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进步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强制同化的政策,京族人民开始谱写当家做主新生活的篇章。1952年春,京族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11月,建立了巫头、
尾两个越族自治乡,12月,建立山心越族自治乡,与此同时,在江龙乡筹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8年5月1日,在越族民族乡和附近的十万山壮族瑶族自治区(区一级)的基础上,联合建立了东兴各族自治县。同年,京族三岛的民族自治乡撤销,并入江平公社。1978年12月,因县治迁往防城镇,东兴各族自治县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经国务院同意,防城各族自治县撤县设市,升为地级防城港市,原来的防城各族自治县一分为三,即防城区、港口区和东兴市(县级市,1996年成立),继续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待遇。
防城港市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如何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成了一个新的课题。除了在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以外,中央和地方政府还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京族地区提供帮助,给予优惠政策。防城港建市以来的10多年是得到国家民族政策支持最多的时期,民族政策惠及的区域更广,人口更多,得到上级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建设项目也大幅增加。国家在民族干部的招收录用、民族教育及寄宿制民族班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给予了京族较大的优惠。但是,由于原先“民族自治县”的名称没有了,很多人认为防城港市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这多少对民族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当局排华,大批华侨被驱赶出境成为印支难民。1978年,联合国难民署把部分难侨安置广西,其中有一些难民于1982年被二次安置在江西国营金坪华侨农场。农场现有常住人口2986人,其中在编职工458人,离退休人员483人,归侨侨眷703人,少数民族962人,分属侗、京、傣、瑶、壮、苗、彝等民族。2007年11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撤场建乡,设立了江西峡江县金坪京族乡。这是京族三岛外建立起的第一个京族乡。2008年6月,国家民委建议更名为金坪民族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有44个民族;建立民族乡(镇)的有47个民族;我国目前有1100多个民族乡。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没有立法权,但在其他方面同样享受民族自治特权,因此,民族乡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30%以上的乡,可申请设立民族乡。虽然现今的京族聚居区完全符合这个条件,但是由于其属于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社区的行政级别低,因此没有建立民族乡。当前我国未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未建立民族乡的有京族和高山族两个民族。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京族没有建立民族乡,但国家的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制度安排不仅满足了京族群众当家做主、行使本民族权利的愿望,而且还提升了京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层次,为多民族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从1952年成立
尾、山心两个越族乡开始,就有7名京族同胞进入了党政机关。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政治环境中,京族同胞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京族同胞的聪明才智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施展空间。总人口不足2.2万的京族中间,就有20多人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自治区各届人大代表,有两名专家还分别当选为自治区第七届和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政府机构,都按照当地京族人口的比例,同时照顾人口较少的民族的原则组成,保证京族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委员和干部。一大批京族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各级机关部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1]黄海云:《骆越、越族、京族考略》,载黄有第主编《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2~133页。
[2]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防城越族情况调查》,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1954年,第14页。
[3]韦家朝:《简论京汉民族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S1期。
[4]黄贤林、莫大同等主编:《中国人口广西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5]央吉等:《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第25~26页。
[6]吴满玉、冼少华等:《当代中国的京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7]央吉等:《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8]吴满玉、冼少华等:《当代中国的京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9]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00年东兴市江平镇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10]韦宇红:《京族人口死亡率变动特征分析》(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chinapop.gov.cn/rk1t/11tt/200403/t20040326_133535.htm
[11]央吉等:《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12]央吉等:《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13]莫龙、王春林:《广西京族人口特点浅析》,《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
[14]《京族的教育》,中国56个民族数据库信息系统,http://minzu.fo1kw.com/Content.Asp?Id=3019
[15]《京族人口》,国家民委网站,http://www.seac.gov.cn/gjmw/ssmzx/2005-08-21/1176019928859538.htm
[16]《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劳动网,http://www.labournet.com.cn
[17]央吉等:《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18]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19]《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页。
[20]《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231页、第499页。
[21]程方:《京族双语制考察纪实》,《民族语文》,1982年第6期。
[22]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44页。
[23]韦家朝:《简论京汉民族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4]王绍辉:《略论广西京族语与汉语及越南语的交流现状》,《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2期。
[25]陈海伦、李连进主编:《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与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26]韦家朝、韦盛年:《京族语言使用与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7]程方:《京族双语制考察纪实》,《民族语文》,198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