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语偏见的跨文化分析
1.9.5 小  结

小  结

本章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第三个维度——社会实践层面上分析了产生跨文化话语偏见的社会文化语境。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差异导致了国家和文化间不同的传播权力,而不同的传播权力意味着不同的话语权。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权又与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勾连在一起,以隐蔽和微妙的方式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关于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性话语,以维系“西方”与“东方”、“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则更加强调强势文化所具有的权力,这种权力建立在不平等、不平衡,集中和垄断的国际/跨文化传播秩序的基础上,通过单向流动的文化产品或信息产品,向他国或他文化输出其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并贬低和打压被支配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观念、信念和精神结构。于是,偏见就产生在意识形态所制造的“共识”中。

【注释】

[1]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88页。

[2]Weber,Max.Max Weber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p.82.

[3]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89页。

[4]Richard,John E.Analysing Newspaper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p.30.

[5]Richard,John E.Analysing Newspaper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p.30.

[6]Qtd.in Richard,John E.Analysing Newspaper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p.31.

[7]Galbraith,J.S.The Anatomy of Power.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3,pp.4-7.

[8]soft power在中文中有多种译法:“软力量”、“软实力”、“软权力”等,笔者在此采用“软权力”。约瑟夫·奈阐述“软权力”的主要著作和文章有:《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1990年),发表在《对外政策》上的《软权力》一文(1990年),以及《软权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

[9]转引自[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0][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1][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2]转引自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93页。

[13]O'Sullivan,T.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New York:Methuen&Co.New York: 1985,p.130.译文选自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1999年版,第111页。

[1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16]Geis,Michael 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7,p.10.

[17]转引自张巨岩:《权力的声音》,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64页。

[18]张巨岩:《权力的声音》,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85页。

[19]数据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509271.htm#sub4509271

[20]数据来源参见郭可:《国际传播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21]数据来源参见郭可:《国际传播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22]数据来源参见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23]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p.76.

[24]Ansre,G.“Four Rationalizations for Maintaining European Languages in Education in Africa.”African Languages,5/2,pp.10-17.

[25][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26][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27]Masmoudi,Mustapha.“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Many Voices,One World. UNSCO,1980.

[28][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页。

[29][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页。

[30]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3页。

[3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29页。

[32]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3页。

[33]转引自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54页。

[34]转引自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64页。

[35]转引自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66页。

[36]转引自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66页。

[37]转引自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66页。

[38][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页。

[39]转引自[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40]转引自[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41][英]戴维·理查兹:《差异的面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346页。

[42]Kim,Elaine H.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2.

[43]参见熊伟:《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东方化》,《学习月刊》,2009年,第9期。

[44][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4-415页。

[4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2页。

[46][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85-386页。

[47][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4页。

[48][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10页。

[49]中文译文转引自魏妁:《至死不渝的左派传播研究先驱:许勒的生平、思想与辩论》,《当代》,2000年,第153期。

[50]转引自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51][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52][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7-68页。

[53][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6页。

[54][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55][美]亨利·路易斯·盖茨:《“种族”·写作·差异》,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

[56]转引自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57][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58][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59][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121页。

[60][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61][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宋金品,尤舒,杨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62]转引自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307页。

[63]转引自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64][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页。

[65]参见本文第一章关于偏见功能的论述。

[66]Phillipson,Robert.Linguistic Imperial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0,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