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治疗
1.7.18 第十八节 抗原虫药

第十八节 抗原虫药

我国临床较常见的原虫感染有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弓形虫、贾第虫等。抗原虫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原虫的生活特点、药物的疗效、毒性,以及患者的耐受性而定。根据作用特点,本类药物可分为抗疟原虫、抗利什曼原虫、抗阴道毛滴虫、抗阿米巴原虫药物,以及抗弓形虫药物等。

一、抗疟原虫药物

Ⅰ 杀血中裂殖体药物

本类药物有氯喹、奎宁及甲氟喹等,主要用于疟疾急性发作的治疗,其作用主要为杀灭血中疟原虫的裂殖体,但对肝细胞内原虫无作用,不能杀灭间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休眠子。

(一)氯喹

【抗原虫作用】

氯喹对敏感的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有迅速而强大的杀裂殖体作用,目前恶性疟对本品已产生耐药,由于氯喹对组织内疟原虫无效,故不能起到病因预防和中断传播的作用,其抗疟机制可能与本品浓集于疟原虫的酸性食物泡内,使其pH值上升,原虫不能生存有关。

【药动学】

口服本品后吸收迅速而完全,约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每周服药1次,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分别为200μg/L和30μg/L。药物吸收后迅速浓集于肝、脾、肺、心等组织中,组织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300~500倍。本品的消除半衰期为3~7天,10%~25%的药物以原形自肾排泄。

【适应证】

在非耐药疟疾流行区,氯喹仍为首选抗疟药,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症状,也可用于治疗肠外阿米巴肝病以及结缔组织病。因本品对疟原虫的红外期无作用,故不能防止疟疾复发。

【不良反应】

(1)应用常规剂量时,不良反应较轻,可有头昏、头痛、眼花、恶心、呕吐、腹泻、瘙痒等。

(2)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可引起严重反应,如视力障碍、听力下降(婴儿可造成先天性耳聋)、光敏性皮疹、剥脱性皮炎、毛发发白、脱毛等。

【注意事项】

(1)长疗程预防用药期间应定期做视力检查。

(2)本品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故孕妇忌用。

(3)由于氯喹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阿-斯综合征,故心脏病患者慎用。

(4)长期使用可产生抗药性(多见于恶性疟)。

国内研制的同类药物有哌喹、硝喹、萘酚喹等,主要用于耐药恶性疟的治疗,其中哌喹经长期应用后亦已产生了耐药性。

(二)奎宁(quinine)

【抗原虫作用】

本品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是一种生物碱,因其毒性较氯喹为大,在治疗疟疾中并非首选抗疟药,但由于近年来恶性疟对氯喹产生耐药性,故奎宁现已被重新应用于多重耐药性恶性疟疾的治疗,也可用于间日疟的治疗。

【药动学】

奎宁口服后吸收迅速,于1~3小时达到血药峰浓度,血半衰期为10小时。本品在肝内代谢,其代谢物从尿中排泄。奎宁有口服及静脉制剂,一般耐氯喹恶性疟患者可选择口服制剂,对多重耐药重危恶性疟,尤其凶险发作患者采取静脉缓慢滴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有耳鸣、头痛、视力模糊、重听、恶心与腹泻等,也可发生低血糖,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骤降,呼吸变浅,心律失常等。偶见皮肤瘙痒、荨麻疹与斑丘疹。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脉搏与血压、检测血糖、控制静脉滴注速度。

(三)甲氟喹(mefloquine)

【抗原虫作用】

为4-氨基喹啉甲醇类衍生物,具长效抗疟作用。对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原虫均有强大的杀裂殖体作用,对3种疟原虫的配子体也有作用,其抗疟作用较氯喹强5倍,对氯喹、奎宁及乙胺嘧啶耐药的疟原虫均有效。

【药动学】

口服本品后吸收缓慢,并且不完全,消除半衰期为6~23天。

【适应证】

本品主要适用于多重耐药恶性疟急性发作的治疗,也可用于疟疾的预防。由于疟原虫对甲氟喹容易产生抗药性,故该药宜限于多重耐药恶性疟流行区应用,以避免耐药性进一步上升。

【不良反应】

口服本品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幻觉、精神错乱等。

【注意事项】

(1)本品不宜与β-受体阻断剂、奎宁或奎尼丁联合应用,有癫或者精神病史者避免应用。

(2)长期使用者需要定期随访肝功能、血常规以及进行眼底检查。

(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抗原虫作用】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研制的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系从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而得。本品为一种高效、低毒、无耐药性、速效的抗疟药,对各种疟原虫红内期无性体均有迅速而强大的杀灭作用,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其抗疟作用较氯喹和奎宁为强。

【药动学】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口服后很快吸收,血药峰值于0.5~1小时到达。广泛分布于肠、肝、肾等组织,并可通过血-脑屏障。消除半衰期为4小时,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本品主要从肾及肠道排泄,24小时可排出给药量的84%。本品毒性低,使用安全。

【不良反应】

少数病例出现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故该类药物已成为治疗恶性疟的首选药物。目前,国内常用青蒿素品种为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可用于重型恶性疟的治疗,包括耐氯喹株感染,尤其对儿童脑型疟疾疗效显著,并可降低病死率。

(五)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为有效的红前期疟原虫杀灭剂,对红内期的抑制作用仅限于未成熟的裂殖体阶段,但因其作用较氯喹或奎宁缓慢,故仅用于预防,单独应用时不用作治疗。

【药动学】

本品常与磺胺多辛制成合剂,两者杀灭血中恶性疟原虫裂殖体有协同作用,但对间日疟原虫的作用较弱。两种药物均易吸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天(乙胺嘧啶)和8天(磺胺多辛)。

【不良反应】

口服乙胺嘧啶常用剂量时,耐受良好,偶可致皮疹、恶心、呕吐。大剂量或长疗程应用,可出现叶酸缺乏,影响造血功能并引起口腔溃疡、白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停药后可很快恢复。由于近年来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的耐药性增加,恶性疟原虫对该合剂也易产生耐药性,目前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Ⅱ 杀肝内红外期疟原虫药物

伯氨喹(Primaquine)

伯氨喹是8-氨基喹啉衍生物,其主要作用为杀灭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肝细胞内休眠子,根治间日疟和卵形疟,以防止复发。本品口服后肠道迅速吸收、血药峰浓度于1~3小时到达,半衰期为5小时。主要在肝内代谢,24小时几乎完全清除,尿中仅排出原药量的1%。口服本品后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急性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部分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本品主要用于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根治。由于本品毒性大,故不作为预防疟疾之用。

二、抗利什曼原虫药物

1.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的治疗 本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引起,又名黑热病。葡萄糖酸锑钠(五价锑)仍是治疗内脏利什曼病的首选药物,疗程为20天左右,直至骨髓内原虫连续两次阴性。该药具有疗效迅速、显著,疗程短的优点。不良反应有咳嗽、恶心、鼻出血、腹痛、腹泻、腓肠肌痛等。严重肺结核、心脏病、肝和肾疾患者禁用。但随着原虫对葡萄糖酸锑钠产生耐受性,以及葡萄糖酸锑钠对心脏及肝、肾的毒性作用,使该药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国外报道应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含脂化合物治疗对耐葡萄糖酸锑钠的内脏利什曼病获得良好疗效。对锑剂过敏或锑剂治疗无效者也可选用喷他脒,但因本品不良反应较多见,疗程中需密切观察。

2.皮肤利什曼病的治疗 本病可由热带利什曼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叮咬部位的病灶发生炎症或溃疡,或引起淋巴管阻塞,皮肤利什曼病的治疗应选用葡萄糖酸锑钠深部肌内注射,也可采用喷他脒(戊烷脒)或两性霉素B。

三、抗阿米巴原虫药

阿米巴原虫的种类很多,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溶组织内阿米巴,该原虫又可分为由滋养体引起的侵袭性阿米巴病,如痢疾、肝脓肿、肠外阿米巴病等,以及无症状肠道带虫者。

(一)甲硝唑(metronidazole)

具广谱杀原虫作用,对肠内和肠外(组织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皆有杀灭作用,其作用主要为抑制阿米巴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DNA链断裂而死亡。体外试验表明药物浓度为1~2 mg/L时,溶组织内阿米巴于6~20小时内发生形态改变,24小时内全部被杀灭。此外,本品有强大的杀灭滴虫作用,对贾第虫及结肠小袋纤毛虫也有杀灭作用。

目前,甲硝唑仍为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包括肠道和肠外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肿、胸膜阿米巴病等)。也可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此外,还可用于厌氧菌感染的治疗。

(二)替硝唑(tinidazole)

为甲硝唑同类品,其抗厌氧菌及抗原虫作用与甲硝唑相仿,但其血中药物浓度较甲硝唑为高,半衰期较长,适应证同甲硝唑。

(三)二氯尼特;双碘喹啉

应用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及肝脓肿后,患者易转变为慢性带包囊者(为传染源),故应继续给予杀包囊药物。可选的药物为二氯尼特(diloxanide),该药口服后吸收缓慢,在结肠肠腔内浓度高,起清除肠腔内原虫作用。也可选用双碘喹啉(diiodohydrozyquinoline),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肠内共生菌的间接作用有关。

四、抗阴道滴虫病药物

阴道滴虫病的治疗甲硝唑仍为首选药物,但孕妇患者可选用克霉唑阴道栓剂,不宜应用甲硝唑。

五、抗弓形虫药物

弓形虫感染的治疗目前采用乙胺嘧啶与磺胺嘧啶的联合治疗,其主要作用为抑制虫体叶酸代谢,对杀灭滋养体有协同作用,并可通过血-脑屏障,可用于治疗弓形虫脑炎。口服或静脉应用克林霉素,在眼脉络膜可达有效抗弓形虫浓度,治疗眼弓形虫病有良好疗效。螺旋霉素对滋养体作用较弱,对细胞内虫体增生无明显抑制作用,且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本品仅限用于治疗妊娠期急性弓形虫病的治疗。上述药物对于弓形虫包囊的治疗均无效,阿奇霉素和阿托伐醌可能有一定作用。

六、其他抗原虫药物

(一)喷他脒(pentamidine)

为一芳香基双脒,有羟乙磺酸盐(isethionate)和甲磺酸盐(mesylate)两种。本品可通过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抑制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本品体外试验中可直接杀灭利什曼原虫和锥虫。口服不易吸收。一次肌注4mg/kg后1小时,血药峰浓度为0.5μg/ml(0.3~1.4μg/ml),多次给药并不能提高血药浓度。本品在肝内不进行生物转化,大多以原药从尿中排出,肾功能减退时排泄减慢,剂量应予以调整。本品少量由肠道排泄,并可通过胎盘,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呼吸道气溶吸入后,肺组织中可有相当浓度,但肝、肾等组织中则无药物浓集。

本品不良反应较多见,肌注给药后可有血压下降、心动过速、恶心或呕吐、面部潮红、瘙痒等即刻反应,局部硬结与脓肿形成、组织坏死,应用较大剂量时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也可发生过敏反应等。

本品供肌内注射,可用于黑热病和早期非洲锥虫病,亦可用于治疗肺孢菌肺炎。近年来喷他脒雾化吸入已经广泛用于艾滋病患者预防肺孢菌肺炎复发,与全身用药比较,不良反应轻微。

(二)阿托伐醌(atovaquone)

为苯醌衍生物,阿托伐醌对恶性疟原虫和肺孢菌均有良好作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其对弓形虫的作用。联合应用乙胺嘧啶或磺胺类药物可增强本品的抗原虫作用。本品生物利用度低,给药后大部分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皮疹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失眠等。阿托伐醌治疗恶性疟复发率高,而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并发弓形虫脑炎和肺孢菌肺炎均获良好疗效。治疗后者的疗效与SMZ-TMP相仿,但不良反应则较少,故阿托伐醌已被用于艾滋病患者合并轻、中度肺孢菌病而不能耐受SMZ-TMP治疗者。

(吴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