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
1.7.3 三、中国彩陶的多元起源和发展

三、中国彩陶的多元起源和发展

1.中国彩陶的多元起源

对于中国彩陶的起源问题的认识是随着考古新材料的发现而不断修正的。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等文化类型的彩陶,认为甘青地区和西亚地区的远古文化的彩陶纹样有相似性,并错误地将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列为甘肃古文化的第一期,进一步提出中国彩陶西来说。随着甘青地区远古文化考古的大规模的展开,揭示出这一地区远古文化彩陶的成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国彩陶西来说已不攻自破。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等含有彩陶的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又产生了彩陶文化以中原为中心向四方传播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地湾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河姆渡文化相继发现了距今7 000年和8 000年左右的彩陶。这些含有早期彩陶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我在1990年所著的《中国彩陶图谱》一书中,论述了中国彩陶是多元发展,又是自成体系的[7]。跨湖桥文化彩陶的发现,更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彩陶多源多元发展的观点。

2.各区系文化彩陶的发展趋势和流变

中国彩陶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各地区的彩陶的发展趋势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的彩陶在相邻地区会互相产生影响,一些类型文化的彩陶还有流动和传播的现象。如大地湾文化的彩陶,对继起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有很大的影响,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宽带纹圜底彩陶钵,是由大地湾文化宽带纹圜底彩陶钵发展而来的(图16)。以大地湾文化的彩陶为源头,发展出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地区构成了源远流长的经数千年之久的彩陶发展史。位于钱塘江一带的跨湖桥文化的彩陶,与相邻的河姆渡文化的彩陶,看不出明显的承接或产生影响的关系。这其中是否缺失中间环节的考古资料,还是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彩陶是各自发展起来的,是留待解决的问题。在钱塘江地区和环太湖地区,以后出现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彩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是玉器文化大放光彩。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皂市下层文化,发现了距今约7 000年的彩陶,可视作这一地区继起的大溪文化彩陶的源头之一,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将长江中游地区的彩陶文化达到繁荣发展的阶段(图17)。位于鲁南苏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图18)。在大汶口文化以前,这地区应有更早的彩陶,但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相关的考古资料。继大汶口文化而起的龙山文化,以制作技术精湛的黑陶取代了彩陶。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等类型文化的彩陶,也自成体系(图19),但同样被玉文化占去了发展的空间。通过以上几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彩陶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中国彩陶多源多元发展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各彩陶文化还存在着交流、传播,如江南的彩陶是在彩色陶衣和化妆土作底衬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彩陶上的这种装饰手法向北传入黄河流域。在距今5 000多年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影响面很宽,庙底沟类型彩陶具有代表性的勾羽圆点纹,向四方传播,北至内蒙古、南达湖北北部,东南到长江下游、西及甘肃东部。至于各区、系、类型的彩陶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不乏其例,正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多元文化的流动、传播、交融的过程中,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

img143

图11 河姆渡一期遗址骨、牙器上的双头鸟载日、双鸟朝阳纹

img144

图12 河姆渡一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

img145

图13 跨湖桥出土的彩陶圈足盘和豆

img146

图14 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的彩陶圜底三足钵

img147

图15 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的彩绘符号

img148

图16 半坡类型宽带纹彩陶圜底钵

img149

图17 大溪文化彩陶筒形瓶

img150

图18 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

img151

图19 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

【注释】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09.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77.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56.

[4]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3(11).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21.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27.

[7]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