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旅游地理
1.6.7 第七节 河南旅游

第七节 河南旅游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千米,省会郑州市,是中国陆路交通枢纽。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河南省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过渡性明显,地区差异性显著。具有冬季长且寒冷雨雪少,春季短且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点。1月平均气温-3~3℃,7月平均气温24~29℃,年均降雨量500~1380毫米。全省总人口9667万(截至2003年年底)。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远古以来,中华祖先在这里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淮阳至今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长期以来,河南始终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河南省是全国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现有世界遗产1处即洛阳龙门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1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2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名山秀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给河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史迹,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风味肴馔

开封鲤鱼焙面为宋代御膳名食,用黄河鲤鱼和龙须面炸制,色泽枣红明亮,甜中透酸,鱼肉嫩如豆腐,焙面酥脆。开封“第一楼”饭庄小笼灌汤包鲜美可口,始于宋代。“套四宝”为宋都宾馆名菜。洛阳“水席”24道菜均多有汁汤,味辣而鲜。

二、地方文艺

豫剧是河南最大剧种,在全国广有影响。其表演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曲剧、越调也流传较广。

三、旅游交通概况

河南省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公路网络连接城乡,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

四、河南的旅游线路

1.济源山水文化三日游(豫北旅游区)

D1 郑州接团,乘汽车赴济源王屋山。

王屋山风景区位于济源市西北45公里,因其状若王者之屋,故名。山势巍峨,山径险峻,主峰天坛山,相传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南麓有愚公村、愚公洞、愚公井等景点。村东南有一大山口,传说为愚公移山处。王屋山天坛峰南麓有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殿宇——阳台宫,为唐代道人司马乘桢修身处。现存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为明正德年间重修,可乘索道上山游览。下山后可参观不老泉和千年银杏树、愚公故里。

位于济源市东北15公里处的五龙口风景区,是一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形风景区,也是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分布在地球最北端的太行猕猴群。这里的秦代枋口水利工程与都江堰齐名;古朴清幽的盘谷寺,因唐代大文豪韩愈写下《送李愿归盘谷序》,和清乾隆皇帝钦定盘谷为“名山胜迹”而久负盛名。住温泉宾馆。

D2 游黄河小浪底水库、济渎庙。

小浪底位于济源市西南30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即在此兴建。黄河三峡可与长江三峡相媲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朝廷为祭祀济渎神敕建济渎庙。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朝廷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难以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庙,经历代增修,逐步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有序,风景秀丽的古典园林式建筑群。晚乘火车返郑州,散团。

2.中州古迹名胜游

D1 洛阳接团,游白马寺、关林。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位于黄河以南,洛水之北。洛阳因居于洛水之阳而得名。白马寺位于洛阳东郊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建成之后,又经宋、元、明各朝重修,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和布局。白马寺中大雄宝殿内所存的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像都是元代作品,造型生动、姿态各异,是佛教艺术的珍品。白马寺中还保存着自唐以来的历代碑碣40余块,以元代书法家赵孟 手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最为珍贵。

关林位于洛阳城南10千米处,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自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开始建庙植柏,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如今已占地百余亩,拥有殿宇廊庑150余间。关林的建筑按宫殿式样建造,沿中轴线依次排列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冢、后门,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严谨有序,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苍翠。回洛阳游览王城公园,观牡丹。住洛阳。

D2 游览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千米处的伊河两岸,这里香山与龙门山对峙,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厥”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千米的两山崖壁上,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历经西魏至明诸朝,雕凿不断,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石窟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潜溪寺、看经寺、万佛洞、奉先寺、大万伍佛洞等。

D3 游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登封市境内,地处中原,故称中岳。嵩山山势挺拔,层峦叠嶂,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主要古迹有中岳庙、嵩岳寺塔、嵩阳书院、少林寺、惠善寺、初祖庵等。嵩阳书院位于嵩山脚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北宋时期嵩阳书院和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最早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嵩阳寺,五代时改为书院,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嵩山书院,理学家程颢、程颐及司马光、范仲淹等曾在此讲学。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部分写成于嵩阳书院。清康熙年间重修,现书院基本布局大体保持清代建制。院内现存历代碑刻百余块,大多出自名人手笔。最著名的有李林甫撰文、徐浩书写的《大唐碑》以及黄庭坚草书的《忆故乡碑》、宋代《北方真武君经碑》、清朝《乾隆御制诗书碑》等。书院内还有汉武帝游嵩山时封的三棵将军柏,一棵毁于明末兵火,现仅存两棵。

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刹、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儒、佛、道三教和谐统一的地方,因其坐落在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传教而依山敕建少林寺。达摩到少林寺,广传禅宗,被佛教界尊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也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隋唐时期,已具盛名,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中岳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后历代均有扩建。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是嵩山现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其主要建筑多为清代宫廷式样,庙内植有汉至宋代古柏335株,还有各种文物百余件。住登封县。

D4 乘车赴开封,游览大相国寺、古吹台、繁塔、铁塔公园。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开封历史上最繁荣时代是北宋,当时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当时开封的繁华景象。

位于开封市中心的大相国寺是中国著名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国寺,唐代改为现名。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重修。八角琉璃殿内有一尊用银杏木雕成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站像,高7米,四面千手,每手一眼,全身贴金,是相国寺镇寺之宝。

古吹台也称禹王台。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音乐家师旷吹奏音乐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将这块高地称做吹台。相传大禹治水在这里住过,这里现有禹王庙,三贤祠等古迹。繁塔在古吹台南,正式名称叫兴慈塔。因为建在繁台上,俗称繁塔。繁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为开封市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据文献记载原为九层,高100多米,明初毁,只剩三层。后在三层塔身上建七级小塔,形成特殊风格。铁塔公园因有一座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用铁锈色琉璃砖建造的琉璃塔而得名。铁塔造型宏伟挺拔,九百多年来,虽经地震、洪水、兵火,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用大炮轰击铁塔,也只留下了一点伤痕。铁塔前建有铜佛殿。上午游览龙亭、宋城一条街,下午乘车回郑州,散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