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京族
1.5.2 第二节 饮食习俗

第二节 饮食习俗

过去京族人一般以杂粮为主食,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狗尾粟、鸭脚粟等。由于生活贫困,一般人都把玉米磨成粉状,红薯、芋头等切成碎块,再掺进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锅稀粥作为主食,只有鱼汛期、农忙时才吃干饭。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img37尾的京族则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11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新中国成立后京族才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以大米为主食。京族有许多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img38

京族日常饮食

由于居住地炎热,京族饮食口味清淡,喜酸甜。菜肴喜欢多样,做菜时菜要多,肉要少,一般不放酱油,用油也较少。日常菜肴,肉食以鱼、虾、蟹、螺为多,常用鱼虾做成“鱼露”,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海鲜粥是当地人常吃的早餐,其用料丰富,有鲜虾、猪肠、猪肝、鸽肉等,吃时在粥里滴上几滴鱼露,异常美味。在交通不便、物资较为匮乏的年代,京族人把丰收的瓜菜、海鱼等腌制、晾晒起来保存,以备淡季之需,至今酸菜和干咸鱼仍是京族人喜爱的两道家常菜品,适量吃可以增加食欲。京族平时喜吃生冷酸辣,但不是太辣,一般不喝烈性酒,主要喝啤酒或自酿的糯米酒等。

节庆期间,饮食习俗稍有不同。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做“img39食”(用糯米粉做成的各种糕点)和大粽粑。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img40食。端午节时京族和大多数民族一样吃糯米粽、喝雄黄酒,中秋节除做糯米饭、糯米糖粥和风吹外,还买猪肉、月饼和团圆饭。

京族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100斤猪肉、200提酒(每提相当于200克)、7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婚后第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带自家染红的糯米饭2托盘(约6斤)、猪肉2块、鸡2只,回娘家拜谢岳父母。

京族祭祀饮食习俗也颇具特色。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img41方能入睡。正月十五为小年,届时也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俗。民族节日“哈节”期间,凡到了一定年龄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过去京族每逢新网下海,或海产品欠收,都要置办各种祭品,到海边进行祭拜,祈祷下海的人平安归来,渔业丰收。

京族有嚼食槟榔的爱好,或嚼新鲜的或嚼晒干的。嚼槟榔的方法是把大拇指般大小的槟榔果剖成对称的两半,用槟榔叶包住槟榔果的一半,不包的另一半抹点石灰或碱灰、贝壳粉,加上黄麻根皮,混合起来嚼。嚼槟榔,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并可除口臭,还能溢出一股香味,染红嘴唇,女性以此为美,因此妇女最爱嚼槟榔。对京族人来说,槟榔还是求婚、请客、送礼的信物。嚼槟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无论男女,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象征成年可以成亲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京族待客以茶水代替,嚼槟榔的古风已日渐衰微,但老年妇女仍袭此俗。男子吸烟则喜用竹制水烟筒和京族特有的“烟煲”。“烟煲”,外形像一个盅,里面盛着水,盖子上有若干个孔,一孔放烟丝,其余的孔吸时则插入小竹管。吸烟时将水注入烟煲,点燃烟丝,将空心竹杆插入小孔,即可吸食。根据小孔的数目,一次可供一至四人同时围坐吸食。“烟煲”现在已基本绝迹,对初次来到京族三岛的客人来说,若看到这样一幕场景,大概要叹为观止了。

img42

提亲所用槟榔果

京族人还有饮茶的习惯。茶多为青茶、槟榔茶。

京族人普遍喜欢糖食,有以甜食寄寓“幸福”“美好”的习俗。京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糖粥,八月十五中秋节“团圆饭”首先吃的也是糯米糖粥,“哈节”祭神也要有糯米糖粥,就连民间歌谣中也以“甜”来寄寓“美好”。京族人尤其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要不就是绿豆糖水、糖粉丝或红薯糖汤等。甜食的甜润胶蜜,表达了京族人“友谊长在,如胶似漆”的美好愿望和好客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