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旅游地理
1.5.2 第二节 古建筑、古园林、古陵墓、古工程

第二节 古建筑、古园林、古陵墓、古工程

一、古建筑

古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艺术,其内容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可观,它从各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状况以及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因此,从这些古建筑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变化,古建筑是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木框架式结构。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我国建筑便形成了以木框架为主的独特风格。它的基本构造方式是用立柱和横梁借助榫卯、斗拱组成框架,上覆屋顶。建筑物的大部分重量由框架负担,墙壁只起维护隔断作用,这便是中国古典建筑结构造型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结构造型科学、结构合理、经久不废。例如,天津市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经清朝8级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蓟县房屋倒塌无数,而观音阁则安然无恙。西安市的小雁塔,也经过多次地震,仍没倒塌。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高超的设计和建造技术。

(2)庭院式的建筑群形式。中国古代建筑很少是单个的,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是以若干单座建筑围成的院落为单元,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通过明显的轴线关系串联或并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组群。宫殿、庙宇建筑就是利用高的地势、巨大的台基和群体建筑来达到气势恢弘的艺术效果的。

(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外观形象,“大屋顶”和飞腾的挑檐是极具特色的外观特征。自汉代以来,我国古代工匠设计了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卷棚等多种屋顶形式和重檐屋顶结构,并利用各种屋顶形式的组合创造了丰富的形象。他们通过屋角反翘和屋顶曲线的变化,使庞大的屋顶呈现出一种轻巧活泼、舒展飘逸的形态,从而获得了理想的艺术效果。另外,我国古代建筑中用来衬托主体建筑的各种附属建筑物,如宫殿、坛庙等建筑群门前的“阙”,桥两端的华表,各种牌坊、照壁、石狮等,以及建筑物表面的色彩和各种彩绘,都为建筑物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4)明显的等级之别。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明显的等级之别,且主次分明,建筑物等级的区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根据屋顶的式样:屋顶的式样有重檐和单檐,重檐等级高于单檐,而重檐屋顶以庑殿式等级最高,以下依次是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

庑殿式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是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屋面略呈弯曲。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俗名“金銮殿”,即重檐庑殿式,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是全国级别最高的建筑。劳动人民文化宫原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家庙,又叫太庙,也是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其他建筑物用重檐庑殿式就很少了。

另外,屋顶的戗兽数目也是判断建筑等级的标准。屋顶的戗兽是指屋顶四翼角的戗脊(或垂脊)上的蹲兽。戗兽多以奇数出现,数目越多等级越高,最多为11个。

②根据屋顶的颜色:黄色在我国是最尊贵的色彩,自唐代以来,黄色被定为皇室特用的色彩。屋面盖黄色琉璃瓦为帝王宫殿,皇子居住地为绿色,蓝、紫、黑、翠等各色为园林建筑用的色彩。

③根据台基、材料和彩画:台基级数多的大于级数少的,汉白玉台基大于其他材料台基,有围栏的台基大于无围栏的台基。建筑物表面的彩画通常有三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它们的级别依次递减。

④根据面阔间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物都以“间”作为计算单位。“间”就是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面阔间数是指横向面阔的间数。10根柱子就是面阔9间,6根柱子就是面阔5间。一般间数为奇数,面阔间数越多级别越高,在古建筑中以面阔11间为最大。“九五”象征“帝王之尊”,即面阔9间,进深5间。故宫太和殿为阔11间进深5间,天安门为宽9间进深5间。

2.中国古代建筑的种类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除宫之外,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亭、台、楼、阁、厅、堂、榭、轩、馆、廊、斋、舫等。

(1)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古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历代统治者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不惜倾举国之力,集国内外的能工巧匠,为自己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所以宫殿建筑为一代建筑之精华。

我国历史上曾经建造过许多规模宏伟的宫殿,如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建章宫、长乐宫、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兴庆宫等。古代这些著名的宫殿大多毁于战火,保留至今的只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西藏的布达拉宫。

(2)礼制建筑。“礼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在维护封建统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体现宗法礼制的建筑,即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祭神、二是祭祖、三是祭圣贤。其中以庙坛最具有代表性,如天坛、太庙等。

(3)楼阁建筑。中国的楼历史悠久,形式繁多,有高楼、曲折的围楼,还有城楼、角楼、钟鼓楼等。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烟雨楼等都属全国名楼,此外,还有山东聊城的光岳楼、济宁的太白楼、沈阳故宫凤凰楼等。

二、古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特征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是人们模拟自然环境,利用山石、水体、生物、建筑等构景要素,按一定的艺术构思建成的具有生活、游憩和观赏功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综合性艺术品,它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园艺等艺术于一体,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的完美境界。其与国画、烹饪、京剧一起被称为“中国文化四绝”。

中国的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园林出现于殷商时期,称为“囿”,它是当时奴隶主为狩猎、娱乐而兴建的打猎围场。春秋战国时期,“囿”中布置了土山、沼池、和台,并且构亭、营桥、种植花木,使“囿”中有了成组的风景。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时期。秦汉时期,帝王在“园林”中大筑宫室,进而形成了我国宫殿与苑园紧密结合的传统风格。此为中国园林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受崇,文人士大夫阶层多逃避现实,寄情山林田园,吟诗作画。这不仅推动了山水诗画的大发展,而且使园林艺术从单纯模仿自然进而到有意识地利用假山、水池、植物和建筑的组合来创造特定景观。此为中国园林的转变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园林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是规模空前,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特色,使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地融为一体。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园林规模更是前所未有。以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和以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扬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大规模发展起来,其造园艺术也日臻成熟。其中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被誉为“人间仙境”,并且出现了一大批造园高手和构园专著。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其建筑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受自然、历史、民族习惯、民族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西方一般是几何图形的园林设计,强调整体的形式美;中国是建造自然式山水风景园,强调意境情趣。其基本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主导思想是“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三境”: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要求其体现自然美,符合自然之趣,富有生活气息;“画境”要求其体现艺术美,即经过艺术加工提炼,使其犹如绘画,使自然环境与人工艺术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意境”要求其体现理想美,就是把人的理想、意愿和情趣表现在园林创作上。在园林的三种艺术境界中,以“意境”为最终目标,它是我国园林的精髓。它要求园林通过艺术的加工处理,使游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自然美、人工美,又能领悟到造园者所要表现的感情和理想。因此,我国著名园林鉴赏家陈从周先生认为:评价一个园林,不仅要看它的景致如何优美,还要看其是否有幽深的诗情画意,能否寓情于景、寓意于景,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按占有身份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和寺庙园林;按园林风格划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少数民族园林。其中最主要的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

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代表,通称北方园林。皇家园林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体现了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有颐和园、北海公园、避暑山庄和圆明园等。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又称“府宅园林”,集中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一带,通称江南园林。私家园林的基本特征是:面积较小,以精取胜,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田园情趣及江南水乡特色。江南园林主要有以湖山取胜的杭州园林,以庭园取胜的苏州园林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扬州园林等。其中最著名的为“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三)园林与旅游

独特的中国造园风格和高超的造园技巧,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已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些城市之所以名扬四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众多出色的园林,例如承德、苏州等。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旅游资源中占有突出地位,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三、古陵墓

(一)我国的丧葬习俗及主要丧葬方式

1.丧葬的起源

丧葬是人类传统的重要习俗之一。传说这种民俗的出现最早起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大约在距今10万年的旧石器中期,人类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人们认为,人的死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肉体可以消失,而灵魂则可以长存不死,并同世人一样生活,同样具有人的愿望,既可以赐福予活人,也能够致祸予活人,因此,人们对死者的亡魂存在着既崇敬又恐惧的心理。为了安抚鬼魂,使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安乐、舒适,并对本族的后人加以保护和庇护,于是产生了处理灵魂的依托体——尸体的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埋葬制度,这就是丧葬的起源。

在宗教产生后,人们更相信“来世转生”,因而更加重视丧葬的礼仪。中国封建社会崇尚孝道,主张“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将生、婚、丧看做人生三大事。这对于厚葬之风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主要丧葬方式

丧葬方式是埋葬死者的方法。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时期丧葬方式都不同。丧葬方式既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需要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各民族葬法多种多样,其中以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和悬棺葬五种葬法最具代表性。

(二)历代帝王陵墓

我国古陵墓众多,主要有历代帝王陵墓和名人陵墓。尤以帝王陵墓最具代表性,它是我国陵墓旅游资源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

我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主要由地面的“封土”和安置灵柩的“地宫”两部分组成。“封土”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坟头,是帝王陵墓的地上建筑部分,也是陵墓的重要标志;“地宫”是帝王陵墓的地下建筑部分,也称“玄宫”、“幽宫”等。帝王陵墓建筑除陵墓本身外,还有宏大的陵园区。陵园区由祭祀区、神道和护陵监三部分组成。

我国历代帝王陵墓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薄到厚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当时的葬式简单,“墓而不坟”。即使尧、舜、禹等的墓也不过用葛包裹尸体,棺厚不过三寸,绝无大规模的陵寝建筑,更无殉葬之举。

奴隶社会,厚葬盛行,且出现了人殉之制,有的奴隶主死后殉葬奴隶达百人以上。

从秦朝开始,厚葬之风更盛。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征发70万刑徒大筑陵墓,倾全国之人力、物力,历时38年,在陕西临潼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陵墓——秦始皇陵,它超过了任何一座埃及金字塔的规模。近年来,在秦始皇陵周围发掘出大量珍贵的文物,轰动了世界,秦始皇陵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但秦陵地宫未曾被破坏。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考古技术的进步,千百年来秦陵的巨大谜团将会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宝库必将重现天日。

西汉帝王陵墓多位于咸阳北边及长安附近。西汉继承了秦代的制度,大规模修建陵墓,并有新的发展。西汉开始出现陵邑制,首先,在帝王陵区附近形成一个繁华、富庶的都邑,迁天下富豪于此,为帝王守陵;其次,将功臣、贵戚之墓设于帝王陵附近,形成一个以帝王陵为中心的陵墓区;再次,首开陵前设置石像生之先河,于神道两侧设置石羊、石虎、石马等,既壮声威,又能反映墓主的生平事迹。在西汉帝王陵墓中,以汉武帝的茂陵最大。

东汉陵墓多集中在洛阳邙山。自古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邙山古墓累累,难以计数。20世纪80年代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古墓博物馆。

唐朝国力强盛,出现了帝王陵墓建设的一个高潮。唐陵主要分布在陕西周围地区,它一改过去“堆土为陵”的传统,而改用“因山为陵”的方法,这种方法既省人力,又比人工堆坟更为壮观。唐代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和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最大。

宋代陵墓沿袭唐制,但开始向集中陵区方向发展。北宋陵主要集中在河南巩县漯河南岸台地上;南宋陵则集中在浙江绍兴。

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大致相同,都选址于“风水宝地”,设集中陵区。位于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是现存最大的陵墓。除此之外,明代其他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称“明十三陵”。

清代入关以前的祖陵在辽宁——“关外三陵”。清入关后,其他皇帝分葬于河北遵化的东陵和河北易县的西陵。

(三)名人墓葬

除帝王陵墓外,还有一些功臣、名相、历史名人的陵墓,其规模也相当庞大,出土文物十分惊人。如山东曲阜的孔子墓、湖北秭归的屈原墓、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墓、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河南洛阳的关羽墓、陕西西安的霍去病墓、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昭君墓、浙江杭州的岳坟以及近代的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等。

(四)古陵墓的旅游价值

古陵墓尤其是历代帝王陵墓,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

(1)陵区大多建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地区,兼具观赏、避暑、休憩等多种功能。

(2)古陵墓地上地下建筑辉煌,特别是多数帝王陵墓仿照帝王宫殿修建,能给人以雄伟壮观、豪华富丽的感受。

(3)古陵墓殉葬品丰富,出土文物众多,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为研究商周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参照;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丝织大袍仅重49克,说明当时我国的丝绸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古代工程

古代工程是指历史上为了生产、交通、水利、军事、科技等需要而兴建的、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国家级重大建设工程。古代工程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时代性,每一个工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是研究社会发展的实物资料;二是科技性,古代工程大多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科技含量高,技术含量大,是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三是实用性,古代工程大多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古代工程主要有军事防御工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等。

(一)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最早大约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到明代为止,大约延续了2700年。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山海关老龙头,绵延6000多千米,规模浩大、气势雄伟。长城的修建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高峰。

秦朝是长城修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长城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只有几百里,大的诸侯国长城不过三四千里。秦始皇统一列国后,为防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大举筑城。秦长城是将原来列国长城连接起来,加固增修而成。

汉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代为抗击北方匈奴的南侵,保护陆上“丝绸之路”的.通,大规模修筑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东、西扩展,西至新疆罗布泊,东至鸭绿江,总长超过2万里,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汉代以后,一直到明初的1100多年间,尽管也有不少朝代有筑城之举,但其规模都不大。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在明代的三大国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高筑墙”居首位。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清除北方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的侵扰、阻止东北女真族的南下。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12700里。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即明长城。明长城从建筑规模、体系、结构、设施、工程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是空前的。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冠,1987年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现存明长城,大部分用砖砌成,城墙高大、坚固,主要由关隘、城台、烽火台和城墙几部分组成,可作战、驻兵,还可传递信息。

长城各部分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成一套严密而完整、进可攻、退易守的庞大军事防御体系,对保卫国家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外国游客曾感慨道:“能够建造这样伟大建筑物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目前,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长城旅游景点主要有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长城,河北的金山岭、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山西雁门关长城,甘肃的嘉峪关长城等处。其中以八达岭长城影响最大,游客最多。

(二)著名的水利工程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治理江河和利用江河资源的传统,勤劳的中国人民修建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新疆坎儿井最著名。

1.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境内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工程规模宏大,治水方法科学,施工设计精湛。它的建成,使岷江水害变为水利,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之国。今天,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连同庙宇、碑文、石刻等构成了一处优美的风景名胜区。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灵渠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为统治岭南而派史禄主持修建的,主要由铧嘴、分水坎、南渠、北渠等组成,全长34千米。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促进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现已成为桂林市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之一。

3.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后屡经扩展疏浚,经过隋、元两朝的两次大规模扩展,才奠定了今天大运河的基础。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794千米,贯穿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联系了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宜兴、镇江、扬州等江南名镇,沿途水乡泽国、风光秀丽。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杭州—扬州古运河旅游线路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4.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干旱地区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特殊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一带,长度达3000多千米。其方法为,在山脚融雪之水的潜流处,凿若干竖井,于底部横向挖掘,以暗渠相通,形成蓄水暗渠,然后每隔数10米凿一竖井,相邻竖井对挖互通,即为引水暗渠,将暗渠水引出地面灌溉农田,使火洲吐鲁番出现了片片绿洲,培育了世界上著名的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坎儿井成为干旱地区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到此既可参观古老的水利工程,又可观赏干旱地区绿洲的自然风光。

(三)古代桥梁工程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桥梁风格。中国著名的桥梁有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等。

1.赵州桥

赵州桥本名安济桥,因建在河北赵州所以又称赵州桥。该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制造,桥长64.4米,宽9米,跨径3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径最大的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主拱两端各建两小拱,这种设计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伟大创举。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经受了数次洪水和地震,至今安然无恙。

2.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丰台区的永定河上,始建于金代,桥长265米,由11个长度不一的半圆形石拱组成。因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将石拱连成一个整体,故称“连拱石桥”。桥身两侧有140根望柱,柱头上雕刻有大小石狮485个,其神态各异,活泼可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道:“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并开始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因此,卢沟桥又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