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
1.16.2 二、栩栩如生的佛教雕刻

二、栩栩如生的佛教雕刻

1.冠绝江南的宋代罗汉像——甪直保圣寺彩塑

保圣寺位于吴中区甪直镇西市。《吴郡甫里志》载,寺院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苏州府志》又载为唐大中年间(847—860)所建,后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重修,寺院几乎扩到半镇,足见宋代此寺香火甚盛。保圣寺塑像历来相传为唐代塑圣杨惠之所塑。自宋以后,寺院逐渐破落。1918年,苏州著名学者顾颉刚暂住甪直,见保圣寺年代久远,塑像精良,疾呼江苏省政府抢救。1926年,日本美术史教授大村西崖闻讯特地到保圣寺考察,撰写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研究著作。顾颉刚、大村西崖、陈清香等学者先后进行研究考证,认为保圣寺塑像不是杨惠之所塑,进一步论证为北宋人所塑[1]。但国民党政府仍无所作为,听任废坏。1928年,大殿半边坍塌,佛像多半被毁。1929年,在蔡元培等人倡议下,募集基金,于大殿废址建古物馆,藏入余下的九尊罗汉像和部分塑壁,保存至今(图1)。现古物馆中的九尊罗汉像置于塑壁山石中。我曾到甪直保圣寺多次考察,注意到大殿的柱础刻着童子戏莲的图案,柱础和图案的样式和苏州市内定慧寺罗汉院柱础相似,罗汉院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重修,可证甪直保圣寺大殿的修造年代为北宋,保圣寺现存的大部分的罗汉塑像应作于北宋时期。

现将保圣寺现存罗汉像简介如下:①年幼罗汉。端身而坐,头微前倾,貌相恭谨,作低头冥想状(图2)。②思维罗汉。盘膝而坐,双手置膝,一手平放,一手握拳,思维在收放之闻(图3)。③怒目罗汉。双目圆睁,左臂举起,神情威猛(图4)。④讲经罗汉和聆听罗汉。二罗汉促膝而坐,年长罗汉作讲经状,年轻罗汉躬身聆听(图5)。⑤闲适罗汉。倚坐在山石间,露胸袒腹,呈闲散适意之态(图6)。⑥仰睨罗汉和披巾罗汉。仰睨罗汉和披巾罗汉端坐在山石岩间。披巾罗汉为一头戴披巾的老者(图7)。⑦仰睨罗汉。神情凛然,作睨视状(图8)。⑧尴尬罗汉。罗汉面有虬髯,似静思忖度(图9)。这九尊罗汉神情各异,塑造手法写实,栩栩如生,塑像的造型未经后人改动,能够反映出北宋罗汉塑像的风格和特点,可以称作江南地区北宋罗汉塑像的代表作品。

2.劫后重光的上方山观音石造像

位于上方山茶磨屿的石佛寺,在宋代名潮音寺,有明代书法家祝允明题写的“古石佛寺”石刻题铭。过石佛寺,有涧水一泓,涧水上有石岩峭壁,即观音岩(或称普陀岩),涧水上架有石梁,岩壁中建石观音殿(图10),为山岩中凿出石室,内置观音石造像。

img348

图1 甪直保圣寺罗汉像全景

img349

图2 保圣寺年幼罗汉像

img350

图3 保圣寺思维罗汉像

img351

图4 保圣寺怒目罗汉像

img352

图5 保圣寺讲经罗汉和聆听罗汉像

观音岩石造像在明代早期就有记载,吴江人莫震,为正统四年(1439)进士,他撰写了《石湖志》,在《梵宫·妙音庵》条目中记载:“在茶磨山下,即今观音岩也。淳祐中,尧山主开山,本朝洪武中重建,有清池在峭壁下,跨以飞桥,景物清胜。详载山水条。”《石湖志·山水·石观音岩》条目又载:“在茶磨山下,面临石湖,就岩石琢大士像,立于徒〔陡〕崖裂罅之间,庇以危亭,有水一泓,下视沉沉,静深莫测,跨石为桥,长二丈许,护以扶栏,过者股慄眩视。左右绝壁巉岩,寒藤古木蔽亏掩映,清气洒然,殆非人境,俗呼为小补〔普〕陀。”可见石观音像在明代早期之前就已建立[2]

观音石造像前,有一对石方柱,上刻对联:“愿力广施甘露味,闻思远应海潮音。”据传此对联为乾隆皇帝南巡游石佛寺时题写。观音石造像的两侧以石叠山,原有悬塑和石刻纹样,现仅存浅刻的鳌鱼和海水纹的遗痕。皆证明殿中的石观音为南海观音像,与明人莫震谓此处为小普陀是应合的。

殿中的观音像为立像。通高2.65米(图11),头戴高大宝冠,宝冠下部小而上部大,在宝冠正面中央刻一尊小型的浮雕弥勒立像。顶戴包头披肩长巾。观音像头型长方,双眉细长而弯曲,有一双丹凤眼,鼻梁挺而鼻头大,嘴唇小而厚。在额头中央饰有圆宝石(此观音头像上饰的宝石已失,留下圆凹孔),双耳的耳垂有铛形装饰(图12)。佛像上的衣纹较低平,并且贴身。右臂略抬,右手垂下,左手搭于右手腕上。此观音像这些方面的特点,都是南宋观音造像具有的特点。重庆大足北山佛湾第136窟的观音菩萨石立像,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7),这尊观音像的头部造型和冠饰、体态和数珠手的样式,与上方山观音岩石观音立像的造型、数珠手的形态、冠式和装饰很相像(图13)。上方山观音石造像应是宋代石雕像。

在“文化大革命”中,此观音石造像被击断,弃于岩前水池中。近年开发上方山景区,清理池中污泥,观音像得以重光,经管理部门修复,重新归于原位,使我们重睹千年的佛颜慈容。

关于现存的上方山石观音像的时代问题,据《苏州日报》报道,有人提出是清代物[3],理由是莫震《石湖志》记载:“石观音岩在茶磨屿下,面临石湖,就岩石琢大士像……”并且解释说:“根据‘就岩石琢’ 这四个字,说明这尊观音像是和山体连在一起的,不是刻好了再置于此地,和岩壁分离的。”但令人不解的所引的文字是不全的,后面重要的句子被省略去了,被有意地曲解。这一段的原文是:“就岩石琢大士像,立于徒(陡)崖裂罅之间。”从文意上看观音石像显然是和岩壁分离的。明朝人汤传楹《游吴山记》中更清楚地叙述了石观音像凿造的情况:“因傍(石)湖而行,游妙音禅院。……从其旁级而上,得一石屋,为古石佛涧,筑坂作池,压岩成梁,都无槛柱垣闼之类,其前仅置朱扉一扇以蔽风雨,其中就壁刳为莲瓣形位大士像……”“刳”是剖开挖空的意思,石观音像无疑是与崖壁分离的立像[4]。有人认为“这尊观音像是和山体延连在一起的”,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有人还进一步推论,“宋代石观音像疑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并认为“现存石雕观音立像应为(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本地绅民捐资复建的”。但提不出何人何时捐修或重新造像的根据,乃是凭空的假设。在《苏州日报》对上方山石观音像报道的文中记述:“‘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尊石观音石雕立像被砸成三段,头被丢在崖石涧池中,仅存下半身及莲座。”我仔细观察了这尊石观音像的下半身,风化剥蚀十分严重,乃是经过近千年的磨耗所致,只隔百余年绝不能风化如此。佛像下半身衣服边缘刻的牡丹花卉图案,为宋代全株花牡丹纹的典型样式(图14),这种样式的牡丹纹常见于宋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中(图15),进一步证明了此石观音像为宋代遗物,为江南罕见的大型宋代石圆雕像,几经磨难,幸存于世,虽石观音像的中段缺失而加以修复,但造像的主要部分仍存,尚能反映出宋代佛造像的风格面貌,应加强研究和保护。

img353

图6 保圣寺闲适罗汉像

img354

图7 保圣寺仰睨罗汉和披巾罗汉像

img355

图8 仰睨罗汉像

img356

图9 保圣寺尴尬罗汉像

img357

图10 石观音殿外景

img358

图11 石观音立像

img359

图12 石观音像头部

img360

图13 大足北山佛湾第136窟南宋石观音立像

3.惟妙惟肖的捏塑陶孩儿

镇江市市中心宋代遗址出土一批烧制的捏塑陶孩儿,据同出的元祐通宝铜钱等文物,可知为元祐年间(1086─1094)制作[5]。这批孩儿塑像中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的戳记,可见是产自苏州的孩儿塑像。宋代苏州以捏塑孩儿像著称,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摩喉罗(孩儿泥塑)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明朝洪武时人卢熊《苏州府志》:“袁遇昌,吴之木渎人,以塑婴孩名扬四方。”镇江出土的捏塑陶孩儿,或恭立、或倾前、或侧爬、或卧坐,造型写实,姿态生动,天真活泼,可见宋代苏州捏塑孩儿像的风采(图16)。这些捏塑陶孩儿的头部造型,有着后脑门大、眉短、眼小、耳大、有双重下巴等特点。服装宽松,裤子肥大。南宋苏州塑造的这些孩童的形象,与李嵩《货郎图》卷中的孩童的形象和服饰很相似(图17),该图卷上有南宋“嘉定辛未”题字,为南宋嘉定四年(1211)所作[6],苏州捏塑陶孩儿与李嵩《货郎图》卷都有确切的年代,两者作品中的孩童形象可作为南宋孩童造型的范式。

img361

图14 石观音像下半部服饰牡丹纹

img362

图15 宋代耀州窑牡丹纹瓷碗

img363

img364

img365

图16 苏州制作的捏塑陶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