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四讲 艺术的发生机制

第四讲 艺术的发生机制

一、探讨艺术发生的关键问题

厘清艺术发生起源问题也是深化艺术本质认识的另一个关键课题。如果说,对艺术基本特征的把握是认识艺术之貌的话,对艺术发生起源的探究就是了解艺术之根,它们无疑都将不断增加我们对艺术这棵最为迷人的生命之树的理解,也就是对“艺术是什么”这个亘古弥新的问题的进一步解疑。

关于艺术的发生起源问题,学术界有着各种各样成熟而完备的观点,然而也经常发生着误解与辩难,因为一涉及艺术的发生与起源,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第一件艺术品的出现、第一位艺术家的诞生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通常而言,我们会将每一事物起源的探讨常常具象化为一个具体的时间的节点寻觅,这不能说有什么大的过错,然而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如果仅仅纠缠于这种“第一”的发现与论证,无疑会走向迷途。艺术的发生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广博的外延:“‘艺术起源’的研究,不但是材料的,而且是理论的;不但是历史的,而且是哲学的。”“就经验材料来说,‘艺术起源’问题要上溯到历史的‘源头’,找出‘第一件’艺术品和‘第一个’艺术家来。然而,这个工作就像哲学上要找‘第一因’那样,是不可能的。经验的无限的连续性,压抑了这项工作的进行;然而,人们追根寻源的活力并未被阻止。于是,人们逐渐明确了问题不在于找出时间上‘第一个’艺术家、‘第一件’艺术品来,而在于如何就在时间的绵延中‘看出’这个‘第一’来”,“这里所谓‘第一(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创造性’、‘原创性’的意思。”因此,“‘艺术的起源’这个问题就不是问‘艺术’在‘时间’上产生于‘何时’,而是问:在什么情形下,在什么条件下,‘艺术’才成为‘艺术’”[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发生起源机制才能够得以探究。

从艺术的分类来看,各类艺术有其外表存在、感觉性质、表现方式、内在涵义以及实用功能的特性。但从生活上看,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艺术学的研究上,常依据艺术创作的动机或态度,将以表现艺术家感情与思想为主,供人观赏,不带功利目的的作品称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以别于能提供日常器用为目的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让人觉得与生活无关的纯粹艺术才是艺术,才是高尚的、有品位的,艺术因而与生活脱节。实际上,不论从个体的需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来看,艺术与生活密切关联。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上的任何环节,都与艺术结合。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从艺术起源、发展及其对生活的贡献等三方面来了解。

img26

史前时代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种不同造型的维纳斯雕像,表明艺术产生之初便体现出了人类抽象变形的本能。

二、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关于艺术起源的主要学说有游戏冲动说、模仿冲动说、自我表现冲动说、装饰说、宗教说、劳动说等六种。论者常以前三说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起源,后三说为“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起源。但如从艺术与生活关系看,则“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起源于个体内在需求,而“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起源,乃因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艺术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从个体需要、社会需求、原住民生活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机等方面,进一步了解艺术的起源。

img27

史前岩画中的祭祀场景,也许表明了人类模仿的本能。

1.模仿说

人类生来就有模仿外物的本能。艺术的创作不外模仿本能的发挥。西方哲学家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起,就有许多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或人生的主张。虽然现代艺术重视创造,模仿自然与人生的写实风格,仍然到处可见。美学书籍中也不乏有关艺术与模仿问题的讨论。我国对文字起源之说,莫不以自伏羲氏观天象、地理、鸟兽之文、人身、物形而画八卦开始。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摹写等也都是以模仿为基础的工夫。不用说原始人类的动物舞、绘画及雕刻的花纹多出于模仿,就是歌唱与器乐也都是“模仿情绪激动时的语言”。戏剧及电影更是“台上有哪种人,台下就有哪种人”的人生缩影。

2.游戏说

康德、席勒、斯宾塞等哲学家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人所以有游戏的本能或冲动,乃因有剩余的精力。在游戏中消耗过剩精力之后可得一种快感。儿童的涂鸦描绘、唱歌、讲故事、堆积木、玩泥土、欢呼跳跃等,都是艺术的起源。从“复演说”的观点看,儿童发展复演人类进化的历程。故由儿童游戏可推知人类艺术文化的起源。我国剧作的演出称为“戏”或“戏剧”,英文的戏剧称为play,皆与游戏直接关联。今天当电子游戏成为“公害”而屡禁不绝之时,我们常常忽略了其最基本的功用:电子游戏在其本质上满足着人类游戏的本性。

img28

从古希腊的大剧场我们可以猜测,也许戏剧从其诞生之初起,便已具备了游乐的功能。

img29

今天的电子游戏,也许正是因为激发了人类的游戏本性,所以为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营构了一个虽为虚拟但却可以沉浸其中的“完美世界”。

3.自我表现说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艺术就是这种本能或冲动的表现。儿童喜、怒、哀、乐的情绪,毫无保留地表达于哭叫、笑闹、拥抱等语言与动作,乃至衣物、玩具的选择中,和原始人类凭借身体、声音、语言、图形、色彩等来表达感情是同样的道理。近代美学或美术心理学更承认“潜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我们不但从精神病患者的作品中发现潜意识的作用,也可从名家作品中发现这种倾向。夏加尔及达利等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便是以描写潜意识的幻境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以上三种学说,说明艺术发生或起源于人类内在需求,没有预设的动机,更没有实用的目的。但无论是游戏、模仿或自我表现,其冲动皆由生活情境所引起,而其行为的发生也是生活情境的一部分。

img30

夏加尔的绘画

4.装饰说

席勒及格罗塞等学者认为装饰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以示原始的本能。装饰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和在儿童生活中一样,是一件大事。但原始的装饰,兼具审美与实际意义。例如,头饰、发饰、颈饰、腰饰、文身等,除了引人注意外,也表示身份与地位。采用动物骨、牙为饰品,则有记录英勇事迹的意义。文身则为表示能忍受痛苦的勇气,并用以吓唬敌人。现代帮派人物的“文身”、京剧中的花脸武生及至今仍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傩”戏面具,有同样的意义。语言和歌唱,不但要清楚地传达意义,也要悦耳动听,引人注意。所以文学和音乐也可说是语言和声音的装饰。

img31

毛利人面部文身的图案,既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更有复杂的巫术宗教意蕴。

5.宗教说

人类对于生老病死等命运问题,及自然现象变化莫测的疑惑与恐惧,产生敬神畏鬼的信仰,即使是现代人也无法完全摆脱迷信。原始民族的生活离不开宗教活动。巫术、音乐和舞蹈能使宗教仪式增加神秘感。雕刻与绘画使超现实的观念形象化。原始文化中的石柱、祭坛是自然崇拜的宗教仪式遗迹,图腾、石刻、木刻、图像等,是神鬼、英雄或祖先偶像崇拜的产物。所以有学者认为“一切艺术生于宗教的祭坛”。我国甲骨文是卜吉凶的记录。商、周时代的鼎、爵等铜器,皆为祭祀用具,古墓的陶俑则为葬礼艺术。《诗经》的“颂”为举行祭祀所唱,且含表演成分的歌谣;文学的起源是咒词。台湾山地的石刻与木刻的人物、百步蛇等图像,莫不与宗教信仰密切关联。

img32

史前岩画中的祭祀场面,表明艺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6.劳动说

舞蹈、歌唱、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与原、初民劳动生活的关系,也是学者探讨艺术起源的主要证据。原、初民的社会,是以部落为单位的狩猎生活为主。平日狩猎技术的练习,打猎及部落之间战争前的准备,采用打猎与战斗的动作,配合呼喊与歌唱助兴或助威。为打猎与战争而制造改良武器,为捕鱼、耕稼而结网制作工具。进而结绳、绘图以记事。《礼记》上也有“古人劳役必讴歌,举搭木者呼邪许”的记载。今日各地的山歌、采茶歌、船夫曲,以及数十年前海边拉网人的齐声吆喝与对唱的景象,都在说明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

以上六种学说是艺术概论书籍上常见的艺术起源学说。由于艺术门类很多,如果分别从各类艺术来看,则还有其他不同的学说。不过,细加分析,似都可包含在这六种学说中。例如:有人将音乐起源理论归纳为模仿鸟鸣、劳动力与节奏以及语言扩展等三大类。模仿鸟鸣为模仿冲动。节奏为劳动力工作时为减轻力量消耗的感觉而呼出有节奏的喊声,故与劳动说相同。至于语言扩展,则因语言不足以表达感情,所以扩大音的范围而成歌,故亦为自我表现的需求。

另有人所提出的文学的起源,除了游戏冲动、模仿冲动、自我表现冲动、宗教、劳动等五项外,尚有吸引本能、生活需要和感物吟志等说。吸引本能说乃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艺术的创作乃人类要使别人,尤其异性获得快感,将他们吸引到身边,正如禽鸟和昆虫以美丽的声音或灿烂的羽毛来引诱异性一般。这一观点,显示民歌、山歌之类的通俗文学的起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除了清楚地表达感情与思想外,更讲究语言之美。所以吸引本能可说是语言的装饰。

img33

这幅俄罗斯名画《伏尔加船夫》,形象地阐释了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img34

壮族三月三对歌会

生活需要说不但说明艺术起源于生活的需要,更进一步说明了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的艺术,如器物、饰物、标志、建筑等生活器物,日记、备忘录、教化的诗文,庆典与娱乐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以及广告、封面、招牌、牌楼等视觉传达等艺术创造的起源。所谓感物吟志,乃是人类在生活中不断与环境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因感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感情或感想,再藉语言、动作或图画呈现出来,或者基于本身的生活与学识经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或理想,对于外界事物或生活现象有所感触、批评或期望,而借着所擅长的艺术媒材予以表现。因此,感物吟志也就是借物言志,或借物抒情。这一主张不但说明艺术具有模仿与自发的表现之性质,而且更适切地说明“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已超越艺术起源的涵义,而且表示文学创作的动机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