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创新理论体系回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大爆发,国家之间的较量、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上,最终体现在国家和企业的创新上。创新已经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在当今社会,创新为国家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难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巅,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国家的创新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创新基础上,对企业的创新展开分析,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创新,并实施创新活动。
2.2.1 创新的理论回溯
创新一词最早来自于拉丁语“Novus”,是指“新”的意思,意味着新事物或者新思想的出现。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理论——创新理论[87],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同时,熊彼特指出了5种不同类型的创新:①引进新产品——产品创新;②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技术创新;③开辟新市场——市场创新;④获得原料或半成品新的供给来源——供应管理创新;⑤实现企业新的组织方式——组织创新。熊彼特还对创新和发明进行了区分,认为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思想,而创新是将发明转化为新商品,在实际中应用,更侧重于经济概念。继熊彼特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创新的研究之中,在表2-2中简要介绍了部分学者对创新的定义。
表2-2 创新较具代表性的定义
创新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现在创新已经拓展到多个领域,如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下面简要地介绍3种创新理论,分别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2.2.2 技术创新理论
1)技术创新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创新学者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技术创新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表2-3)。
表2-3 不同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定义
从表2-3中可以发现,技术创新研究的侧重点包括从简单的产品或者工艺创新到开始注重商业应用,最后包括了从开发到市场整个阶段。虽然技术创新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可以发现所有的学者都强调产品、工艺以及市场这些基本要素,这也是理解技术创新的关键。基于此,笔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
2)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通过归纳总结现有的文献后发现,技术创新的发展有5种基本模式,分别是线性模式、耦合模式、链环模式、一体化模式和系统模式。
(1)线性模式
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式有两种代表性的学说,即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如果某一领域出现创新活动,并且这个创新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部分投资者会发现其中的商机,开始投资于这项创新以获取未来的利润,创新行为就过渡到应用研究的阶段。当技术创新的应用阶段成熟了,剩下来的就是商业化阶段,如生产、销售、服务等,这就是技术推动说。另一种类型的线性模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市场对某种产品存在大量的需求时,厂商在利润的驱动下开展研发行为,并将研发的成果商业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是需求拉动说。两种类型的线性模型如图2-2所示。
图2-2 技术创新的两种线性模型
(2)耦合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技术创新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发明创造的推动,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技术和市场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创新行为。耦合模式是以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应用的创新模式。耦合模式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种线性模式的折中,仍具有线性的特点(图2-3)。
图2-3 技术创新的耦合模式
(3)链环模式
随着对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线性模式存在的不足:第一,技术创新在实际中不是按照线性模式的顺序发展,每个阶段还要受后面几个阶段的反馈调节;第二,企业的创新过程还受到企业基础知识、企业外界科技知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者提出了链环模式(图2-4)。技术创新的链环模式是创新的各个阶段通过复杂的反馈环相连的行为,这种行为受到企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一般的科技知识的调节。
(4)一体化模式
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式是基于创新过程的先后顺序,而链环模式则是强调创新过程的反馈以及外界环境的调节作用。部分学者认为创新的过程并不是按照确定的先后顺序发生,而是按照创新的各个阶段发生的,如研究、开发和生产可以是同时并行发生的,这样有助于缩短创新周期,实现产品更快地进入商业化应用。
图2-4 技术创新的链环模式
(5)系统模式
技术创新的链环模式是非线性的过程,一体化模式是各阶段并行开展的过程。也有部分学者将技术创新视为复杂的网络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即技术创新的系统模式。系统模式强调企业的各基本要素相互约束、反馈调节,企业外的其他组织以及相关机构在创新的产生、研发、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还与它们所处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2.2.3 制度创新理论
美国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继承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思想,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为创新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是从外部收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在某种制度安排下,如果私人获得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即存在外部效应,为了使私人获取全部的收益,人们就会改变自身的制度安排,从而出现了制度创新。外部收益就是社会收益超过私人收益的那部分,外部收益来自于4个方面:①规模经济;②交易费用;③风险;④外部性。为了获取外部收益,政府或企业就从这4个方面着手实现外部收益的内在化,如调整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减少交易费用。无论这些制度安排的发生是主动还是被动实施的,制度在实际过程中都得到了创新。
2.2.4 管理创新理论
管理创新理论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诞生于同一时期。但是“管理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名字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则需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雷德里克·温思洛·泰勒是科学管理创始人,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总结起来有5点:①工作定额原理;②能力与工作匹配原理;③标准化原理;④差别计件付酬原理;⑤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后来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其他的管理创新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 Y理论等。二战之后的管理创新理论得到更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与管理的结合,从而使管理效率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在理论前期,管理创新侧重于科学管理,直到创新理论出现后,学者们才有意识地将管理和创新联系起来。因此,管理创新理论是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