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总 序

总 序

这是我为本套丛书第二次作序了。

如果没有记错,这套丛书从1999年第一次出版,到后来的修订,直至今天再版,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对于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十余年的时间不短,我们不只是迈步进入新世纪,而是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世界——知识(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复杂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因此,在这样一个快速融合与发散的知识海洋中如何有效地对知识进行合理的筛选,如何保留一些普遍性的知识并合理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相对连贯和完整的知识系统,并使这个系统能很好地进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这些都成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教师和学者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无疑,这套丛书的再版就是学者们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可喜成果。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套丛书无论在学科的组织和选题上、还是在内容的筛选和编写上都令人耳目一新和由衷欣喜。其中几个方面的变化尤为值得一提。

第一,丛书在学科内容上做到了既普遍关怀又与时俱进。众所周知,无论在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还是在专业音乐教学中,对于西方音乐普遍关注的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大约一百年左右的音乐作品,而对于这之前和之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音乐及其流派,除了那些相关的专业人士之外,大众(甚至是音乐专业院校中非专业者)一般都可谓知之甚少,而这些内容在这套丛书中则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其中除了在选题上增加了20世纪音乐的欣赏之外,同时在音乐史中都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于18世纪之前和20世纪音乐的认知,其中不仅涉及这两个阶段的音乐作品,而且还对这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理解它们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第二,丛书的编写充分关注到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不仅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这近十年以来,人们从发达的艺术教育和繁荣的艺术生活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滋养和感染。无论在艺术的感知能力还是认识能力两个方面,人们认识艺术的起点已经大为提高。这套丛书无疑也考虑到了这个方面,即便是其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学科如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与多声部音乐等都不仅丰富了新的内容,而且在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习得方面也给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丛书还体现了作为音乐艺术对于人的文化关怀。在这套丛书中所涉及的无论是钢琴、声乐还是古筝、古琴,虽然这些乐器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为大众所喜爱,但在丛书中作者并非是简单地告诉读者演奏这些乐器的技术或方法,而是充分发掘这些乐器的人文内涵,通过对它们的形制、历史、流变和音乐作品的介绍去帮助读者关注和了解它们在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

由此可见,本套丛书的再版不仅很好地保留了以往的特点——即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充分关注,而且还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科标准,不断挖掘学科内涵,深入地关注音乐艺术的文化价值,充分展示了作者们在编写过程中对于各个学科的认真思考和较高的学术功力。因此,本套丛书在学科与学术纵深上具有了更进一步的价值与意义。我相信读者通过这套丛书,不仅能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感受辨识音乐的技巧,而且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及音乐的文化,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使音乐真正成为人生的知心伙伴。这或许就是我和作者们对于读者的良好愿望。

img1

2010年8月30日于上海音乐学院