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从许多角度看,都远远谈不上成熟,因此很难担当起“教材”这个称号,但它实际上又是作者在复旦大学讲课的讲稿,经过多年的反复修改,现在拿出来出版,至于是否得当,尚待检验。
问题并不在于本书在知识叙述方面是否可靠,而是在于:“艺术哲学”本身是否成立?它成立的基础是什么?它与传统美学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问题都非常地根本,而事实上,它们又远远谈不上已经得到了解决。鉴于这一点,本书的合适标题应当是:“艺术问题六讲”。
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斗胆讲授“艺术哲学”这门课程?又斗胆发表以此冠名的书?这是由于高校学生的迫切需要而造成的。在这一点上,作者深有体会。
当代艺术领域,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一个聚讼纷纭之地。人类今天的艺术实践,正从各个方面挑战着传统的审美价值,反叛着传统的艺术法度,它所形成的作品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令人困惑迷惘。与此相应,传统的美学理论也已陷入了深刻的困境。艺术何物?终于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尖锐问题。
青年学子最敏感于时代的问题,也对于艺术和美有最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中有些人实际地进行了艺术创作,虽然同时仍然陷在迷惘之中。他们当中更有许多人对当代艺术实践展开激烈的争论,同时又困惑于争论的永无结果。传统美学的理论已经帮助不了他们,但对艺术进行思考的要求却日渐高涨。
作者在许多方面与他们相似。最相似的,是这样两点。第一,热爱艺术,向往更高境界的艺术享受。第二,对于当代艺术深感困惑,却又不想放弃对之达到真切的理解的努力。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作者在这个领域里思索、讲课、写书的冲动。
许多年过去了,有些问题在作者的脑海里愈益清晰,有些则仍然处于一片昏暗之中。探索始终不能停止,每一学期的讲课都有新的想法拿出来与复旦的同学们交流。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记录了迄今为止的探索所得,以求得范围更广的讨论。
作者的信心在于:在当前,“成熟”不应是艺术哲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恰恰害怕在成熟中死亡。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中进行的探索,连同对这个探索的哲学之思,在当代,对于整个人类,正是一项基础性的文化工作,是一项抵挡现代性病症、摆脱无家可归状况的使命。由于这项使命,一切严肃认真的努力,只要确实有所洞见,就应当公诸读者。
至于在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实际存在着的深刻断裂,作者的信心是建立在这样一点上的:艺术在各文明民族那里的漫长历史及其所形成的艺术宝库,是今人绝不可回避的基本存在,即使这宝库在今天的艺术实践面前显得多么突兀。
艺术史及其灿烂的成果、不朽的作品,始终是关于艺术的哲学言说的可靠基础。我们就站在这部厚重的艺术史一边,与当代艺术展开同情的对话。我想,这即是当代艺术哲学的根本任务。
处于这一根本任务之中的艺术哲学,应当把自身理解为一种开放性的探讨,而不应匆忙地企图将自己完成在一种封闭的理论体系中。
对艺术的哲学思考,绝不是关于艺术的工艺讨论,所以必须进入存在论的境域之中,才真正有可能去言说艺术的本质。它必须将自己建立在有生命力的存在论思想的地基上。根据作者的理解,今天能够提供给“艺术哲思”的存在论思想地基,是由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开拓而成的。作者从这两位思想家那里得到了最根本的启发和教益。
此外,对作者有重大启发的当代思想家和学者,也是作者应当在此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感激的,他们是杜威、柯林伍德、阿多诺、伽达默尔、耀斯、巴赫金、房龙、卡西勒、斯特拉文斯基等;在中国学界的有王国维、丰子恺、宗白华、朱狄等。本书末尾列举了来自这些中外作者的参考文献。
书既写成,就让它自己说话,并接受读者的审视和批评吧。
王德峰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