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治疗
1.7.17 第十七节 抗 HIV 药

第十七节 抗 HIV 药

一、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

(一)齐多夫定(zidovuldine)

为核苷酸类似物。本品经细胞胸苷激酶的作用而磷酸化成三磷酸盐,竞争性抑制HIV的反转录酶而干扰DNA的合成。本品可口服或静脉滴注,可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内药物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50%,血半衰期为1小时,细胞内半衰期为3小时。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为65%。本品在肝内代谢,并可通过胎盘,在体内降解后60%的药物经肾排出。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头痛、恶心、肌无力等。现本品多与其他抗病毒药合用,治疗艾滋病患者以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产生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去羟肌苷(didanosine,ddI)

为去氧腺苷的同类物,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HIV感染及艾滋病的治疗。本品在细胞内经酶的作用转变为双去氧腺苷(ddA)而起作用,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对齐多夫定耐药株亦有抑制作用。本品口服吸收30%~40%,宜空腹服用,口服制剂中应加入适量缓冲剂。血半衰期为1.6小时,但细胞内半衰期可达12小时。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血浓度的20%。50%的本品经肾排出。主要适用于经齐多夫定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齐多夫定的HIV感染患者,本品作为联合用药之一。主要不良反应为胰腺炎(6%),周围神经病变约见于20%的病例;此外有腹泻、腹痛、恶心、皮疹、头痛、发热、贫血、白细胞减低、肝酶增高等。

(三)扎西他滨(zalcitabine,ddC)

亦属反转录酶抑制剂,但作用较去羟肌苷强。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短(1.2小时),有一定量通过血-脑屏障(20%),主要经肾排泄(70%)。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炎、口角炎、发热、皮疹等,骨髓抑制作用少见。主要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不能耐受齐多夫定治疗的患者。

(四)司他夫定(stavudine,d4T)

为胸腺嘧啶类似物,具抑制HIV反转录酶作用。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86%,血半衰期为1小时,可透过血-脑屏障(30%~40%)。服药后约50%经肾排出。主要不良反应为疼痛性周围神经病变,骨髓抑制作用少见。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胰腺炎(约1%)、皮疹、肝酶增高等。本品主要作为联合用药之一。

(五)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

为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具有抑制反转录酶作用而影响病毒复制。本品与齐多夫定等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不良反应较轻,与齐多夫定联合治疗中所见不良反应多数由后者引起。本品可引起头痛、不适、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发热、肌肉酸痛等,此外可有眩晕、失眠、皮疹、麻木、白细胞减低等。儿童患者中胰腺炎发生率可达15%。本品对慢性乙型肝炎亦有良好疗效。

(六)阿巴卡韦(abacavir,ABC)

本品供口服,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为83%,进餐不影响其吸收,有一定量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27%~33%,蛋白结合率为50%。约81%的本品在肝内代谢,血半衰期为1.5小时。主要经肾排泄,其中原形药1%。本品常与其他抗HIV药联合治疗HIV-1感染。不良反应有严重过敏反应(约5%,严重者可能致死),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且今后不再服用本品。此外,有乏力、恶心、腹泻、头痛,偶见乳酸性酸中毒、脂肪变性等不良反应。

(七)Combivir

本品为齐多夫定与拉米夫定的复方制剂,每片含前者300 mg、后者150mg。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多数由齐多夫定所引起。肾功能减退者不宜应用。

(八)Trizivir

本品供口服,每片含阿巴卡韦300mg、拉米夫定150mg、齐多夫定300mg。餐后服药不影响其中3种成分的吸收。因阿巴卡韦可能引起严重致死性过敏反应,故服用本品时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可疑为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且今后不再服用本品。此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等。肌酐清除率<50ml/min者避免应用本品。

(九)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

老年及肾功能减退患者减量,本品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患者。

(十)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tRTI)

目前,临床应用者为替诺福韦酯(tenofovir,TDF),肾功能减退者应减量。本品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

此外还有新上市的epzicom,供口服,每片含阿巴卡韦600 mg、拉米夫定300mg。truvada,供口服,每片含替诺福韦300 mg,恩曲他滨200mg。以上两药均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患者。

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

(一)地拉韦定(delavirdine)

为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本品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为85%,血半衰期为5.8小时,在肝脏中为细胞色素P450酶所代谢,约51%由尿中排出(其中原形药<5%),44%由粪便排出。由于本品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有抑制作用,故不宜与许多在肝内代谢的药物同用。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18%)、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肝酶增高等。HIV病毒对本品耐药者亦可对奈韦拉平交叉耐药。

(二)奈韦拉平(nevirapine)

亦为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血半衰期长,为25~30小时,在肝脏由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后约80%由尿排出(其中原形药<5%),约10%由粪便排出。本品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有诱导作用,故与许多在肝内代谢的药物不宜同用。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37%),其他不良反应有发热、恶心、头痛、肝酶增高等。本品可透过血-脑屏障。

(三)依法韦仑(efavirenz)

本品与其他NNRTI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本品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为5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5%。脑脊液中浓度低。主要在肝内代谢,血半衰期40~55小时,14%~34%的给药量经尿排出,16%~61%经粪便排出。耐受性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头痛、眩晕、恶心、腹泻、失眠等。

三、蛋白酶抑制剂

本类药物抑制HIV的蛋白酶,导致生成无感染性的未成熟病毒粒子,因而抑制病毒复制。本类药物与其他抗反转录酶抑制剂合用,治疗HIV感染。

(一)沙奎那韦(sequinavir)

本品有两种剂型:①硬胶囊;②软胶囊,其口服后生物利用度较硬胶囊高3~5倍。本品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主要经肝脏代谢后由粪便排出。血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目前硬胶囊仅用于与利托那韦(ritonavir)合用,因后者可显著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口服后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头痛、乏力、皮疹、高血糖,以及肝酶增高等。

(二)利托那韦(ritonavir)

本品餐后口服后肠道吸收较空腹口服高15%。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99%,消除半衰期为3~5小时。本品主要经肝脏代谢后排出。用药后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头晕、头痛、失眠、肝功能异常、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三)茚地那韦(indinavir)

空腹服用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为65%,血浆蛋白结合率约60%。本品主要经肝脏代谢后由粪便排出,其血半衰期为1.9小时。服药后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皮疹等,无症状性高胆红素血症(10%)、肾结石(3.1%~9.3%)等。

(四)阿普那韦(amprenavir)

餐后服药可使血药峰浓度下降。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0%,主要经肝脏代谢后由粪便排出。血半衰期为7.1~10.6小时。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本品,必须应用时应减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偶有血糖增高或糖尿病加重。

(五)奈非那韦(nelfinavir)

供口服。进餐时服药的生物利用度为20%~80%,食物可增加药物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98%,主要经肝脏代谢,由粪便排出。其主要代谢物的抗病毒活性与母药同,血半衰期为3.5~5小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等。

(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

本品为洛匹那韦与利托那韦的复方制剂。后者可抑制肝脏细胞色素CPY3A酶对洛匹那韦的代谢而使其血浓度增高。餐后服药后洛匹那韦的血浓度比空腹服药者高。口服本品后其抗病毒作用主要为洛匹那韦的作用。洛匹那韦的蛋白结合率为98%~99%,主要在肝内代谢,血半衰期为5~6小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此外可有乏力、恶心、呕吐、失眠、皮疹、发热、心悸,以及血糖、肝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增高,中性粒细胞减低等。

另外,还有近年新开发的蛋白酶抑制剂:阿扎那韦(atazanavir)、膦沙那韦(fosamprenavir)、替拉那韦(tipranavir),以及融合酶抑制剂恩夫韦地(enfuvirtide)均已在临床应用。

(汪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