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哲学
1.10.3 第三节 绘画艺术的感知特性

第三节 绘画艺术的感知特性

与雕刻相比,绘画把立体的空间化为了平面,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这是艺术在其进程中向前走了一步,即使视觉艺术获得了更为广泛的题材。从题材上讲,雕塑所能表现的范围是狭窄的。至于绘画,却能表现广泛的现实生活,不仅是人物,而且可以是自然景物、历史事件、神话、乡土风情等等。把立体的空间转化为平面,自然就扩大了视觉艺术的表现范围。

但是绘画的意义并不在于广收博采地再现现实生活。绘画作品的真正内容是内含于人类生活中的生存体验。绘画是把由它所再现的事物的外观转化为审美主体的内心反应。它所再现的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或者自然景色,其实都是用来表现主体内心生活的材料。绘画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这个任务,那么,它就是一门还未成熟的艺术,即不知道自己的审美理想。

西洋绘画一开始只是追求再现的逼真,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在本质上属于“浪漫主义原则”。黑格尔把绘画称为“浪漫型艺术”,即是说出了这个道理。所谓“绘画的浪漫主义本质”,也就是说,绘画注重的是主体内心生活之表现,或者说,它乃是用可直观到的形象来传达诗意。所以,中国人向来把绘画与诗统一起来,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如果绘画只是追求对外部事物的再现,而不是把对外部事物的内心感受本身再现出来的话,它就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绘画艺术在达到了自我认识之后,就不断地前进,充分地展开了色彩、光影和线条的表现手法。绘画是细节性的,它要让人类心灵之个性的丰富内容得以表达,所以不像雕塑那样是一种概括的表达。绘画注重个性化,注重细节上的具体入微,为的是尽可能深入地表现人类心灵的内在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若把绘画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来确立一个位置,那么,它虽与雕刻和建筑同属视觉艺术,却离后两者较远,离音乐倒是更近一些。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在其美学讲演录中有如下一段表述:

“绘画以心灵为它所表现的内容。……有一种情况好像和这个看法互相矛盾。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名的画家往往选用人类的外在环境中例如山,谷,草地,溪流,树木,船,海,云,天,建筑物,房屋及其内部等等作为绘画的题材,而且用得卓著成效。但是在这类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复写,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内心生活。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题材在绘画中显得无足轻重,而开始突出地显现为主要因素的是题材所体现的主体性。由于这种转向心灵,绘画最不同于雕刻和建筑,而较近于音乐,形成了由造型艺术到音调艺术的过渡。”[3]

黑格尔的这个理解,若用中国艺术思想的语言来表达的话,那就是,绘画的理想在于“以形写神”。这是中国人向来认识到的绘画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