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治疗
1.7.15 第十五节 抗真菌药

第十五节 抗真菌药

近年来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此与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机会增多有关,如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肿瘤化疗药的应用,以及广谱抗菌药的广泛使用等。由于深部真菌病患者病情严重,常危及生命,因此,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具重要临床意义。目前,高效、安全、价廉的抗真菌药仍缺乏。两性霉素B虽仍为有效的药物,然其毒性亦大;氟胞嘧啶毒性虽较小,但抗菌谱较窄,且单独应用真菌对其易产生耐药性,故常与两性霉素B联合治疗深部真菌病。吡咯类抗真菌药近年来进展较为迅速,除口服制剂外,尚有注射用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均具广谱抗真菌作用,临床应用较酮康唑等安全性提高,但其抗菌活性仍较两性霉素B低。因此继续研制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近年来,研制的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既保留了高度抗菌活性,又降低了肾毒性,是一类有临床发展前途的抗真菌药物。新一类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具广谱抗真菌活性,对耐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念珠菌属、曲霉、组织胞浆菌属、芽生菌属、球孢子菌属等均具较好的活性,但对隐球菌属作用差。

一、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一)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抗菌作用】

本品为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对绝大多数真菌均具抗菌活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念珠菌属、皮炎芽生菌、红酵母、新型隐球菌、申克孢子丝菌、高大毛霉和烟曲霉等对本品敏感。念珠菌属中白念珠菌对本品极为敏感,而非白念珠菌则敏感性略差。赛多孢菌属和镰刀霉属对本品通常耐药,土曲霉对本品耐药,皮肤和毛发癣菌则大多耐药。

本品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相结合,引起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内K+、核苷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并抑制其生长。由于本品对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使一些药物如氟胞嘧啶易于进入真菌细胞内而发生协同作用。

【药动学】

口服本品后基本不吸收。每日0.5mg/kg静脉滴注,多次给药后血药峰浓度可达0.5~2mg/L。血消除半衰期成人约为24小时,新生儿为18.8~62.5小时,小儿为5.5~40.3小时。分布容积为4~5L/kg,蛋白结合率为91%~95%。尸体解剖证实本品在肝组织中的浓度最高,占给药总量的27.5%,其下依次为脾(5.2%)、肺(3.2%)、肾(1.5%),胰腺、心、骨骼肌、脑、脂肪、食管、甲状腺和骨骼组织均<1%。在体液(除血液外)中浓度甚低,通常低于同期血药浓度的50%。脑脊液中浓度极少超过同时期血药浓度的2.5%。

本品在体内经肾脏缓慢排泄(2周至数月),每日有给药量的2%~5%以原形排出,7日内自尿排出给药量的40%。本品不易经透析清除。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下列真菌感染的治疗:隐球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北美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由毛霉属、根霉属、犁头霉属、内孢霉属和蛙粪霉属等所致感染,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由烟曲霉所致的曲霉病等。两性霉素B可用于治疗上述真菌引起的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隐球菌及其他真菌)、腹腔感染(包括与透析相关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眼内炎等。两性霉素B尚可作为美洲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药物。

由于两性霉素B的明显毒性,不宜用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如免疫功能正常者的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和食道念珠菌病。

【不良反应】

(1)静脉滴注相关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开始滴注后15~20分钟,亦可发生在静滴过程中,表现为寒战、高热、严重头痛、全身不适,有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眩晕等。

(2)几乎所有患者在疗程中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肌酐清除率降低,也可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

(3)低钾血症,由于尿中排出大量K所致。

(4)血液系统毒性反应如贫血,偶可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5)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上腹部痉挛性疼痛、肝功能异常等。

(6)心血管系统反应,静滴过快时可出现低血压、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此外,本品所致的电解质紊乱亦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7)局部反应,静脉滴注部位可发生疼痛或血栓性静脉炎。

(8)骨骼肌肉系统反应,可出现全身疼痛,包括肌肉和关节。

(9)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头痛,鞘内注射本品可引起严重头痛、发热、呕吐、颈项强直、下肢疼痛及尿潴留等,严重者可发生下肢截瘫等。

(10)过敏性休克、皮疹等变态反应偶有发生。

【注意事项】

(1)本品快速静脉滴注可导致低血压、低血钾、心律失常和休克。因此,本品需缓慢、避光静脉滴注。滴注时间视剂量不同而定,通常为2~6小时,或更长。

(2)本品慎用于肾功能减退患者,并需经常监测尿常规、血尿素氮及肌酐。

(3)静脉滴注白细胞,或滴注白细胞后不久的患者应用本品可发生急性肺部反应,故两者应分开应用。

(4)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镁、血钾,心电图等,如血尿素氮或血肌酐明显升高则需减量或暂停治疗,直至肾功能恢复。

(5)为减少本品的不良反应,给药前可给解热镇痛药或抗组胺药,如吲哚美辛或异丙嗪等,同时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给药前30分钟静脉推注。

(6)本品属妊娠期B类药物。孕妇慎用,如确有应用指征应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宜暂停哺乳。

(7)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物、环孢素、多黏菌素类、万古霉素等肾毒性药物与本品同用时可增强其肾毒性。

(二)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有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ABLC,Abelcetimg29)、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又称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mphoterin B cholesteryl complex,amphoterin B colloidal dispersion,ABCD,Amphotecimg30,Amphocilimg31)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e amphotericin B,L-AmB,AmBisomeimg32)。

【抗菌作用】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同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药动学】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在体内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在肾组织的分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与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的药动学特点比较见表(5-1)。

表5-1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的理化及药动学特性比较

img33

【适应证】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治疗深部真菌病,如曲霉病、隐球菌病、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相仿,且均不优于两性霉素去氧胆酸盐,但其价格远高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因此,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仅适用于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引起的肾毒性或出现与静脉用药相关的严重毒性反应,或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无效的患者。L-Am B还适用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经广谱抗菌药治疗无效疑为真菌感染患者的经验治疗。

【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静脉滴注时其毒性均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为低,尤其是肾毒性明显减少。与静脉输注相关的反应如发热、寒战、恶心仍可发生,但发生率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为低,其中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发生率相对较高。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每日给药量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为高,而不良反应较后者为少(表5-2)。

表5-2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及含脂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img34

【注意事项】

(1)含脂制剂不能鞘内注射。

(2)余参阅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二、氟胞嘧啶(flucytosine)

【抗菌作用】

本品为氟化嘧啶化合物。对新型隐球菌、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非白念珠菌对该药的敏感性不如白念珠菌。曲霉属偶可对该药呈现敏感,通常耐药;其他真菌多呈现耐药。

本品为抑菌剂,高浓度时具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药物通过真菌细胞的酶系统进入细胞内,转换为氟尿嘧啶,替代尿嘧啶进入真菌的DNA合成过程,阻断核酸的合成。本品单用时真菌易对其产生耐药性。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生物利用度达78%~90%。正常受试者单剂口服2g后血药峰浓度为30~40mg/L。静脉滴注本品2g后即刻血药峰浓度约为50mg/L。表观分布容积为(0.78±0.13)L/kg。蛋白结合率仅2.9%~4%。药物广泛分布于肝、肾、心、脾、肺组织中,其浓度大于或等于同期血药浓度,炎性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100%。本品可透过血-胎盘屏障,亦可进入感染的腹腔、关节腔及房水中,血消除半衰期为3~6小时。本品90%以上的给药量以原形自尿中排出;约10%的药物随粪便排出,血液透析可清除本品。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敏感念珠菌属或(和)隐球菌属所致严重感染的治疗,如念珠菌所致的败血症、心内膜炎、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肺部感染、血流感染和尿路感染。本品治疗播散性真菌病时通常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因单独应用易致真菌耐药性的发生。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口服本品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和腹泻,与给药剂量有关,发生率约6%。亦可有呕吐、腹痛等。

(2)过敏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瘙痒和光敏。艾滋病患者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3)造血系统:本品可致骨髓毒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6%。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合用两性霉素B者较单用本品为多见。应用本品时应定期复查外周血象。

(4)肝毒性: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及肝肿大者甚为少见。应用本品时应定期随访肝功能。

(5)精神异常:偶可发生精神错乱、幻觉、定向力障碍等,呈暂时性。

【注意事项】

(1)本品属妊娠期用药C类。孕妇不宜应用,如确有应用指征应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停止哺乳。

(2)严重肾功能不全禁用。下列情况慎用:骨髓抑制、血液系统疾病、同时接受骨髓抑制药物;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尤其是与两性霉素B或其他肾毒性药物同用时。肾功能损害者需减量用药,并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调整剂量。

(3)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血肌酐和尿素氮。

三、吡咯类抗真菌药

吡咯类(azole)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imidazole)和三唑类(triazole)。咪唑类中以酮康唑应用最多,但由于该药发生严重肝毒性反应,目前已很少用于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克霉唑、咪康唑和益康唑因口服吸收均差,目前均主要为局部用药。三唑类中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除伊曲康唑胶囊剂外均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点,是治疗和预防深部真菌病的有效药物。

吡咯类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深部及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均具抗菌活性。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α-甾醇去甲基化,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以致细胞内重要物质流失而使真菌死亡。药物在低浓度时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可为杀菌作用。

(一)氟康唑(fluconazole)

【抗菌作用】

氟康唑具广谱抗菌作用,对多数新型隐球菌具抗菌作用;对念珠菌属中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具抗菌作用,对吉列蒙念珠菌作用较弱,对克柔念珠菌无作用;曲霉属多对本品耐药。氟康唑的体内抗菌活性明显高于体外,治疗念珠菌属、隐球菌属、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所致动物感染具有良好疗效。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后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正常志愿者空腹单次口服400mg后,血药峰浓度为6.7mg/L。蛋白结合率为11%~12%,表观分布容积达0.7L/kg。本品在唾液和痰液中的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在皮肤、水疱液、腹腔液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1~2倍,在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60%,脑膜有炎症时约为同时期血药浓度的80%。主要经肾排出,以原形自尿中排出给药量的80%以上,少量在肝脏代谢,血消除半衰期为27~37小时。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清除本品。

【适应证】

(1)念珠菌病:用于口咽部和食管念珠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包括血流感染、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阴道念珠菌病。尚可用于骨髓移植患者接受细胞毒类药物或放射治疗时,预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2)隐球菌病:用于脑膜以外的新型隐球菌病;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本品可作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后的维持治疗药物。

(3)球孢子菌病。

(4)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

本品目前在免疫缺陷患者中的预防应用,已导致念珠菌属对本品等吡咯类抗真菌药耐药性的增加,故需严格掌握指征,避免无指征预防性用药。

【不良反应】

氟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6%,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通常反应轻微,耐受良好,仅1.5%的患者需要中止治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水肿、瘙痒等,偶可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肤病(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溶解性坏死)、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

(3)肝毒性:治疗过程中可发生一过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偶可出现肝毒性症状。因此,在疗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肝功能持续异常,或出现肝毒性临床症状时均需终止治疗。

(4)血液系统:偶可发生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注意事项】

(1)禁止与特非那丁、西沙比利等药物同时应用。

(2)偶有患者使用本品后出现致死性肝毒性,主要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者。

(3)治疗过程中,偶有患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溶解性坏死。如在深部真菌病患者出现皮疹,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大疱性损害或多形性红斑,应立即停药。

(4)本品属妊娠期用药C类。孕妇不宜使用,如确有指征应用,应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需停止哺乳。

(5)6个月以下小儿应用本品的安全性尚未确立。

(6)对肾功能减退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应调整用药方案。

(7)本品过量可发生幻觉和兴奋性偏执行为,可予以洗胃、利尿及支持对症处理。

(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抗菌作用】

本品对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黄曲霉、烟曲霉、白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均具抗菌活性。本品对申克孢子丝菌、毛癣菌、克柔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的抗菌作用差异较大。本品在实验动物中对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烟曲霉、粗球孢子菌、新型隐球菌、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和毛癣菌感染均具抑菌作用。

【药动学】

本品口服生物利用度胶囊剂为36%,口服液为55%。健康志愿者空腹单剂口服液200mg的血药峰浓度为0.54mg/L,药时曲线下面积为4.5mg·h/ml。HIV感染者每次200mg,每日2次,共2日,继以每日1次,共5日静脉滴注,第7日的血药峰浓度为2.9mg/L,药时曲线下面积为30.1mg·h/ml,消除半衰期为15~20小时。蛋白结合率为99.8%。本品在肺、肾、肝、骨骼、胃、脾和肌肉中的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2~3倍,在脑脊液中浓度甚低。本品主要在肝内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羟基伊曲康唑,其抗菌活性与伊曲康唑相似,其血药浓度是原药的2倍。约40%的无活性代谢物和≤0.03%的药物原形自尿中排泄,3%~18%的给药量以原形经粪便排泄。

【适应证】

(1)胶囊剂:适用于治疗肺部及肺外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包括慢性空洞性肺部和非脑膜组织胞浆菌病,以及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的肺部、肺外曲霉病。本品还适用于皮肤真菌所致的足趾或(和)手指甲癣。

(2)口服液:适用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经广谱抗菌药治疗无效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口咽部和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

(3)静脉注射液:适用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经广谱抗菌药治疗无效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肺部及肺外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包括慢性空洞性肺部和非脑膜组织胞浆菌病;以及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的肺部、肺外曲霉病。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恶心、腹痛和便秘。亦有呕吐和腹泻的报道。

(2)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可逆性氨基转移酶升高、月经紊乱、头晕、瘙痒、丘疹、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

(3)极个别患者可发生外周神经病变。

(4)接受本品长期治疗(大约1个月)的患者可发生低钾血症、水肿、肝功能异常和脱发等症状。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孕妇患者。本品禁止与特非那丁、阿司咪唑、三唑仑、咪达唑仑和西沙比利合用。应用本品治疗期间应停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

(2)本品不宜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3)极个别患者可出现严重肝毒性,包括肝衰竭和死亡。应用本品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先前有肝功能异常、持续用药超过1个月,以及疗程中发生肝功能不全症状或体征的患者。

(4)伊曲康唑主要在肝脏代谢。肝硬化患者半衰期延长,应考虑调整剂量。

(5)本品胶囊应与食物同服以保证最大的吸收;但口服液在空腹状态下生物利用度最高。

(6)本品属妊娠期用药C类。孕妇不宜应用,如确有应用指征需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停止哺乳。

(7)本品在小儿患者的安全性尚未确立。

(8)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不宜应用本品静脉滴注,但仍可用口服制剂。

(9)当发生外周神经病变时应终止治疗。

(三)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抗菌作用】

本品属三唑类抗真菌药,具广谱的抗真菌作用。对多数曲霉具杀菌作用;对赛多孢菌和镰刀霉的作用不同菌株间差异较大;对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包括氟康唑耐药菌株均具抗菌活性。对新型隐球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马尔内非青霉、荚膜组织胞浆菌和孢子丝菌属均具抗菌作用。

【药动学】

口服本品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后生物利用度约为96%。给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血药平均浓度和血药峰浓度分别为2.4mg/L和3.7mg/L。分布容积为4.6L/kg,蛋白结合率约为96%。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42%~67%。伏立康唑主要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消除半衰期约为6小时。仅有<2%的药物以原形经尿排出。血液透析可清除少量本品。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食道念珠菌病;不能耐受其他药物或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赛多孢菌和镰刀霉,包括腐皮镰刀霉所致的严重真菌感染;非粒缺患者念珠菌血症;念珠菌所致播散性皮肤感染,腹部、肾脏、膀胱壁及伤口感染。

【不良反应】

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视觉障碍,如视力模糊、色觉改变或畏光、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周围性水肿和腹痛。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为轻度到中度。最常导致终止治疗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皮疹和视力障碍。

【注意事项】

(1)本品禁止与特非那丁、阿司咪唑、西沙必利或奎尼丁合用,因为本品可增加上述药物的血浓度,导致Q-T间期延长,但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极少见。

(2)本品禁止与利福平、利福喷汀、卡马西平和长效巴比妥类合用,这些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本品的血浓度。

(3)本品禁止与麦角生物碱类药物(麦角胺、双氢麦角胺)合用。麦角生物碱类为CYP3A4的作用底物,两者合用会使麦角类药物的血浓度增高导致麦角中毒。

(4)伏立康唑可以使西罗莫司的血浓度显著增加,因此禁止同时应用这两种药物。

(5)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尤其是肝功能、胆红素和血肌酐值。

(6)本品属妊娠期用药D类。孕妇避免应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必须停止哺乳。

(7)本品在12岁以下小儿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8)存在潜在心律失常情况的患者慎用本品。

四、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对曲霉和念珠菌属等各种真菌和酵母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隐球菌属均无作用。可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和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亦可用于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或预防用药。

(一)卡泊芬净(caspofungin)

【抗菌作用】

体外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均具良好抗菌活性,对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具高度活性,明显优于氟康唑及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相仿。对镰刀霉属、丝状真菌和一些双相真菌具有抗菌活性,其作用优于两性霉素B,对荚膜组织胞浆菌和肺孢菌属也有一定抗菌作用。新型隐球菌对本品天然耐药。卡泊芬净对镰刀霉属、根霉属、丝孢酵母属等抗菌作用差。

作用机制:本品通过非竞争性抑制真菌细胞壁的β-(1,3)-D-葡聚糖,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药动学】

健康人单剂静脉滴注卡泊芬净70mg,滴注结束时即刻血药峰浓度为12.04μg/ml。蛋白结合率为97%。小肠、肺和脾组织的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似,而心、脑和肌肉组织的浓度低于血药浓度。消除半衰期为9~10小时。约35%的给药量及其代谢产物经粪便排泄,41%经尿液排泄。其中约1.4%为原形药。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总清除率为12ml/min。

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本品血药浓度有轻度增加,但不需调整剂量。

卡泊芬净应用于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或轻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时,不需调整剂量。血液透析不能清除本品。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应适当减少剂量。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治疗:①念珠菌败血症和下列念珠菌感染:腹腔脓肿、腹膜炎和胸腔感染;②食管念珠菌病;③难治性或不能耐受其他药物治疗(即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和(或)伊曲康唑)的侵袭性曲霉病;④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经广谱抗菌药治疗无效患者的经验治疗。

【不良反应】

卡泊芬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两性霉素B。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为24.3%,显著低于两性霉素B的54.0%。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恶心、呕吐以及静脉炎等。实验室检查异常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血肌酐、血尿素氮升高,血钾、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降低。

【注意事项】

(1)本品不宜与环孢素合用。

(2)本品属妊娠期用药C类。孕妇不宜应用,如确有应用指征应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停止哺乳。

(3)本品在18岁以下青少年及婴幼儿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未确立。

(二)米卡芬净(micafungin)

【抗菌作用】

本品对白念珠菌(包括氟康唑敏感及耐药菌株)、热带念珠菌、球拟酵母、克柔念珠菌作用强,但对近平滑念珠菌作用较差,对曲霉属具抑菌作用;对隐球菌属、镰刀霉、毛孢子菌无效。实验动物中对念珠菌属、曲霉感染有效,其疗效优于氟康唑、伊曲康唑。

【药动学】

每日给药70~75mg时血药峰浓度为10.9mg/L、稳态药时曲线下面积为111.3μg·h/L。分布容积0.25~0.27L/kg,多剂给药后蓄积系数为1.5。蛋白结合率>99.8%。脑脊液浓度低。消除半衰期为11~17小时。总清除率为1.5L/min,经尿排出<1%。

【适应证】

适用于:①食管念珠菌病;②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念珠菌病的预防。

【不良反应】

本品耐受性好,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发热、血胆红素增高、肝酶增高、白细胞减低等。

五、制霉菌素(nystatin)

【抗菌作用】

本品为多烯类抗真菌药,具广谱抗真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此外,对新型隐球菌、曲霉、毛霉、小孢子菌、荚膜组织浆胞菌、皮炎芽生菌及皮肤癣菌亦有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同两性霉素B。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后胃肠道不吸收,口服常用量后血药浓度极低。几乎全部服药量经粪便排出。局部外用亦不被皮肤和黏膜吸收。

【适应证】

本品局部用药治疗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包括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口服可治疗肠道或食道念珠菌病。

【不良反应】

本品口服后可发生腹泻、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等消化道反应,减量或停药后迅速消失;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时刺激性不大,个别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局部用药可有白带增多。

【注意事项】

(1)本品对全身性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