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京族
1.5.6 第六节 风物特产

第六节 风物特产

“广西十八怪”中,至少有三怪能在京族地区看到,那就是:满街都是一脚踹;海边红树也怀胎;粽粑大得像猪崽。这一脚踹即摩托车,是广西城乡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京族地区也不例外,而红树和粽粑,则是京族的地方特色了。

京族群众把红树林称为“海榄”,大片大片的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最让人奇怪的是其独特的“胎生”繁殖方式。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渡船泥中发育生长,小苗掉在海水中即使被海水冲走,也能随波逐流,数月不死,一遇泥沙,数小时后即可生根成长。红树林四季常青,不怕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滩地上阻挡风沙。红树用途广泛,既是工业原料也可入药,因而京族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十万大山派来探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族人的“朋友”。

img51

大粽粑

大粽粑,又称年粽,严格说来不只是京族特有的,越南的越族、广西的壮族、瑶族等都有春节前包大粽粑的习俗,“发明专利”属于谁反而不甚清楚了。年粽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先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长条,用老抽、五香粉、糖、酒、姜等调料腌制一两天以入味。淘干净的糯米和去皮绿豆分别泡上,粽子叶或芭蕉叶用清水洗净,用热水烫一烫,挂起来滴水晾干。把包粽子的叶子交叠铺平放上糯米,摊开成长圆状,铺一层绿豆,然后放腌好的肉条,盖上绿豆,最后盖上糯米,将所有材料包起来。这是个技术活,因为叶子要包住糯米,糯米要将所有的绿豆包裹住,不能扎得太紧(煮时会爆开),也不能扎太松(煮好后会米肉分离)。粽子呈长方形,捆扎好的粽子放到大锅里煮。大火一直煮上若干小时,直到粽子的米、豆和肉都煮熟了为止。年粽大小根据需要及家庭生活水平而定。一般每个粽子一斤多,看起来像个小型枕头,可供一家人吃好几天,因此在外人看来就是“粽粑像猪崽”了。做好的年粽可放上20多天。过去京族人由于大米并不是很多,因此年粽并不是很充裕。如今生活好了,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大年粽。吃前得把它切成块或薄片蒸热,或用平底锅煎成金黄色,蘸以鱼露和胡椒粉,味道鲜美,不油腻,吃后口齿留香。

img52

“红姑娘”红薯

京族地区的沙质土不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却是种植“红姑娘”红薯的优良土壤。这种红薯又名荔枝红、妹子薯,薯形如长纺锤形,皮为紫红色,肉则淡黄或白色,含淀粉量高,熟食其味甜、爽口、细腻,纤维少,作为土特产品供应出口,是“东兴三宝”之一。

img53

风吹img54

img55

风吹img56的制作

来到京岛,还有一样风味小吃——img57。从字面上看,就知道它极具地方特色。当地话常把以糯米搭配籼米为主料做成的米饼和糍粑类食品叫做img58,左形右声,是一个方言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风吹img59”。其做法是将糯米浸泡后磨成粉浆,然后用蒸笼将粉浆摊匀在布箍(用环竹片将棉布箍紧制成的模具)或大的薄铝托里蒸熟,再均匀地撒上芝麻,放置在户外的竹篾架上晒干,最后覆于疏篾屏上以炭火烘干而成。烤熟后的米粉膜,形似晒枯的荷叶,其重量更轻更薄,几近透明,脆不禁风,故名“风吹img60”。其味香脆爽口,风味独特,既像薄饼又像锅巴,且易于保存,既可做小吃又可做出海打鱼时的干粮,深受京族群众喜爱。

如果把蒸熟的粉膜切成细丝后烘干,即成img61丝。将img62丝拌上螺贝肉、蟹肉、沙虫干或虾仁等煮成丝海味汤,甜香鲜美,嫩滑可口,是京家喜爱的佳肴,待客之上品。

img63

白头img64

同样是磨好的米浆,放到布袋中把水分滤掉,也可以做成别的img65。揪下一块米粉,在里边填馅料后团好,在白芝麻里滚一圈,再放到烧热的油锅里炸,色香味俱全后出锅即成。米团也可以不油炸而放在屉上蒸。蒸熟出笼之后,再裹上炒熟的糯米粉,使食品白如雪球,相互之间又不粘连。这些裹白芝麻或糯米粉的食品,外形乍一看犹如老人的满头白发,京族人把它们都叫做“白头img66”。为了调和色泽、增加清香,也为预防上火,京族人常常在浸米或碾粉时,掺和一些清香植物和有利于降温去火的中草药,如香菜、“企麻”等。这样做出的“白头img67”别有一番风味。京族人逢年过节制作“白头img68”,图的就是“白头”的寓意。节日期间,他们通过互相馈赠或共同品尝“白头img69”,祝愿大家幸福长寿、白头到老。

img70虽好吃,但京族人却并不常吃。过去京族人的生活很艰苦,一日两餐的稀粥尚且不见几粒大米,还得掺玉米、红薯、木薯和芋头等来充饥,img71不啻为一种奢侈,因此逢年过节才舍得把省下的米做些img72。如今,京族人富裕了,要享用img73经济上已不再是难事,但鉴于img74食的制作颇费工夫,忙碌的京族人反而觉得花不起时间了,而且年轻一辈的人,还觉得糯米做成的食品不易消化,少吃为佳。殊途同归,现今的img75食仍只是节庆才吃的食品。商品大潮的到来,使得有手艺的京族人创办了专门制作img76的手工作坊,生产img77作为小食品或旅游纪念品。

京族还有一种卷粉小吃,和广西其他地方的卷筒粉相似。不同的是更薄,馅料也不尽相同。卷筒粉一般是用铝盘来蒸熟的,较厚较绵,京族卷粉则是在绷紧的布面上,舀一小勺米浆蒸成像纸一样薄的糕后,再加配制好的馅包起来,浇上爆葱头的油,挤上鲶汁等调味汁,色香味齐全的卷粉就呈现在眼前。卷粉的制作一气呵成,味鲜美而不腻,吃过之后还想吃,让人欲罢不能。

在京族聚居区,还有一种黄皮白瓤的水果,当地话称之为木赖,学名木奶果。果子比龙眼稍大,果肉分为3瓣,偶有2瓣或4瓣。果肉柔软多汁,甜酸可口,味道和山竹有些相似,但木赖果皮黄软,非红紫色。木赖果树为大戟科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胸径60厘米,是热带地区典型的老茎生花、老茎结果树种。它1~3月间开花,5~6月间采收,成熟果穗成串,下垂如葡萄,产量高,少病虫害。

img78

木 赖

木赖含有丰富的钙质、磷质,维生素B和维生素C,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糖类及镁、钙、磷、钾等矿物元素,性苦、辛寒,可生津止渴,消暑解热,止咳平喘,解毒止痒。可治肺气不降、 喘咳、痰稠、胸痞、香港脚、稻田皮炎等,还可用于产后消瘦,对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其木、皮有止咳、平喘、解菌毒的功能。每逢夏季,京族会用它招待客人,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水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