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哲学
1.4.3 三、黑格尔美学的意义

三、黑格尔美学的意义

黑格尔向实体原则返回,并不是从康德那里又简单地复归柏拉图主义。他没有白白地进入康德美学这座伟大的学校。康德虽然未能阐明想象力的本质,但毕竟始终坚持美的客观性来自人的感性自由。他用想象力与理性的协合运动来说感性自由,既突出了美是人的主体创造,也强调了这种创造从属于理性的真理,这就为黑格尔在美学领域中以主体原则为前提重返实体原则作好了准备。黑格尔整个哲学的原则就是“实体即主体”。这一命题具体地说来就是:绝对真理是一个通过人的主体自由而把自身展开出来的历史过程。黑格尔把历史性注入理念:历史性乃是以实体为根据的主体自由的实现方式。这一原则同样适合于美之理念。艺术是绝对真理在感性领域中的一个自我展开过程,而这个艺术之过程才是美学的真正对象。黑格尔据此认为,用“美学”这个名称来命名这门学科是并不恰当的。他在《美学》讲演录的开始部分这样说道:“由于‘伊斯特惕克’(橃sthetik)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我们姑且仍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11]

黑格尔顺从了习惯,这有他的道理,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看到“美学”这个名称比“艺术哲学”这个名称要强大得多。但是,考虑到传统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不适合于我们在这里对于美和艺术的讨论,我们不得不比黑格尔更坚决地使用“艺术哲学”这个名称。我们不再能够接受这样的美学体系:它以对美本身的哲学思考为基点来阐发艺术原理。它假定了美先于艺术的存在,从而使得对艺术本质的阐明依赖于对美的本质的揭示,使得艺术哲学实际上成为美学的附庸,使得对艺术现象的研究成了对某种确定的美学理论的应用。这种情况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体现。我们现在对这个传统有一个反省的态度,即要求走出对美的形而上的思考,主张美之为美不可能脱离人类的艺术心灵的活动及其历史而得到真正的理解。

黑格尔的多卷本的《美学》,是自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以来最重要的近代美学著作。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不过,他又补充了一句:“那是根据形而上学而做的沉思。”[12]这句补充的话是批评性的。

我们确实可以同意海德格尔的评价。第一,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依存美”概念,进一步展示了艺术与作为历史过程的真理相统一的美学境界。第二,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中,虽然从“感性显现”这一点看,有属于感性的主体自由,但这自由的根基还是在“理念”中。感性之自由,其实是对理念之自由的显现,就是说,它是去显现逻辑既成的真理,而不是生成着真理,所以还是“根据形而上学而做的沉思”。

在黑格尔那里,艺术成为对两种同样现成的东西所做的嫁接:一是自在的美(黑格尔在《美学》中也专门讨论了构成形式美的形式规律);二是作为真理之内容的理念。艺术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制作:把理念显现为美的形象。

黑格尔的基本想法符合出自近代理性的常识,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我们面对一部艺术作品,总有一种非常自然的假定:它是由美的形式和真实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所构成。但是,根据这个假定,艺术就是一种用一定的形式来容纳一定的内容的工艺。作为工艺,它便有确定的法度可循。但艺术所遵循的乃是“无法之法”,这“无法之法”超越那种用来安排确定的内容的“形式之法”。艺术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使形式与内容的对峙归于消失。因此,如果有人问:近代理性主义把美实体化,为什么就是一定错了?回答是简明的:实体化之错误,在于抽象化,即剥夺了美的感性生命。惟有失去感性生命的美,才只是形式的东西,故而可以对它制定形式法则,对它形成一门符合近代理性标准的“科学”。

黑格尔在传统美学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他既在唯心主义的路线上完成了美的实体化,又通过把实体理解为主体而赋予艺术以作为真理之一种独立的形态的地位。这就给后人以重要的启发。

黑格尔实际上为艺术哲学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美学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艺术的问题;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只有置入艺术问题的领域中才能得到合乎其本性的解决。其二,艺术的问题并非简单地是关于美之趣味及其制作与鉴赏的问题,艺术作品是真理之显现的形态,所以艺术哲学的研究是阐发真理的事业。但是,这两个原则在黑格尔那里只能停留于抽象,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因为他所立足于其上的基地是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因此,只有为黑格尔的原则找到新的基地,真正的艺术哲学才可能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