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
1.12 以祁连山为丰碑的霍去病墓

以祁连山为丰碑的霍去病墓

公元前117年,时值汉武帝元狩六年,京都长安发生了举国恸痛的大事,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深切悼念这位年仅24岁的统帅,下令边地五郡属国派发的将士身穿黑甲,列阵于长安至茂陵数十里的长道上,以前所未有的隆重规格为霍去病送葬,这只有功比山高的名将才能享此殊荣。

汉武帝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汉王朝与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历史性大决战中,英雄出自少年,霍去病18岁任大将军,在他短短的6年军事生涯中,6次出击匈奴。21岁为骠骑将军,率领万骑出陇西,西征转战千里,鏖战祁连山下,一举击溃匈奴,歼灭匈奴30 200人,俘虏匈奴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又深入翰海重创匈奴,从此匈奴远走漠北,不再南犯,祁连山一役是霍去病建功立业的一座丰碑。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下令“为冢象祁连山”,以此缅怀霍去病的丰功伟绩。

霍去病的墓冢以祁连山为象征,这个意图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需有大构想、大手笔,非平常施工者能完成。在霍去病墓石刻上有“左司空”官署与“平原乐陵□伯□造”的题铭,由此可知霍去病墓是汉武帝特命官府营造的,其构筑非同一般。我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上学时,老师介绍过汉代霍去病墓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刻,因此对霍去病墓石刻心仪已久。1982年冬,我参加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学术报告会,在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席康师尧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一直企慕的霍去病墓。霍去病墓是汉武帝的茂陵的陪葬墓,位于茂陵的东北(图1)。霍去病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多次进行修缮,原先分散的霍去病墓石刻,集中于墓前新建的廊屋中,陈列着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卧象、卧牛、野猪、蟾、蛙、鱼、怪兽食羊、野人搏熊、仙人等16座大型石雕刻,这些石刻雕像的长或高多为2米左右,大部分用写意手法作出,是以经过形状选择的巨石略加雕凿而成,浑然天成。石雕“卧虎”,高84厘米、长200厘米,是一件大型的立体雕刻,为了表现伏卧的虎依然威猛,特意将虎头放大,突出了伸出嘴外的獠牙,表示是食肉的猛兽。卧虎背脊的轮廓外形最为显眼,虎背雕成起伏的波状,给人以蓄势欲动的感觉。虎的全身刻满长弧线纹,更彰显了猛虎的特点(图2)。石雕“卧象”,长189厘米、宽103厘米,充分利用了岩石的形状,只是标示性地刻出象的长鼻和细长的眼等特征(图3)。石雕“卧牛”,长260厘米、宽160厘米,体量较大,造型敦厚,鲜明地表现出牛的质朴耐劳的性格(图4)。石雕“野猪”,长163厘米、宽62厘米,以一块前端凸出的扁圆形的天然岩石稍作雕刻,将石块凸出的前端作为头部,简单地勾画出前突的长獠牙、三角形的小眼和竖起的耳朵,夸张地表现出野猪凶猛的面貌,并以阴刻的线条简略地表示出脸部和四肢的轮廓(图5)。石雕“猛兽食羊”,长274厘米、宽220厘米,猛兽头上长着弯曲的长角,双爪紧紧抱羊,正大口噬羊,巧妙地利用石头原有的凹槽和纹理,以痉挛性的弧线刻画出兽羊搏斗紧张状态(图6)。石雕“野人搏熊”,长277厘米、宽172厘米,野人和熊都是深山老林才会出现的,石刻以野人与熊搏斗为题材,意在表现祁连山中的野人和兽(图7)。石雕“仙人”,长222厘米、宽120厘米,用一块岩石的自然形态略加刻画而成,相貌憨笨,作瞪目吡牙状,下部风化。该石雕分别被称为“仙人”“野人”“熊”,都是表现祁连山中的神异(图8)。石雕“蟾”,长154厘米、宽107厘米,用一块微前凸的椭圆形岩石略加雕凿而成(图9)。石雕“鱼”,长110.5厘米、宽41厘米,是霍去病墓石刻群中雕刻最简单的一件,采用头部圆凸的长方形石块,以弧线在头部刻出一对圆眼和鳃,如不细看,与天然的岩石块没有明显的分别(图10)。霍去病墓石刻群中的仙灵异兽雕像混放于墓冢岩石之中,成为象征祁连山的整体岩石中的一部分,因此这类石刻雕像并不追求形似,而是用简略的手法夸张地表现出这些雕像的特征。

看完石雕像后,意犹未尽,我们又登上了霍去病墓冢的顶部,放眼远望,茂陵有着高大的复斗形墓冢,荒秃秃的冢土上只有近年栽种的稀疏排列的小树。茂陵的东面散落着10余座陪葬墓的墓冢,大多也是荒秃秃的。霍去病墓的墓冢虽不高大,但在茂陵陪葬墓中显得很特殊,冢土上有茂密的柏树,在冢土四周靠底部的树木丛中,散落着一些2米左右的花岗岩巨石,据康师尧先生介绍:霍去病墓的许多石雕原先和墓冢四周的巨石混放在一起,当人们走近冢土树丛里散布的巨石,才会发现其中石雕的仙灵异兽。我感到这正是走进祁连山林区的情景,时常有鹿、熊、青羊等野兽在山林中出没,抬头仰望终年积雪云雾缭绕的峰巅,恍若置身于仙山之中。西汉人心目中的祁连山是一座仙山,匈奴语的“祁连”是天的意思,祁连山就是天山[1]。祁连山位于河西走廊的南面,因此又称南山,祁连山的主峰当时也被称作昆仑山,是西王母仙居之地。我对康师尧先生说:“霍去病墓很像汉代的博山炉,山形的炉盖中有仙有兽,燃香时似山中升起云气。”康师尧先生说:“霍去病墓是一幅立体的仙山图。”我接着探讨这一话题:“‘博山’是海上的仙山,炉盖就作成了仙山的形状,在云气袅袅的山峦中有仙人和禽兽,这就是汉代人心目中仙山的样式。”象征祁连山的霍去病墓墓冢是做成仙山的模式,这是我第一次去霍去病墓留下的印象。

隔了几年,我特地又去了霍去病墓,仔细观察了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三件不同姿态的马,这三件石刻的马,与霍去病墓其他石刻像的雕刻方法不同,不只是重点部位进行雕刻,而是通体进行雕刻,显然是特意地进行精雕细刻,可供多角度观瞻。其中最著名的是石雕“马踏匈奴”,高168厘米、长190厘米。雕刻了一匹接近真马大小的战马,作昂首嘶鸣屹立状,被战马压倒的匈奴仰卧在地,头发倒拖,手持弓箭,犹在挣扎。虽然霍去病墓石刻群像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肖像,但巧妙地采用了虚写的手法,以他的战马踏翻匈奴来表现霍去病的丰功伟绩,被称为霍去病墓石刻的代表作(图11)。被称作“跃马”的石雕,高150厘米、长240厘米,马头微向左侧昂起,鼻孔努张,作后腿蹬地、前腿跃起状(图12)。另一匹为石雕“卧马”,高114厘米、长260厘米,卧马形体平稳,马头微昂,神态安详,前腿微收,后腿伏地(图13)。霍去病墓石刻的马雕像与秦始皇陵的陶马的造型有明显的不同,秦陵出土的陶马,高170厘米左右,是按真马的尺寸制作的,并且十分逼真,陶马的五官、四肢和肌肉塑造得具体而真实,是高度写实的仿真雕塑作品。霍去病墓石刻马雕像表现的是意象中的良马,只是示意地表现良马的形体特征,采用的是意象表现手法,从雕塑史的角度来看,霍去病墓石刻反映出从秦代雕塑的写实风格转变为汉代雕塑的写意风格。

后来,我在大学里讲授美术史,在介绍霍去病墓石刻时,将三件石马雕像列为一组,比较了这三件石马雕像的高度,以“马踏匈奴”最高,“跃马”高度次之,“卧马”高度最低,形成“卧马”“跃马”“马踏匈奴”三件石马由低及高、由卧到立的变化,作为主题雕刻的“马踏匈奴”被引向高潮,被我称为“骠骑”三部曲。

img269

图1 霍去病墓墓冢

img270

图2 卧虎

img271

图3 卧象

img272

图4 卧牛

img273

图5 野猪

img274

图6 猛兽食羊

img275

图7 野人搏熊

img276

图8 仙人

img277

图9 蟾

img278

图10 鱼

img279

图11 马踏匈奴

img280

图12 跃马

img281

图13 卧马

然而这三件石马雕像在霍去病墓的墓地中究竟是怎样放置的,其余石雕像又是放置何地,这是需要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我查阅了关于霍去病墓石刻的相关记载,《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唐代颜师古注中提到:“(霍去病墓)在茂陵旁,冢上有(坚)石,冢前有石人马者是也。”[2]据此可知“马踏匈奴”等“石人马”是置于冢前的,并且还提到冢上置放着坚硬的岩石。在民国早期,已有学者对霍去病墓石刻作了调查和介绍,1935年出版的《良友》杂志第10期,刊登了阎甘园撰写的《晚照楼杂记》一文,文中对霍去病墓石刻作了记述:“更于(霍去病)墓前堆砌假山,象祁连山之状。山周刊石象物,极雄壮而浑古,诚汉刻中伟构也。”文中还登载了西安的捶拓名手夏子钦的霍去病墓石刻拓片,是可贵的参考资料(图14~图22)。1940年,王子云先生接连三次考察了霍去病墓石刻,他在《汉啻陵墓雕刻艺术概述》文中,记述了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墓以祁连山为墓冢的象征,还提到“为了逼真,特令名匠雕出祁连山多见的牲畜和‘野人’‘野兽’,放在墓冢斜坡的乱石中,并特别雕了一件作为纪念碑的‘马踏匈奴’列置墓前”[3]。通过以上早期关于霍去病墓石刻摆放位置的记述,可以确定石刻群中体量最高大的“马踏匈奴”是屹立于墓前的,它是纪念祁连山战役的丰碑。表现祁连山中的仙灵异兽的石刻共11件,有“卧虎”“卧象”“卧牛”“野猪”“蟾”“蛙”“猛兽食羊”“野人博熊”“仙人”和两件“鱼”。这些石刻和其他岩石散放墓冢四周的斜坡上,共同构成了祁连山的象征。

最后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跃马”“卧马”这两件石刻置于何处,为此我特地向西安美术学院程征教授求教,程征教授曾经亲自去霍去病墓附近的村庄作过访问调查,据村中老人回忆石刻“跃马”和石刻“马踏匈奴”都是置于墓冢前的。而石刻“卧马”的安放位置却出人意料,是位于墓冢的正后方,石刻“卧马”别出心裁的位置设计,其中蕴有什么奥妙和含义呢?我经过考据和思索,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位于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又称南山,这种称谓在汉代已经流行了,汉代班固撰写的《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此南山即是祁连山,霍去病率领汉军万骑在祁连南山大破匈奴,从此匈奴不再进犯漠南,自河西走廊以东的汉家内地取得了长久的安宁,石雕“卧马”安置在霍去病墓的正后方,象征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4],功比山高的霍去病将军可以放心地安息。

img282

图14 霍去病墓石刻拓片:卧虎

img283

图15 猛兽食羊

img284

图16 野人搏熊

img285

图17 仙人

img286

图18 马踏匈奴

img287

图19 卧马

img288

图20 跃马

img289

图21 卧牛

img290

图22 野猪

img291

图23 作者在霍去病墓冢山坡岩石中

img292

图24 祁连山大都麻河畔花岗岩石

霍去病墓的墓冢以分布于山周的坚硬岩石和石刻雕像象征地表现祁连山,这些岩石和石刻的石料为花岗岩,长度多为2米左右,我还特地在霍去病墓冢坡边岩石群中照相,可以比照出岩石的体积和大小(图23),但是西安地区并不出产这种花岗岩,霍去病墓放置的花岗岩是特地从远处运来的,据程征教授说这些花岗岩可能是西安南面的终南山出产的。1999年夏天,我陪同张仃先生去祁连山写生,还到达了海拔3 000米以上的山巅,看到了裸露的花岗岩峰峦和岩面,还有许多散洒的岩石,在祁连山的溪谷中布满了花岗岩的大石(图24),这些岩石曾似相识,这不正是光彩四射的霍去病石刻的母体吗?有着坚韧的品格,雄浑的风格,强悍的精神。祁连山花岗岩构成了霍去病墓的丰碑,它是一座战争与和平的巍峨纪念碑。

【注释】

[1]唐代颜师古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汉书·卫青霍去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汉书·卫青霍去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89.

[3]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21.

[4]“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意思是指天下太平,用于战争的武器入了库,征战乘用的马匹也休闲放牧于南山。其意最初出于《尚书正义·周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十三经注疏·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72.)清人钱彩撰写的《说岳全传》第一回中将此意凝缩:“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至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句子仍在使用,其含义较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