,摄影记者通过它展示新闻中的生命,科学家凭借它使不可见的世界可见。凭借这些从不过十美元到几千美元的价钱不等的设备,摄影师每年拍摄并留下来数以百计的图像。从1827年在法国乡下一个庄园的二层窗户里向外摄下了摄影史上第一张粗糙的图像开始,如今照片已成为世界上最令使用者喜爱的视觉媒介了[21]

随着摄影这一人类所独有的传播媒介与手段的出现,它带给了人们深深的震撼,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在分析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的摄影作品《流亡母亲》时说:“这一形象提醒我们考虑为什么当许多人第一次看这张照片是会那么震惊。它还提醒我们为什么这种媒介(而不是绘画)被用来记录全世界的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和平凡的事件。在某种意义上,保罗·德拉罗切(Paul Delaroche)是正确的,他在看到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时说:‘从今天开始,绘画死了。’一幅弗洛伦斯·汤普森的肖像画永远无法具有与记录为孩子们吃尽苦头、活生生的母亲的特写照片同样的效果。”[22]这种效果的获得,主要取决于摄影画面的静态性,因为静止的图像有其无法被其他视像所代替的先天优势:“不管静止和运动的影像是如何被合并在一起和呈现出来的,静止的时刻一直是很重要的。运动影像解释并提供娱乐,然而它是疾驰的,很快会被下一个画面所代替。但是一个静止的影像,一个令时间永远凝固的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时刻,将一直能令观者凝神于它画框中的主题事件。将会一直需要那些为了教育与娱乐人们,带着感性与理性制作具有强烈情感的静止影像的人。”[23]摄影技术从发明之初起,经过其辉煌发展的历史阶段,从最初的一种重要媒介的被发明,到向人们传播众多的视觉信息,目前正步入从传统胶片向计算机数字技术转变的伟大时刻,通过数字摄影,将电视与计算机这两种重要媒介结合起来,而“由于电子数字照相机逐渐普及,所以将不再需要暗室和昂贵的、对环境有危害的化学药品了。当人们习惯于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照片时,对相纸的需求也明显降低了。未来的家庭娱乐中心可能会将大量的图像压缩在激光视盘里,使用者可以用它们交流图像和信息。当家庭与电缆、调制解调器或光纤网络连接时,电子交流能令人们瞬时将他们珍贵的照片发送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并且电子报纸能传送最新的新闻报道和图像以供观看”[24]。这种即时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使得视像时代的摄影艺术其静态的存在方式被不断改变或弱化,从而具有了新的含义。

电影艺术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发明,电影艺术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其不仅具有通俗的娱乐功能与产业性质,同时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试图从电影这一影像艺术对人类既有审美经验的突破、对高雅及神圣观念的解构、对新的艺术审美范畴的建构以及对20世纪人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其文化意蕴。

img94

《火车进站》剧照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当我们蓦然回首,就会发现,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具有通俗的娱乐功能与产业性质,同时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电影为主导的影像艺术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人类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img95

真实的敖德萨阶梯

在一些学者看来,电影与摄影的原理有着极为相似之处:“电影是摄影图像串在一道,由于它们的变换速度超过了观察者眼睛感受的速度,因而产生了运动的印象。在电影中,图像的蒙太奇是基本的技术手法(Technische Verfahren)。它并不是一种专门的技巧,而是由媒介所决定的特点。然而,它的用法却有着不同。拍摄自然的运动,与通过剪辑而创造出来的自然运动的假象,当然不是一回事(例如,在《战舰波将金号》中,跃起的石狮子是由睡着的、醒着的和站着的石狮子分别的镜头编辑而成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存在着单个的镜头的蒙太奇,而电影所创造的印象却仅仅是幻象性地再现自然的运动顺序,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正是由于蒙太奇才创造了运动的印象。”[25]从这一角度观察,尽管两者在其艺术形态上是一静一动,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与摄影皆以画面的静态性为其基础。

img96

《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

无论如何,电影的出现,使得社会人类与现实生活产生了一种严重的“疏离”。这种疏离,首先表现在观赏形式上。如人们要在特定的时间(电影放映场次)、特定的空间(电影院),通过特定的手段(购票)去观看。这种观看电影前的一系列活动,就将人们的感觉、知觉与现实有效地进行了疏离因之使人们做好了充分地进入影片既定情节与提供画面的情境中去的心理准备。这种将人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疏离”,实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梦境的具象体验,抑或营造出了新的梦境,如从影片的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比较看,虽然在印刷时代即可实现,然而由于印刷品对个人素养的要求与人们接受内容时时间空间的随意性,限制了这种特性的发挥。“一个模糊的镜头会使同一批观众说:‘多美的摄影!’或者‘拍得不清楚!’殊不知,这个镜头在许多情况下,只包含这样的涵义:眼泪模糊了视线。在许多情况下,观众的眼睛总是把蠕动的东西和晃动的东西混为一谈,也不能区分感动和激动:我们控制心灵远比控制眼睛要困难得多,然而,我们却又必须习惯于心灵的某些标记,所以我发现,画面的时代来到了”[26]。镜头模糊了视像,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泪水模糊了视线,而更为重要的是,感动模糊了我们的心灵,这才是视像艺术的永久魅力所在。

视像艺术突破了人类既有的审美观念,使人类用艺术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平面、静态的画面转向了具有立体感的动态的声音与影像的统一,使人类寻求到了一种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艺术样式,表明了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全新感知,同时彻底解构了人类高雅与神圣的传统艺术观念,确立与建构了新的艺术审美范畴,特别是其独特的视听感受形式,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总之,视像时代的到来与视像艺术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人类既有审美经验的突变与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同时也意味着当代艺术文化理念的重新确立及社会文化结构的重新整合。

电视艺术

img97

最早的电视

视像时代,由于视像,将互相毫不相关的事件或人们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美国黑人被警察殴打,当地一个住在附近的白人用家庭摄像机拍下了整个过程,也许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偶然的行为,因为视像的介入而被完全改变,从而引发了美国历史上以洛杉矶为主的诸多城市长期的种族暴乱。多年以后,美国学者对两个人身份的差异作出了这样的比较:“他们的生活本不该有如此大的差异:一个是刚从监狱获释,一个是出生于加拿大上层社会家庭,成长于阿根廷的有钱人;一个是情绪低落的失业者,另一个则是制铅公司的管理人员;一个遭到了洛杉矶警局一群警察的毒打,另一个则隐藏在幕后通过便携式摄像机拍摄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一个是美国黑人,另一个是具有英国血统的美国人;一个是罗德尼·金(Rodney King),另一个是乔治·霍利迪(George Holliday)。在加利福尼亚南部的一个晚上,两个人被同时卷入了一起被称作‘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录像带事件。’”[27]两人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这种差距并非重要问题,其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来毫不相关的人和事因何而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据莱斯特的分析,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罗德尼·金的被捕、霍利迪拍摄的录像带以及沸沸扬扬的事件本身是三个独立的部分。因为出生于美国的黑人处境恶劣,很少能有受教育的机会,酗酒驾车、拒捕之类的行为屡见不鲜。然而问题就在于,公众对于这盘录像带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困惑,即在视像时代,“电视为我们制造了无数的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可这种悲剧却由于其不可替代的真实性吸引了观众们更多的目光”。尽管如此,“然而瞬间的事实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真相,霍利迪的录像带将警察残忍的行径通过影像再现出来。大多数的黑人从未有过如此经历,而且就大多数的人而言,家用摄像机主要用来拍摄家人朋友而不是犯罪过程。同时,这盘录像带也展示了一种短期目标的、功利取向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在这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视像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它已经远远超越于一般的影像所拍摄的具体的生活内容,同时也远远超越于其社会功用,如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行为的“能指”与“所指”不断地“溢出”,客观上不仅引发其后的暴乱事件及事后对殴打金的警察的审判,而且有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这盘录像带不但保住了金的性命(至少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而且使金名声大噪。整个社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予金本人如此大的关注竟使审判被迫推迟,公众也聚焦于金的一言一行。为了尽快平息洛杉矶陷入的种族暴动,金也参加了一场动员大家保持理智的新闻发布会。在那个冬天的夜晚,如果没有那盘录像带,金就会被扔回监狱,没有人会在乎他是谁。但是电视的力量改变了一切,这种力量来自于视觉影像对人们的感情的操纵,最简单的事实也便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它的真实,表达特定观点的真实。”虽然这个事件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其影响却并未随这事件的告一段落而就此结束,因为这盘录像带对其后的视像生产与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霍利迪所拍摄的录像带光线晦涩、图像模糊,但无疑却是现实的真实再现,甚至远远超出一部纪录片的含义。他在拍摄过程中镜头无意摇摆产生的效果启发了许多电影导演,纷纷仿效这种很难称作是技术的技术来讨取观众的注意”[28],这样的结局真是意味深长。

img98

中国最早的电视机

img99

虐俘

以上事件并非孤例,越南战争,伊拉克虐俘事件,如果对这些一次又一次发生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事件稍加关注,我们就会发现,在视像时代,视像不仅在以其具体的内容引导着人们的情感导向与价值判断,同时它也在不断改变事件的真相、操纵人们的情感、遮蔽事实的真相、改变人们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时代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观念,这也就是里查德·尼克松在电视辩论时输给他的政敌的重要原因,因为从视像的角度看,不是因为他撒谎,而是因为他在电视上表现得像个撒谎者。于是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撒谎的人比一个在电视屏幕上看起来好像是撒谎的家伙更值得信赖,同时这也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有的人看上去像在撒谎,事实上说的却是实话;或者更糟糕的是,有的人看上去像在说实话,其实却是在撒谎。而所有这一切错觉,皆因为视像不仅遮蔽了我们的眼睛,同时也误导着我们的理智与判断。

电子游戏艺术

img100

《完美世界》、《魔兽世界》,不仅是两款电子游戏的不同命名,更隐喻着人类对待电子游戏这一新艺术形式时的复杂态度。

在视像时代,游戏的形式可谓争奇斗艳、五花八门,但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电子游戏。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已悄然走入人们的生活,俨然成为了一种审视生活的态度,我们依靠着制作师们的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在这个亦真亦幻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也逐步迈入臻于成熟的黄金时代。电子游戏拥有了更自由的互动性,产生了更广泛的艺术性,形成了更深邃的文化性。它蕴含着五味杂陈的人生感悟,迸发着永无穷尽的理想火花。电子游戏开始成为各大媒体所共同关注的焦点,而铸就今日辉煌的奥秘正是隐藏在电子游戏背后的人类文化心理与审美诉求。由于电子游戏与电视节目相对还有一些距离,所以本章试图主要通过电子游戏与电影的关系以及两者在互相借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共通之处及矛盾冲突,来讨论电子游戏与视像艺术之间交叉与分离的特点,以及两者在未来发展中可能达到的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

所谓电子游戏,权威词典是这样定义的:

利用操作装置通过中央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的游戏程序显示出图像和声音的电子游戏机来进行的游戏。有依靠电池供电(或家用电路上接上整流电供电)的手控机关进行(手控式)和利用电视屏幕、计算机终端进行(显示式),以及利用设在游艺室内的大型设备进行等多种。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已形成许多种游戏项目[29]

概括起来,电子游戏不外乎以下一些特质:其一,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强大技术支持;其二,游戏过程与结果在视像屏幕上进行与完成;其三,所有场景、人物及情节的虚拟化再现[30]。但是,从电子游戏的最新发展动态看,以上三个方面还不能完全表现出其重要而又独特的一面,于是我们有必要将其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视野中去观察。有人将电子游戏称之为继表演艺术(如音乐和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和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综合艺术(如戏剧和电影)之后的“第五类艺术”。也有人将电子游戏称之为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虽然称呼不同,但两者都在试图为电子游戏寻求合法性存在的定位的同时,表明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的风格及特点的形成。

早期的电子游戏,结合了音乐、绘画、文学这三类艺术形式,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电子游戏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或者说基本特点:其一,交互性;其二,开放性;其三,虚拟现实[31]。所谓交互性,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Interaction)”,即在电子游戏过程中,人与计算机、人与人通过网络而实现交流互动。如果继续发展,随着交流互动的更加深入,交互双方不仅可以彼此看见对方的形貌、听到对方的声音,甚至还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息。这种交互性的游戏,带来了两个鲜明变化:其一,不同于现有任何一个有情节的游戏中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人物对话剧本和足够的NPC等预设的对话文字,游戏者才能够从NPC[32]处获得足够的信息,而是游戏中的人物对话剧本和NPC将会变得不再必需;其二,游戏者在完全交互式的游戏中可以扮演任何类型的角色,因为完全的交互性保证了游戏中的任何人物都可以由游戏者来担任。比如在一个即时战略游戏中,你既可以做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军,也可以做一个亲临战场奋勇杀敌的士卒;在一个RPG[33]中,你既可以做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济世英雄,亦可以去扮演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黑社会老大,或者干脆去扮演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坐探,所有这些,完全取决于你本人的身份认同意识。

所谓开放性,并非指游戏玩家可以随意地出入于游戏场所或过程,而是指游戏的过程与结局完全开放,也就是说,一个电子游戏不是像传统的游戏一样,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玩,直到通关,而是玩家在每次玩它的时候,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不同的感受并获得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性结局”,即该游戏的结局并不由游戏开发者来定,而是由游戏者来定,而游戏开发者仅仅提供给游戏者一个大环境、大背景。

img101

安塞尔·亚当斯的自然风光摄影

所谓虚拟现实,其所说的“现实”,指的不是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是游戏中的“现实”。当然,游戏中的“现实”也是以生活中的“现实”为蓝本的,只不过它是虚拟的,而人们在这一虚拟的环境中完全可以体验到真实的感受。当然,虚拟游戏中的现实更深切地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诸如VR头盔、可穿戴计算机等,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

以上种种变化,将会引发电子游戏的重大变化:首先,游戏开发者将会把开发重点集中在游戏所提供的故事环境、场景以及游戏基本引擎上,他们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一个能够深深吸引玩家的“非常真实的虚幻”,至于游戏中原先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及其语言、事件序列、场景顺序、结局设计等将归于次要地位,这些部分基本上都可以由游戏者来决定;其次,游戏开发者的身份角色不断模糊,到那时,不仅仅只有程序员能够开发游戏,任何一个作家、商人、学生、运动员甚至一个学龄前儿童,每个人只要有兴趣与能力,都可以来“开发”游戏;其三,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的“真实”与游戏的“虚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电子艺术

这是另外一种分类方式。电子艺术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电子艺术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那些以电子仪器和电子设备为依托的艺术。现阶段的电子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艺术、电视艺术、计算机艺术、网络艺术等门类。

在所有的电子艺术中,最早出现的应该算是摄影艺术。在摄影艺术诞生之初,它所使用的照相机都是依靠机械原理来工作的,属于机械设备。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照相机开始广泛采用电子快门,这就使得摄影艺术跨进了电子艺术的大门。此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完全电子化的摄影设备——数码照相机,它从拍摄、成像、储存到依赖计算机设备进行后期处理、依赖网络进行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这就使得摄影艺术成了更为纯粹的电子艺术。虽为电子艺术,但它却与传统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共同的气质禀赋。以拍摄自然风光获得巨大影响的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为例,在他看来,摄影家正如其他艺术家一样,应该选择自己有独到见解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和自己;应该用“纯粹”的摄影艺术去表现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家对纯粹摄影艺术表现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他的这种艺术观点及实践,直接影响到电影导演李安《断背山》的摄影风格。在该片中,李安借鉴亚当斯摄影作品的拍摄方法,将镜头往上调一点,使视觉重点在天空而不在地上,形成类似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镜头中,适中的光线下出现的断背山背景,蓝天,远山,丛林和深湖,美丽神秘而引发遐想。雄性气概浑然而出,又壮美苍凉。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艺术的共同特质。

电影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电子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依靠电子设备(摄影机)来生产影像到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再到现在的数字电影,电影艺术的每一次技术上的重大变革都与其使用的电子设备的更新有关。

img102

李安电影《断背山》剧照

广播艺术与以往的电子艺术相比,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它利用电子设备实现了信号的远距离传播,而且,无论是信号的生产还是信号的接收,都是离不开电子设备的。

电视艺术本就是电子技术的产物,在它诞生之日,它就吸纳了电影和广播两家之长,利用电子设备实现了声音和画面的远距离传送。

电子艺术真正崛起,并成为与传统艺术分庭抗礼的艺术门类则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兴起于80年代的网络技术,不仅广泛地应用在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等艺术领域,改变了这些艺术门类的创作、传播方式,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计算机艺术和网络艺术。

img103

虚拟的电子绘画。艺术无论真实还是虚拟,艺术的真谛在于人的精神。

计算机艺术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艺术门类进行改造,改变传统艺术门类的创作方式,比如电脑文学、电脑音乐、电脑美术等;另外还可以把计算机技术作为原有艺术创作手段的辅助形式,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影像和电视节目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等;另一类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样式,比如电脑动漫艺术、电脑游戏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创作的计算机艺术。创作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出各种虚拟的情景,人类可以借助各种输入设备(包括利用现实引擎连接的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或数据服)进入到虚拟的景观中,在其中进行交互活动,并获得逼真的感受。这一艺术样式最初的、最低级的表现方式便是角色扮演类的电脑游戏。

网络艺术则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兴起的。一方面,网络可以作为原有艺术形态的传播媒介之一,以提升原有艺术品的传播速度,拓展原有艺术品的传播广度。另一方面,众多网络爱好都也开发出了很多专门用于网络传播的艺术形态,比如互联网游戏、在Web页上广泛应用的Flash动画,以及新兴起来的多人协作的维客。

电子艺术对电子仪器和电子设备的严重依赖,使得这些仪器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艺术门类的特点,这就使电子艺术呈现出一种极为浓厚的技术美学氛围。电子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形态。

网络艺术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信息新科技对传统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当网络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所依赖的重要平台,艺术也自然成为这一平台上的一个鲜活角色。

网络艺术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被称为“超文本之父”的纳尔逊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提出的“文学机器”体系的概念。纳尔逊所指的“文学机器”是一个海量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它主要面向人类既有艺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集成。纳尔逊提出的“超文本”和“超媒体”概念是网络领域的重要基石,这两个概念奠定了网络信息传播体系高度交互性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网络艺术形成了它区别于以往艺术形式的最大特点——交互性。

常见的网络艺术有两类:一类是以网络作为原有艺术形态的传播媒介之一,以此来提升原有艺术品的传播速度,拓展原有艺术品的传播广度。事实上,这一类艺术品有很多可能是原创的,“发表”在网络上的,但是这一类艺术品脱离网络这一媒介后,仍然能够独立地存在。目前的网络艺术品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比如在网络上极为常见的电子图书、电子刊物、各类图片(包括摄影作品和美术作品)、音乐、电影、电视、计算机游戏、电脑动漫等。

另一类则是众多网络爱好者开发出的专门用于网络传播的艺术品,比如互联网游戏、在Web页上广泛应用的Flash动画,以及新兴起来的多人协作的维客。

总体而言,这两类网络艺术都是数字化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这些网络艺术品大多在创作上具有个人性,在传播上具有公共性,可以无限复制,绝大多数都可以由受众随意修改。

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不同。目前绝大多数网络艺术作品还只是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只是在传播方式、存在媒介上截然不同。有部分网络艺术作品则只存在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之中,其创作手法、风格、传播与接受方式是特有的。

网络艺术满足了大众的收藏欲望。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不再是离自己的居所相当远甚至自己完全不能抵达的场所,这些场馆里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的“虚拟收藏品”。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这样一来,就使得网络艺术具有了个人性、综合性、动态性、交互性、短暂性、瞬时传播性、虚拟性、可下载性等特点。

网络艺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生活模式领域,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思维方式领域。在人们将网络接受为生活所依赖的重要平台之后,一些新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也因网络而大行其道,成为一个时代中的主流。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高度开放的信息共享,这正如将个人神经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而向全世界大大延伸,使得人们的认知视野大为开阔。

数字艺术

艺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发展,科技的进步时时触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作为艺术创作工具和载体的作用更加突出。

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地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各种科技、艺术媒介逐渐成熟,新媒体的主要形式进入到数字时代。艺术家们则利用数字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效果独特的数字艺术作品。

数字艺术泛指使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全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艺术作品必须在实现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手段。数字艺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软硬件设备及科技概念进行设计创作,以表达属于数字时代价值观的艺术;另一种则是将传统形式的艺术作品以数字化的手法或工具表现出来。

数字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一些形式:录像及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多媒体,电子游戏,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设计,电脑插画,电脑动画,3D动画,数字特效,数字摄影,数字音乐以及音乐影像等,也就是说,数字艺术是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化、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那么,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归属于数字艺术的范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成立数字艺术中心、博物馆,也相继成立网络艺术奖,数字艺术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界的重视。现在,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已经进入到数字艺术时代,数字艺术成为全世界最新一波的艺术潮流。

将数字艺术作品应用于商业中,国际上的通用定义是数字内容。数字内容也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图像、影像、文字、语音等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后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等,这就催生了数字艺术产业(也称之为数字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2002年以动画、游戏、电影、广告、宽带内容、多媒体产品、数字出版等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不包括多媒体硬件)市场规模达到723.93亿美元,至2005年约达1610亿美元,数字艺术产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数字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为视讯内容的传播打开了大门,其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也将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录像艺术(Video Art)

录像艺术是在活动影像诞生发展至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存在着两种录像实践:一种是由活动家推动的、与非传统新闻报道有关的纪录片拍摄;另一种是名副其实的一些所谓艺术录像的拍摄。在前一种实践里,制作人在没有新闻工作者合法证件的情况下,设法闯入各种政治会议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场,进行录像拍摄。对于素材他们从不添加任何艺术构思,不做任何导演性的加工。他们的片子都表现出一种粗糙的、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其题材毫不修饰地被展现出来,丝毫谈不上“艺术性”。后一种以“艺术”为导向的录像艺术实践,则要追溯到1965年。这一年,出生于韩国的激浪派艺术家、音乐家白南准用索尼便携式摄像机,在某一天将镜头对准了走在第五大道上的教皇一行。白南准与那些跟在教皇后面亦步亦趋的新闻人恰恰相反,他生产的是一种粗糙的、非商业化的产品,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他无意“报道”教皇到访这一新闻事件,他要捕捉的是在他看来具有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形象。于是,一位获得公认的艺术家(白南准)在这次拍摄活动中应用了实验性音乐和实验性表演,从而使他的录像成为了他自身艺术实践的扩展。由此,录像艺术宣告诞生。

录像艺术作品既非出售的产品,亦非供大众消费的产物。录像艺术美学尽管表面上给予创作以自由,但它要求录像艺术家的出发点是艺术,在这一点上,它和一般的美学专业没有区别。录像艺术与纪录片、新闻报道等领域中担负有实际目的的录像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论后者在操作上如何艺术精湛。对电视持批判态度,是录像艺术自诞生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叶的主导倾向。除了批判电视媒体之外,录像艺术的几位先驱还潜心钻研摄像技术,并且开创了不少新型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后来不仅为其他艺术家所用,而且还广泛地为主流媒体的广告所窃取。录像艺术自上世纪80年代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艺术方式,进入90年代后越来越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数字手段处理作品,录像艺术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类:单频录像片、录像雕塑、录像装置。

录像艺术进入中国,是被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来接受和利用的,没有经历西方录像艺术早期对录像这种媒介的政治激进主义的功能性运用,中国艺术家更没有经历60年代西方街头录像小组那样的热衷于捕捉真正的新闻,目击社会变革,并与美术馆作战的过程。中国艺术家一开始就将录像当作个人体验的一种新手段,并赋予它一种美学上的价值。

录像艺术的出现,有赖于新科技的产生。艺术在所有时代都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技术条件去创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永远在追求创新。但艺术是从人的视角来显现这个世界,它必须服从人的意志。艺术比科技更能体现具体的个人价值,也因此更体现了个体的自由和纯粹性。录像艺术正是在此意义上区别于大众娱乐电视传媒,而作为严肃艺术被承认。

FLASH

FLASH是美国的Macromedia公司于1999年6月推出的优秀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它是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用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以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

FLASH的前身是Future Wave公司开发的Future Splash Animator,是一个基于矢量的动画制作软件。由于该软件得到良好的反响,于是被Macromedia收归旗下,定名为Macromedia FLASH 2。由于Macromedia的大力宣扬和Macromedia FLASH 2本身的独特本领,很快成为网络的宠儿。FLASH作为矢量化的交互式web动画制作工具,它结合Macromedia公司的“流”技术——SHOCKWAVE,在web上用于发布交互式的动画。

FLASH的特点非常突出:第一,使用矢量图形和流式播放技术。与位图图形不同的是,矢量图形可以任意缩放尺寸而不影响图形的质量;流式播放技术使得动画可以边播放边下载,从而缓解了网页浏览者焦急等待的情绪。第二,通过使用关键帧和图符使得所生成的动画(swf)文件非常小,几K字节的动画文件已经可以实现许多令人心动的动画效果,用在网页设计上不仅可以使网页更加生动,而且小巧玲珑,下载迅速,使得动画可以在打开网页很短的时间里就得以播放。第三,把音乐、动画、声效、交互方式融合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Flash作为网页动画设计的首选工具,并且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画(电影)效果。而且在Flash4.0的版本中已经可以支持MP3的音乐格式,这使得加入音乐的动画文件也能保持小巧的“身材”。第四,强大的动画编辑功能使得设计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出高品质的动画,通过ACTION和FS COMMAND可以实现交互性,使Flash具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另外,它与当今最流行的网页设计工具Dream weaver配合默契,可以直接嵌入网页的任一位置,非常方便。

FLASH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第一,制作动画,可以制作互联网中上映的动画;第二,网络广播,FLASH动画文件以流媒体(Streaming)方式传送信息,这样就可以逐步地传送实时播放的内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播放所有的数据,最新的动影像导入功能更进一步强化了利用FLASH进行网络广播的功能;第三,制作游戏,随着Action script性能的强大,出现了很多种制作技法,通过这些技法可以制作出简单、风趣的FLASH游戏;第四,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最能反映FLASH所内含的功能。最基础的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播放成活动影像或将讲义内容播放为声音文件,实现了交互式的可选性;第五,FLASH电子贺卡,可以制作包括多媒体在内的交互式邮件;第六,制作CD-ROM,FLASH和多媒体制作工具macromedia director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在CD-ROM的制作中如虎添翼;第七,制作视频文件,FLASH影片可以保存为任何一种格式,将视频影像文件保存为mov格式,则可以编辑视频文件;第八,网络艺术,在当今互联网成为展示个人才华、情感以及思想的艺术展览馆的时代,尤其随着“计算机网络艺术”新领域的出现,FLASH作为最贴切的网络制作工具受到很多艺术家的欢迎。

现在,FLASH不仅成为网页动画的标准,成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当代一种艺术表述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此它同时兼备了网络艺术、电子艺术、动画艺术、音乐电视等新兴艺术门类及个人情感表达等诸多功能,不断带动与促进着其他艺术的发展,如先在网上流行一时继而风靡全国的《俺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前景不可限量。

img104

Flash作品

一般而言,无论广义还是狭义,“视像”总是与电子光学技术及其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义而言,它体现着所有现代电子传媒的本质特征,狭义而言,在每一光电传媒形式下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述,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它都体现着迥异于既往时代的当代视像时代的品格及其特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区分与辨析。

以上我们对视像艺术的基本特性及其几种主要艺术种类做了考察、分析和描述。由于各种类艺术具有共同本性,因而不能过分强调各类艺术的特殊性而忽略其共同性。另外,对艺术种类及其特性的考察、分析、描述,只限于主要艺术种类,有一些艺术种类也没有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