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
1.9.6 彩陶艺术,舞动的意象

彩陶艺术,舞动的意象

奔流不息的大河滋养了河湟地区的农业文明。在5 000多年前,河湟地区的先民在这里定居生活,垦荒耕作。河水两岸沉积的细泥是不可多得的良好的陶土,滨河而居的农人为了农耕生活的需要,发明制作了陶器,又把氏族共同崇尚的图案纹样彩绘和烧制在陶器上,成为多姿多彩的彩陶。

原始社会的氏族人们,早先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手段之一,因此原始崇拜中,动物崇拜和以动物为祖先神的图腾崇拜较早出现,所以在中国彩陶纹样中,有一定数量的动物纹和人格化的动物纹,罕有见到全身的人物纹样,而河湟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不仅在早期彩陶上绘有全身人物纹,而且后期彩陶上神人纹成了主体纹样。

河湟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受仰韶文化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在彩陶中赋予大河般奔腾的激情、旋动的韵律、澎湃的气势,一跃而登上彩陶艺术的巅峰。

1973年,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罕见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这前所未有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我们闻讯后,经由西宁去湟水支流寺沟河畔的上孙家寨墓地的发掘工地,看到了经修复的舞蹈纹彩陶盆,在这件盆内壁等距地分列三组舞蹈人物纹,每组5人,手拉手联翩起舞,首尾二人除了牵手的手臂外,身子的另一边有两个手臂,可能用以表示手臂的挥动。人物的脑后似为下垂的发辫,而发辫的样式是古羌人披发的一种发式。下腹前有一突起物,可能是男性特征的表现。在盆内下半部贮以清水,能映照出河湟先民手拉手地在池畔起舞的身影(图13)。

无独有偶,1995年在青海同德县黄河北岸的宗日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一件类似的舞蹈人物纹彩陶盆,盆内壁上部绘两组手拉手的舞蹈人物纹,每组13人,舞蹈阵容庞大。宗日遗址中还发现了陶埙,这种原始乐器大致能吹奏出五音,当年人们也许就是在吹奏陶埙的乐声中载歌载舞的。在原始社会,歌舞是巫觋的一种表演形式,彩陶上的舞蹈人物纹,或是人们以舞通神的情景,舞蹈纹彩陶一再地发现,表明了河湟地区是巫风歌舞流行之地。今天河湟地区的人们仍是能歌善舞,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取材于河湟花儿(土族人称为“野曲儿”,是一种以爱情为主题的山歌)。在河湟地区的路畔村旁,经常能听到充漫空中的花儿,使这里的生活洋溢着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