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旅游地理
1.4.1 第一节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第一节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述

地貌是指地球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于地球表面物质的结果。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地貌现象,就是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我国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基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占绝对优势,同时也有许多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和广阔的平原。

地貌成为旅游资源,其作用在于地貌形态本身就可构成各种可供观赏的旅游资源,地貌形态还是构成区域性整体景观的支撑骨架,它提供了其他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地质地貌还可作为突出的科考型旅游资源,构成科学普及、专业考察活动的主要吸引因素。

地貌按照内外力作用的程度不同,大致可划分成5种基本地貌类型。

(1)平原,指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内部相对高差在50米以下的地形区。

(2)高原,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在我国则是1000米以上,有相对统一的高原面,边缘高差显著大于内部高差的大地形单元。

(3)山地,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大体呈锥形,脊状隆起轮廓曲折多变的地貌类型。

(4)丘陵,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与外部相对高差在50~500米的隆起地形。

(5)盆地,指四周高、中间低,相对高差一般在500米以上的地貌类型。

二、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构造地貌景观

我国的构造地貌景观,根据其岩性和具体成因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和流纹岩是由地下炽热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两种性质相似的酸性岩浆岩(火成岩),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造景岩浆岩。

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是地表最常见的一种岩浆岩,属于酸性侵入岩。在地壳上升运动中,深藏于地壳中的花岗岩被抬升,形成高大挺拔的花岗岩山地,大多构成山地的核心。花岗岩岩体造型丰富,质地坚硬,岩性较为均一,不易风化。但因其垂直节理发育,在流水、重力崩塌的作用下,易形成挺拔险峻、峭壁耸立的山势,多奇峰、深壑、怪石。表层岩石球状风化显著,可形成各种造型逼真的石蛋(最典型的为风动石)和象形石峰,极具观赏价值。我国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东的第二、三级地形阶梯上,以海拔2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安徽黄山、浙江莫干山、广东罗浮山、天津盘山、辽宁千山、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福建厦门鼓浪屿等风景名山皆由花岗岩山体组成,尤其华山,本身就是一株巨大的花岗岩岩株,登山道路步步奇险,皆因为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风化,因此不易形成自然的登山道路。

流纹岩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酸性喷出岩。我国流纹岩山地多为中生代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在其喷出地表后的流动冷凝过程中,形成许多流纹状结构,故称流纹岩。流纹岩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垂直节理和裂隙发育,在风化和流水、重力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奇峰、异洞、幽谷、峭壁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地形。同时,随着观看者的走动,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观看形态多有变化,被称为“变幻造型”。我国流纹岩山地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等省。浙江雁荡山、天目山、西湖周围群山为流纹岩构成的风景名山。雁荡山是流纹岩山地风景的典型代表,被称为“造型地貌博物馆”。

2.砂岩与丹霞地貌景观

砂岩和页岩属于沉积岩,是地表层经过风化等外力作用后形成风化碎屑物质,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氧化及钙质胶结形成的岩石系统,也叫水成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经褶皱、断裂而形成山地。它们耐风化程度强弱不一,且富有垂直与层面的节理和裂隙,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峭壁参差、棱角锋利、变化多姿的绮丽景色。在岩层水平、垂直节理发育的地方还可形成各种造型的柱峰地形。石英砂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沉积岩,一般情况下较难被风化侵蚀,不易形成造型地貌。但是,在我国湖南省湘西张家界地区,却由石英砂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构成了类似丹霞地貌、同时又独具神韵、举世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武陵源风景被举世公认为“自然雕塑博物馆”。

从侏罗纪到早第三纪,我国很多地区发育了富含红色氧化铁,以沙砾岩及页岩交互成层的陆相红色岩系,经过风化、流水、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形成奇异多样的山峰。因我国地质工作者于1928年最先研究广东仁化县的丹霞山而得名“丹霞”地貌。我国丹霞地貌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间或有所分布。如福建的武夷山、广东的丹霞山、江西的龙虎山、河北承德的棒锤山、甘肃的麦积山都是有名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由于红色沙砾岩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又可以进行雕塑,为凿窟造龛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开凿佛窟的理想场所,因而我国著名的石窟如云冈、大足、麦积山等都开凿于沙砾岩地区。

3.火山与熔岩地貌景观

火山是地下岩浆及碎屑物喷出地表后堆积而成的山体。熔岩地貌则是指岩浆经火山喷出或地表裂隙溢出,随地形流动,逐渐冷却、凝固,并散失大量气体,最后形成的各种地形。火山和熔岩地貌的岩石性质一般是基性的玄武岩,常呈现为厚大的岩流或岩被,颜色暗黑,具有气孔及杏仁状结构。当熔岩表层已经凝固,而内部仍在随地势流走时,还会形成熔岩洞穴。熔岩洞穴内壁较平滑,只有为数不多的石钟乳和石笋,这是半凝固状态的熔岩由洞顶滴落的结果,它们和喀斯特溶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有着本质的不同,姿态也不如后者千姿百态。玄武岩山地在风化和流水的作用下,可形成各种造型地形,并留下大量流动状态的造型景观,如岩流波纹、石瀑布、石蟒等。火山口有的积水成湖,有的因年久出现“地下森林”,此外,因熔岩溢出,还可形成熔岩台地、熔岩堰塞湖、温泉等景观,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中国熔岩地貌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环蒙古高原带,如山西大同、黑龙江五大连池;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火山群;环太平洋带,如吉林长白山、台湾大屯火山群。其中五大连池火山和熔岩景观最著名。

(二)岩溶地貌与峡谷地貌景观

水对地貌形态有着极为深刻的塑形作用,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岩溶地貌和峡谷地貌景观。

1.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奥地利地理学家于1781年首先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地区发现了这种地貌。但事实上中国明末的徐霞客即已对此地貌进行了大量、详尽的考察,并对其中某些地质现象做出了解释和命名。其时间早于西方学者100多年,其考察地区远大于西方学者。世界洞穴委员会也承认徐霞客是岩溶地貌研究的鼻祖。因此中国称这种地貌为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以碳酸岩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为主的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下,由水生物、微生物遗体沉积而形成的岩石系统。其岩性较为均一致密,质地坚硬,抗物理风化性强,但在含有碳酸汽水的溶蚀下,形成各种造型奇特的峰、柱、石、洞,其形态的多样性和奇异性为其他地貌类型所难以比拟,因此,世界上许多岩溶地区都是旅游胜地。号称“甲天下”的我国桂林山水即是典型代表之一。

(1)岩溶地貌景观类型。岩溶地貌景观最引人入胜。地面有岩溶孤峰和峰林、“刀丛剑树”式的石林及石芽、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岩溶残丘等。我国一半以上省区都有岩溶地貌发育分布,湿热的南方地区是我国岩溶地貌的主要发育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是我国岩溶地貌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广东、湖北、湖南西部,四川南部,重庆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在这些地区,最著名的是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有世界著名的石林、峰林;贵州是孤峰、石林发育区;四川有世界著名的石灰钙华景观——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2)喀斯特溶洞景观。岩溶地貌除了地面景观以外,更主要的体现于溶洞风光。喀斯特溶洞风光是世界洞穴风光的主体所在,我国这类岩溶溶洞在南方岩溶地区比较多见,目前还陆续有所发现。溶洞中以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瀑布、边石堤等形式组成造型景观。我国岩溶溶洞中高位旱洞以贵州织金洞、重庆芙蓉洞为典型代表;低位水洞的代表有贵州安顺龙宫和广西柳州万华洞。

2.峡谷地貌景观

峡谷一般指狭而深的河谷,是最富有审美和旅游价值的地貌之一。河流峡谷是由河流穿切山地高原而形成的雄奇景观,多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地带。我国河流众多,山地高原广布,峡谷地貌广泛发育,峡谷景观在世界上堪称一流。尤其是中南、西南地区,因其高差较大,水汽资源条件好,有多条大江大河在上游经过此地,因此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峡谷景观。如长江三峡、金沙江虎跳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峡谷。此外,长江支流上的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也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三)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在地质构造运动、海浪与潮汐的冲刷和堆积作用,海流及生物作用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称为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两大类。

我国海岸线漫长,北起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南到广西东兴自治县北仑河口,大致以杭州湾钱塘江口为界,以北多为平原海岸,这类海岸地平沙细,海浪平缓多浴场,是夏季旅游度假修养的好地点,南方多为山地丘陵海岸,又称为基岩海岸,这类海岸多曲折,沿海有较多岛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1.岩石海岸地貌

岩石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海岸,这类海岸因海水对基岩的冲刷,易形成多种多样的海岸地形,如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这些地貌景观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山东烟台庙岛群岛的海蚀崖、浙江普陀山的潮音洞、海南三亚海滨的南天一柱(海蚀柱)等,都是较典型的海蚀地貌。实际上,中国海岸线上,海蚀地貌随处可见,在很多沙砾质海岸,间或能够看到海蚀地貌。如北戴河海滨,是典型的沙砾质海岸,但是在北戴河海滨,也分布有小型的海蚀地貌。

2.沙砾质海岸地貌

沙砾质海岸地貌主要发育在平整的基岩海岸上,属于海积地貌。其中沙质海岸砂粒细软,海岸平缓,海浪不大,是夏季开展旅游度假的好场所。我国大连金沙滩、秦皇岛北戴河海滨、青岛海滨、浙江舟山群岛朱家尖岛千步沙海滩、福建东山岛沙滩、海南三亚海滩等都是著名的沙质海滩。

3.生物海岸地貌

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由红树林、珊瑚等生物形成的特殊堆积地貌叫生物海岸地貌。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多分布于泥滩上,其生长发育依赖于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红树林既是天然的防浪堤,有防风、抗海潮侵蚀的作用,还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而且以其大量的凋落物为之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红树林中盘根错节的根系和胎生幼苗不仅能够保持土壤,还极具观赏价值,是很好的游览景观。由珊瑚等浅海生物的石灰质残骸堆积而成的特殊地貌称珊瑚海岸,珊瑚礁是很好的旅游观光景点,珊瑚自古就被视为宝玩,其形态有鹿角状、枝状、板状等,颜色有白色、红色、绿色等,富有观赏价值。珊瑚礁区域往往是鱼类的理想生活环境,因而珊瑚海岸成为价值很高的潜水旅游胜地,主要是从海底观看珊瑚、鱼类的形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珊瑚礁旅游观光地。我国福建云霄、广东湛江、广西合浦、海南琼山等地均建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东雷州半岛、南海诸岛为我国典型的珊瑚海岸。

(四)荒漠地貌与冰川地貌景观

1.荒漠地貌景观

我国的荒漠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主要是西北地区。荒漠地貌主要是由于恶劣的环境、极端的干旱所造成的。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人为开采地下水,过度垦荒,都给土地荒漠化带来了契机,而土地荒漠化最终导致了荒漠地貌景观。我国某些荒漠地貌地区在隋唐时期,还是水草丰美的地带,如新疆有许多荒漠地区最早都是人烟稠密的城市,是土地荒漠化、水源的缺乏,使城市变成了荒漠地貌。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是我国最大的荒漠景观。

风积地貌——沙漠与沙丘景观。风积地貌是以风为主要外营力,风化、堆积地面各种物质,形成沙丘。在这类地貌中,以会唱歌的鸣沙沙丘最为吸引人,我国著名的三大鸣沙沙丘是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敦煌鸣沙山、内蒙古银肯响沙湾。其中,宁夏中卫沙坡头治沙站是在创造治沙、绿化、旅游三结合中的典范。

风蚀地貌——雅丹地形和风蚀城堡。“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思是“有陡壁的小丘”。雅丹地形和风蚀城堡地貌系因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常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等形态。此种地貌出现于多大风、干涸的古湖盆或湖积平原和戈壁滩。我国新疆的罗布泊、乌尔禾、将军崖为此种地貌的典型。每当大风刮起时,卷起满天沙尘,日月无光,不辨方向,风声犹如神哭鬼号,完全是一个恐怖世界。大风停息之后,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犹如城堡、街巷等,而当又一场大风之后,一切都将变样,故乌尔禾地区的雅丹地貌被称之为魔鬼城。近年科学家研究证明,瞬时的洪水激流也是此种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这些地区出现洪流的机会虽然很少,但并非绝对没有。

2.冰川与冰川地貌景观

冰川是地表长期存在并在重力作用下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当地雪线以上的山地。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的极高山区,是世界上山岳冰川面积最大的国家。

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冰川地貌。巨厚的冰川在缓慢运动过程中产生很强的刨蚀作用,在山体雪线以上形成险峻的角峰、刃脊和冰斗。冰川的前缘部分在逐渐消融的过程中,形成冰洞、冰瀑布、冰桌、冰蘑菇等,构成了不同寻常的观光、探险、科考旅游资源。中国西部许多高山都发育有冰川地貌,包括现代冰川。目前已有一些开发为旅游项目,如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毗邻经济发达地区最近的冰川。其冰舌前缘以下伸到海拔2850米的高度,成为我国海拔最低的山岳冰川。这里的冰瀑布落差达1 080米,仅次于加拿大国家公园1100米的冰瀑布,还有可容纳百人的冰川桥。在欣赏冰川奇观的同时,游人还可以在此洗温泉浴或在露天游泳池里游泳,因此海螺沟在冰川旅游景点中比较有名。甘肃祁连山七一冰川则是亚洲距城市最近的可游览冰川,新疆西部的喀纳斯湖,是一个典型的冰川湖,附近的冰川溶水流入湖内,因细小的冰晶未全部融化,致使湖水经常呈现出乳白的、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蓝色。

(五)其他地质现象

其他地质现象包括一些地质方面的典型地层剖面,如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湖南吉首花垣全球地层年表寒武系标准地质剖面、浙江常山全球地层年表奥陶系黄泥塘地质剖面、浙江长兴煤山全球地层年表三叠系地质剖面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地震遗迹、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点等都可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三、我国的山地旅游资源

山地是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我国广义的山地占到国土面积的2/3以上。地势以西部最高,向东逐渐下降,构成巨大的阶梯状斜面。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貌界限,明显地把大陆分成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西面一条山岭是由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3000米等高线组成;东面一条山岭则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组成。西部最高阶梯上是青藏高原,面积为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是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级阶梯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第三级阶梯是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南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平原地区低于200米。

我国山地类型齐全,分布在不同的纬度地带,对气候和生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的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的类型也复杂多样。山地气候有其特殊性,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

(一)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分类

我国的山地广泛分布于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旅游开发的主体自然资源。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可将山地旅游资源分为如下三类。

1.按海拔高度分

按海拔高度可分为极高山(高于5000米)、高山(3500~5000米)、中山(1000~3500米)、低山(500~1000米)、丘陵(低于500米)五种。

2.按地质成因分

按地质成因可分为褶皱山、断块山、褶皱—断块山、火山、侵蚀剥蚀山五种。褶皱山的成因是整块地层岩石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挤压发生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典型的褶皱山。断块山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上升,造成岩层断裂、上下错位而造成的。陕西华山就是典型的断块山,整个山体就像一株花岗岩大蘑菇,所以也称花岗岩株。褶皱—断块山是指由褶皱和断块共同作用形成的山体,如新疆天山、北岳恒山等。火山是指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喷发过岩浆的山体,在我国有吉林白头山、台湾大屯火山群等。侵蚀剥蚀山是指山体经过外力长期作用,风化剥蚀,流水侵蚀等,山体不太高,但地貌形态多样,如浙江雁荡山、湖南武陵源等。

3.按旅游功能分

按旅游功能可分为观景游览型、度假休养型和特殊活动型(登山科考型)。

(1)观景游览型。属于此类型的主要是低山和丘陵风景名山,北方有泰山、华山、辽宁千山等,南方有黄山、雁荡山、武夷山等,少数高山、极高山因其自然景观秀丽,也被开发成此种类型,如云南玉龙雪山、四川贡嘎山等。

(2)度假休养型。此类山的主要作用是休养、疗养、度假,如莫干山、庐山、鸡公山等。这类山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景色优美,非常适宜旅游度假。

(3)特殊活动型(登山科考型)。此类山以高山、极高山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三省区境内。

(二)我国的名山

中国名山起源很早,传统名山是指具有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山。这类山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这和东部地区人烟稠密、地势较低有着很大关系。

1.五岳和四镇

五岳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历代帝王根据封禅、巡幸天下的需要,按地理方位加封的五座山岳,以此代表天的五个方位。最早南岳为安徽霍山,隋炀帝改南岳为衡山,沿袭至今。以泰山为代表,五岳在其名山发展过程中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石刻碑碣、历史传说和建筑等文化遗产。从周代起,与五岳并举,为四方之镇的山是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东镇沂山(山东临沂),北镇医无闾山(辽宁北镇),中镇霍山(安徽霍山)。

2.宗教名山

宗教在我国名山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宗教名山在我国名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教本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主旨。僧人多以深山为家,自古就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态势。僧、道从对寺庙、道观的选址到殿堂的建筑都非常讲究,往往选择风景优美、植被茂密的山地建寺立观。远离尘世,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山林,自东汉以来就成为宗教庙宇、庙址的首选。寺观的建筑宏伟、考究,登山较易,香客施主下榻方便,这些都构成了对我国名山的早期开发。

我国名山中,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四大道教名山是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此外还有八小佛教名山、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3.传统风景文化名山

传统风景文化名山是指具有自然美的典型山岳景观和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一般都具有优美的风光,加之历代文人墨客为这些山水所写、所题、所刻的各种诗词歌赋、楹联碑文等,更使这些山水具有一种吸引力。黄山、武夷山、雁荡山等一批传统山水名山是其中的佼佼者。

4.近现代历史名山

近现代历史名山是以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为内容发展形成的。这类名山景观很丰富,因形成的历史时代不一,特点也有所不同。有因近现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重大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尤其是社会变革过程所成名的风景名山,如井冈山、韶山、宝塔山等。

5.当代风景名山

当代风景名山主要指为了发展旅游的需要,新开发的旅游名山,如湖南武陵源、云南玉龙雪山、贵州梵净山、重庆金佛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