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聪明人看世界:漫画佳作赏析一百例
1.6.1 →34、关于漫画思维

→34、关于漫画思维

img72

《空 缺》王大光

漫画艺术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系统。随着漫画表现内容之广度深度日益扩大,涉猎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多,如:历史、科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宗教……等。漫画创作既可从绘画共性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从一般文艺理论——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去探讨。但这样总觉得未能深入到创作的内部心理层次中去,这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了。因此,借助于当今人们认识世界的先进成果“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光照,从而丰富、加深我们对漫画艺术规律的认识,并非没有好处。

(一)漫画矛盾的二重结构

漫画不可能单向地发展,它的发展和绘画艺术中各门类发展中并没有很明显的界线,这种发展是互相借鉴与融合的。当今,跨界而行或混搭之风成为各绘画门类互相交融的方式。其中,漫画越来越讲究多种描绘的手段的运用。而招贴画、插图等的创意,甚至架上绘画创作则越来越多地借鉴漫画的“点子”来表述观念。看似相同,但实质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我们区分彼此属性不在于区分所采用的描绘手段,而在于作品体现出的本质规律。

漫画艺术在发展中究竟哪些是特有的 不可改变的本质规律,哪些是可以改变的非本质规律?笔者理解,漫画之区别其他画种的界定在于漫画有明显地表现矛盾的特殊方式——相悖与相似规律。漫画表现作者意图,一般都用比喻手段,在漫画的比喻与被比喻关系,即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中,它与文学的比喻修辞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仅仅有“像”、“似”、“仿佛”等相似的一面,而且还有相悖的一面。即“既像什么,又不象什么”,“仿佛是什么,又不是什么”,这种既相似又相悖构成了漫画矛盾的二重结构。相似,即不同事物中巧合或近似的现象;相悖,即相同或相似事物中超乎常理常态的相反现象。相似,各门类绘画都可以做到的;相悖,则永远是漫画的专利。由相悖之中寻求相似点(异中求同),从相似之中寻找相悖处(同中求异),这就构成丰富多采、取之不尽的漫画大千世界。

任何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以笔者的漫画《空缺》创作为例。这幅画的创作契机乃是听到朋友们关于医德的议论,最早的草稿则围绕“收礼”作文章,后来虽然想到了与白求恩大夫作对比,但未能跳出就事论事的浅层认识。这种感受直至变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没有了”的内心叹息,此时心头仿佛灵光一闪,才骤然找到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结合点,并撞击出新的漫画语言产生,此时才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感觉。于是从历史照片中抠掉白求恩大夫的形象而形成“空缺”。这样,印在观者脑海中历史照片中的白求恩的实象,与漫画中被抠像的主角的虚象,既有外轮廓相似的一面,又形成了实像代表“为人民服务”精神之存在,与虚像代表此种精神之缺失。从而构成了矛盾的二重结构。此外,再创造出一个向现实空间召唤的配角作呼应,方使此画的构思得以最终完成。《空缺》一画中那位向画外招手的角色,招呼所至,也许相当长时间内仍是遗憾的“空缺”,也许人们在笑声中观照了自己,以美消融了丑,回归心灵净土,便有更多人自觉地去继承白大夫所代表的精神,所以它只是暂时的“空缺”,并非永远的“空白”。相悖与相似二者反差越大,越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又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其幽默效果越强烈。相悖与相似的矛盾,在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处事方式、心理伦理、形式逻辑等等之中,似乎是无所不包的。

(二)漫画欣赏是漫画创作的逆过程

一幅漫画是否耐看,既与作品的内涵是否有深度相关,也与漫画家如何向读者传达自己的意图的方法有关。根据信息论的信息变换原理(信息——编码——信道——译码——信宿),我认为其中的“编码”与“译码”两个环节对漫画创作颇有启发。我们可将“编码”视为漫画作者创作过程中将艺术意图变成漫画符号的传递过程;“译码”则可看作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将漫画符号的(广义上说即形象系统)一一破译,从而领会到作者创作意图的反馈过程。“编码”与“译码”的关系体现了漫画家与读者之间愉快的合作关系,让聪明的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作者意图加以补充联想,其艺术效应好比一加一而大于二。“编码”越严谨,越具定向性,观众的理解也越明确和准确;“编码”信息量越大,主题越多义,读者反馈的时间越长,作品也就越耐看。漫画是否耐看,这就关系到作品是否有深度。漫画的功能决不是客观再现浅层生活现象,而应将现象进一步撕开,让人们去思考评议它的深层内涵。因此,漫画家应努力去寻找自己作品中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交叉点。它正是漫画矛盾二重结构的交汇之处。并逐渐对自己表现事物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的升华。

1988年48期《中国美术报》

(本文原是在全国青年漫画作者艺术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